“面向全体”是节什么课?(后记)
(2011-05-09 19:05:50)
标签:
教育 |
这节让人忐忑的“面向全体”的作文课,效果出奇的好。心里总算踏实了。
这是两位听课的老教师写来的感慨,一并分享下。
之所以分享,最想表达的,就一个意思:五道杠也好,学困生也好,这么小的孩子,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差,都是好学生。学习没有差生,学习只有差异。不要歧视打压学困生,换一个舞台,他们一样很精彩!!!!!
振聋发聩
——品悟 曾曦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背景介绍】
听说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的专家、《小学生自主学习方略和教材研究》全国总课题组组长曾曦老师要来我们学校给六年级的学困生上一节作文课,大家顿时充满了好奇和怀疑。
好奇和怀疑之一:平时各班的那么几个学困生,就够我们老师每天一通忙活的了。现在,把全年级九个班的50多个学困生集中在一起,这些学生个个都是“孙悟空”,集中在一起还不要了老师的命啊,这课能上得好吗?
好奇和怀疑之二:听胡校长说,这次曾老师的课,上课前学生不预习,师生不见面,不做任何铺垫(很多公开课上课前学生是要预习和铺垫的)。而且,课堂上还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享受学习过程。好生了得,这可是人见人躲,鬼见鬼怕的作文课啊!提前不做准备和铺垫,还要轻松愉快,还要享受学习过程,面对的还是底子薄、纪律差的学困生,这课简直没法上了。这会是一节什么样的课?曾老师能上得好吗?
好奇和怀疑之三:胡校长说,这节课的目标是“一节课指导(让学生熟练掌握一种作文方法),半节课作文(让学生当场用半节课时间完成作文,并现场展示检验教学效果)”。这样的目标,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就是优等生也未必能达到,况且今天面对的学困生,成吗?
……
所有的这些加一起,老师们觉得对这节课的要求太苛刻了,恐怕在中国作文教育史上都是闻所未闻的。如此苛刻的条件,曾老师真的会这样做吗?曾老师能做得好吗?大家只觉得既刺激,又期待。都盼着曾老师作文课的快快到来。
听过曾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后,时隔多日,我仍在咀嚼回味着,如余音绕梁久久不能散去。回想几十年听过的大大小小的公开课,给我以强烈震撼的大概有两次。一次是二十多年前,在洛阳听上海的左友仁、张平南、吴晓莲等名师的课,当时我失控似的连夜写出听课感受,在金耀林老师的推荐下,有幸还在一千多人的会场上作了交流。第二次就是这次听曾老师的课,我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半路出道的、上课不足百节的人,居然把课上得如此感人。听这样的课,不仅是一次教学艺术的享受,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使我在细细地品读中对学生、对教学、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教育就是做人,教学就是人生。
曾老师的作文课是大写意、大手笔、大格局,不拘一格又浑然天成。细细品读,越发觉得课中体现的理念之先进、传播的思想之深刻、承载的信息之丰富、蕴含的文化之厚重,仿佛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们目睹了从未欣赏过的教育风景。
在课堂上我们感受到了曾老师的“魔力”,那么短的时间就把学生“征服”了,使学生不得不爱上他。
从曾老师的课中我读出了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品格——爱心、学识、尊重、真诚……
一、爱心——教师的师魂所在
从曾老师的课上,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是一位非常富有爱心的老师。他的态度从始至终都是那样温和、那样坦诚,满脸慈祥的笑容,亲切优美的语言,使学生如坐春风、如饮甘醴。他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位学生的自尊心,满怀热情地鼓励学生,不管学生回答问题多么不靠谱,曾老师都要追问一句“你为什么这么说?”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不管是否合乎常理,也不管怎样的荒诞离奇,曾老师总能从中找出值得欣赏的成分,以肯定的口吻和赏识的眼光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心满意足地坐下。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心情是轻松的,热情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当学生思考“爸爸的用途” 时,思维异常活跃,他们说出了“爸爸是灯塔、是字典、是棉袄、是开心果、是马、是游戏机、是保镖,是锅……”等几十个答案,而他们的解释又是那么生动有趣,课堂上不时发出朗朗的笑声。这样的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课堂,他们愿意参与、愿意思考、愿意表达,他们不仅在学知识,而且还在享受学习的快乐。
从曾老师的课中我认识到了做好老师的标准:好老师不是让学生怕你,而是让学生爱你、想你、离不开你,甚至一辈子记着你。我问了一些参与这两节课的学生,他们都特别喜欢曾老师。其中一个孩子说:“曾老师真好,昨天晚上我做梦还梦到他了。”短短的两节课,曾老师就走进了学生的梦乡,这是多么富有魅力的老师啊!
在曾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读懂了曾老师那颗博大的爱心——无条件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如果说“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那么,“关爱学生”就是教师的天职。
二、学识——教师的立业之本
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因为教师担负着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使命,所以他必须是一位知识丰富的文化人。
曾老师为什么在课堂上那样洒脱,那样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都基于他有渊博的学识。在课堂上,曾老师的引导语、过度语、小结语、评价语都是那么妥帖,让人听后感到亲切、舒服。我真想把曾老师在课堂上的每句话都记录下来,然后慢慢品味,但我没有能力做到,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曾老师语言里所蕴含的文化气息、所散发的信息量让我为之惊叹。从民间俗话、俚语到政治、军事、逻辑、天文知识,从日常生活到狼道、兵法,可以感受到曾老师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更可贵是的是,曾老师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说得风趣幽默,让学生听进去、听明白,这是一种深入浅出的真功夫。
曾老师上课不足百节,为什么能把课上得这样出色呢?除了他的爱心和天赋外,就是源于他那过人的学识。假如我们能具备曾老师这样的学识水平,我们的课堂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就有可能把课堂变成学生快乐学习的“天堂”。客观地说,我们不缺乏爱心,甚至我们也不缺乏天赋,我们缺乏的就是像曾老师这样的学识,这是制约我们专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的第一学历是师范,而曾老师的第一学历是重点大学,这就是根本性的差异。反观一些小学名师的成长,如窦桂梅、孙双金、王崧舟、华应龙、黄国华等,无不是通过刻苦地学习与实践,快速地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后才走向成功的。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但不会原谅老师的无知。”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取决于他的道德,但更取决于他的学识。简单地说,做为老师,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学识水平,就是最好的“爱事业,爱学生,爱学校”,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三、尊重——教师的智慧法宝
“当你用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时候;当学生觉得你是他们的伙伴、朋友而不是老师的时候;当学生和你一起学习知识、讨论问题而不觉得你是在教育他们的时候,课堂也许就成了学生快乐的地方。”这是我在回味这次作文课的一点感悟。
在课堂上,曾老师尊重、呵护每一位学生,就像学生的伙伴、朋友,与学生的关系亲密、融洽。他们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对话、交流、展示,人人在参与,人人在思考,人人争着发言。置身其中,看着那高高举起的如林般的小手,听着那幼稚却充满想象力的发言,你会感到一种精神的挺拔和生命的涌动。我诧异了,这难道就是被我们贴上标签“毁”其名曰的“差生”吗?怎么仅仅换了一位老师,这些不讨人喜欢的“差生”就变了呢?课后,我用了很长时间在思考这个问题,忽然一个词浮现在脑海,这个词就是“尊重”,融理解、体谅、信任、宽容、同情为一体的“尊重”。
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曾老师在课堂上从始至终没有讽刺、挖苦、嘲笑过一位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曾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地耐心倾听,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令人感动。因此,曾老师能够听明白学生的话,能够根据学生的话进行幽默的点评。如,一个学生说“爸爸是棉袄,因为在我冷的时候爸爸给我温暖,就像一个棉袄。”曾老师听后风趣地说:“以前我听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今天我又知道了爸爸是儿子的保暖大棉袄,说得很好。”教室里顿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像这样妙趣横生的话在课堂上比比皆是,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不少快乐。
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本来曾老师想让学生给自己拟一篇关于人的作文,可是学生却选择让曾老师写火星,曾老师很高兴地答应学生的要求,与学生一起写火星。曾老师本来想在电脑笔记本上与学生一同写,学生说这样不公平,曾老师就向下面听课的老师借了一个本,与学生一同在本子上写。一位事业有成的专家、学者,为了满足这些学困生的要求甘愿委屈自己——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自己的习惯,充分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两节课上,曾老师没有一点专家的架子。学生发言时,他总是拿着话筒快步走向发言者,把话筒对着学生的嘴,自己弯腰倾听。他一会儿到前一会儿到后,一会到左儿一会儿到右,跑得头上都冒汗了,但他全然不顾这些,只要学生学得开心,他似乎怎么做都行。课堂上没有一点架子的曾老师是洒脱的、快乐的、忘我的,他的眼里、心里仿佛只有一个心愿——让学生体面的、积极的、有效的、快乐的学习。他把学生看得很重,而把自己看得很轻,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诗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上,总是考虑自己多考虑学生少。如,“我要把最好的形象、最美的语言、最高的水平展示给大家,以博得大家的喝彩和赞誉。为此,我要怎么怎么设计,怎么怎么铺垫,怎么怎么让学生配合我……千万不能教砸了,不能让领导和同事小看我……”因“我”字太重了,所以心理压力大,以至于坐卧不安、心神不宁。到头来往往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曾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要想把课上好,就要全心全意地为学生着想,重学生而轻自身,达到一种为了学生而忘我的境界,这才是智慧的老师。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我们面前抬起头来充满自信地学习和生活,让教育散发人道的光辉,让课堂充满人间的温情,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成长、共同享受生活的乐园。
四、真诚——教师的做人根基
我感到曾老师是特别透明、特别真诚的一个人,即使是面对那么多陌生的学生和听课老师,他也有勇气把自己小时候不爱学习的事抖落出来。他可能是想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告诉学生,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失去信心,更不能自暴自弃。
曾老师在与我们交流时说,我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刻意设计,所有的表现就是一种真性情。上课就是生活,就是人生,我和孩子们在课堂上就是在玩。其实工作也是在玩,玩的是快乐、是自由、是探索,是发现,是幸福。我感到和孩子们在一块很快乐,我愿意享受这种快乐。的确,曾老师在课堂上不像在上课,倒像领着一群孩子做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接受知识、锻炼能力、感悟作文的方法,感悟做人的道理。曾老师的课真实透明、朴实无华,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人情味。学生遇到这样的老师岂能不着魔,他们在曾老师的引导下尽情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尽情地释放生命的能量。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感悟了小智慧、中智慧和大智慧,进行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学会了科学归类法和写人状物的“大归纳”方法。50多篇有真情实感、充满奇思妙想的作文在两节课内完成了。我翻阅了这些学生的作文,写得确实是出乎预料的好。有一位平时写作文只有三、四行的同学,这次却惊人地写了十多行,而且基本上文从句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同样一个学生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这个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曾老师的激情是真诚的,他从始至终都充满了激情,这是一种爱学生、爱生活、爱事业的激情,这种激情感染着、影响着、打动着、激励着学生,使学生振奋起了精神,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曾老师的微笑是真诚的,他的笑容是那么灿烂、那么真实、那么可爱、那么有吸引力,难怪许多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位又帅、又温和的老师呢!
曾老师是谈吐是真诚的,他毫无顾忌地把一切毫无掩饰地置于我们面前。他的笑容、他的经历、他的性格、他的思想、他的才学等,任由人们品头论足、褒贬毁誉。这是一种开放的胸怀和超脱的境界,只有真实的人、率性的人、追求真善美的人才有这般胆识和胸襟。
是啊,当我们摘去了虚伪的面纱,剥去了浮华的点缀,赤裸裸地把一切,包括灵魂深处的东西和盘托出并展示给学生的时候,必将赢得学生崇高的敬意。这就是曾老师说的“做人要有真性情”。
爱心、学识、尊重和真诚,这是我从曾老师的课中深深感悟出来的,也许,这就是优秀教师所具备的品格吧。
这两节课还让我对“学困生”有了新的认识,正如教育专家金耀林说:“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是啊,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都有着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喜欢和厌恶,我们不能甚至没有权利仅凭考试成绩就冷漠地给他贴上“差生”的标签。闫浩同学在不到20分钟就写出了有关黑洞的充满创意的遐想,可惜的是,考试的时候不可能考试这方面的知识和想象力。张举同学满怀深情在20分钟内完成了一篇写妈妈的作文,令在场的老师们听后都感动不已。可惜的是,考试的时候不考学生的孝心。究竟是教育的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抑或是学生的问题,对明眼人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
不管怎样说,今生能听到这样让人永久回味的课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