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应该既要有特色还要保健康
先生的妹妹去成都看望女儿,回来时带了好多四川特产,每家分了几袋,大部分都是熟牛肉制品还有一袋麻辣小菜以及一袋川红椒一袋川花椒。由于晚饭太清淡,一份素油菜和一份凉拌西兰花,我便把四川特产拿出来挑一袋佐餐。
每一袋的包装都很精美,每一袋的价格都应不菲,每一袋的名字起都挺别致:《遛洋狗》、《牛浪汗》、《灯影丝》,其实都是牛肉的深加工产品。购买这种特产的亲友出发点非常好,以为这都是上好的牛肉,乌黑油亮,包装靓丽,价格昂贵,是馈赠佳品。当我尝了一口灯影丝牛肉后,感到每一丝牛肉都像刚从油里捞出来的,于是我便把几袋全都打开,一一品尝。感觉都是一样的:油油的、甜甜的、麻麻的、辣辣的、酥酥的。口味是有点独特,但食用价值真的不大(我这样认为,不过这份情意我领了,也心怀感激)。
这些牛肉都经过油炸,配料表上注明的是植物油,就算不是氢化植物油,为了降低成本,厂家绝不会把炸过牛肉的油脂倒掉,肯定得反复使用,反复使用的油脂照样产生反式脂肪酸和有害聚合物,使油的粘度上升,降低油的传热系数。从牛肉干厚重的油脂上能够感觉到这种牛肉是经过老油炸制的:因为油脂反复使用会增加食物的持油率,加大了食物中不良油脂的的风险,并且过油的食物容易氧化,导致脂肪酸败,食用后对健康是有威胁的。
再就是这种牛肉甜甜的又感到很咸,这也是很不好的方面,说明食物中含盐量很高,由于甜味掩盖了咸味,可想而知加了不少的盐。
把如此营养丰富的牛肉加工成高油、高糖、高钠、高调料、味道厚重的香酥牛肉,让我感到吃进嘴里的好像不是牛肉,只有油腻、咸甜、麻辣。每个包装上都醒目地写着:旅游佳品。可是“佳”在哪里呢?本来旅游途中生活极不规律,蔬菜水果难以保证,饮水也未必充足,再食用这种比垃圾食品强不了哪去的牛肉干,无异于让不规律的旅途生活雪上加霜。
记得儿子小时候,我经常给他买牛肉干,都是那种没经过油炸的,加工程序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包装也是一种比较厚的纸袋子。没想到十几年过去了,牛肉干的品质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好好的牛肉,非得油炸,把一个简单的食物搞得复杂化了,越复杂反而越不不健康了。
曾经读过大连营养专家王兴国先生一篇文章,题为《板栗糕没有板栗,特产变垃圾》,说的是他到桂林讲课,想带些当地特产给家人,看到板栗糕包装精美,以为是板栗制作的,准备选购一些,结果一看配料表,根本没有板栗,是板栗香精制作的,马蹄糕也没有马蹄,是马蹄香精制作的,令王先生有些恼火,他在文中写道:“香精!香精!当传统特产里不再需要加板栗、桂花、香芋、绿豆……,而一律以香精替代之,传统特产就变成了货真价实的垃圾。这种现象绝不限于桂林,其他地方也一样。我不得不说,相对于传统,现代食品加工业的‘垃圾取向’是非常明显的”。
我国地大物博,有好多特产是非常健康的好食物,像:我们山东的乐陵小枣、平阴的玫瑰花、泰安的煎饼、山西的陈醋、新疆的葡萄干、新疆的哈密大枣、云南的纸皮核桃、宁夏的枸杞、兰州的干百合、福建的桂圆,还有一些像笋干、松茸、干蘑菇、川花椒、川红椒等等好多特产,只是它们都没有经过深加工,虽然成了干品,却依然保持着食物的原滋原味。如果购买特产,它们才是最佳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