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苏轼钩一下,砖家软趴趴——美国物理教师王朴仁的书法素养(二)

(2015-07-11 22:14:23)
标签:

转载

 

美国物理教师王朴仁的书法素养(二)

 

 

学书法,最怕本身书法知识不究竟,满嘴跑起火车还很溜的。

 

美国物理教师王朴仁,在6月底发表那篇题为《<功甫帖>的一些科学辨证问题》(下称“问题”)的文章,其实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此前,通过背光图和“中锋”概念,我已有一篇批驳问题的文章。今天时间稍完整些,再快速堆一小个。

 

说《功甫帖》“甫”字第二笔画“丨”的最下端的那个小钩。下图。左墨本,右安素轩

 http://s3/mw690/002YGjl2gy6LWcwSnv4b2&690

http://s9/mw690/002YGjl2gy6LWcwXMcE78&690

书法的好坏,根本都不需要什么知识,有双发现美的眼睛就够了。这个小钩美在哪里?对比下被狗屁倒灶的上博研究员指为墨迹本“母本”的安素轩吧。我们依然说,汉字美,美在物之象。为更直观表现这两图哪个好看,我将墨本细节打上马赛克,欢迎大家胡乱联想。左墨本,中安素轩,右墨本马赛克。

 http://s13/mw690/002YGjl2gy6LWcyfi5Ccc&690

 

当然,这样对比,还是有些人心不满意不足,因为整体看,他们可能真的喜欢安素轩。

http://s7/mw690/002YGjl2gy6LWcAQU8C16&690

 

他们以为左边更富有书法含蓄的风貌。这种审美方式,感染的是元末以来,因少见墨本,而视碑拓为美的病态审美观。

 

所以,在左右两边谁为美,很多人会搬出欧阳询颜真卿等等的拓本给你讲道理。比如《多宝塔》这种形状。

http://s12/mw690/002YGjl2gy6LWcA1w8z4b&690

 

 

我要拉升文章高度了。

 

现在,我们的问题,不停留在是安素轩的一坨好,还是墨本功帖的带钩刺一坨好,而转移到,倒底谁更合乎用笔的“本真”。

 

从前一个角度看,你是凭借感官经验玩美感,进入后一个角度,你是到了一个理性世界。何以见得?

 

1,  有谁想过字左一竖为什么都习惯鼓出一坨?

 

答:鼓出这一坨,说复杂了,可以准备几本书,说简单了,就是在于它要“蓄势”去搞右边的笔画。在上图“何”单人旁一竖中,这里蓄势,是为了搞右上“可”的一横。同理,“甫”字一坨,是为了写横折弯钩。

 

2,  既然左一竖鼓一坨,那么带钩刺的一坨合理吗?

 

答:太合理了。重复1的过程,只要有速度,必然地出“刺”。比如:

http://s4/mw690/002YGjl2gy6LWcDaZNh83&690

《多宝塔》“用”,别将他当一坨看哦。又如,李邕

http://s9/mw690/002YGjl2gy6LWcE5XEQa8&690

又如褚遂良

http://s15/mw690/002YGjl2gy6LWcEXSGO5e&690

当然,你会说,这丫的有钩刺是拓片哦,有墨迹吗?太多了,看智永。

 http://s12/mw690/002YGjl2gy6LWcGoftFcb&690

安素轩刻于晚清,当此之时,真正大规模有修养的知识分子,对字的追求,不过板正二字。而板正的追求标准,不过是那些被修改无数的石头和木板拓本,名家墨迹,普通人是难以见到的,所以,这种左竖带钩刺的写法,在那个只追求光洁和齐平到底的时代,甚至没多少人懂。下个月月亮圆了,到卢沟桥看看乾隆小时候写的那块碑吧,或者,看看黄自元的欧体,就知道字左一竖安素轩的书法底子了。

特别是“间”字,对比安素轩看看,有多少不同?

 

黄自元诸人对楷书的审美喜好口味,延续今日,很多人虽然公开表示馆阁体垃圾,但只要是踏实写字的人,内心里还是对这种字体有某种程度上的羡慕嫉妒恨的。我交接的人中,骂馆阁越凶的,他的书法和书法知识体系,其实越寒碜得可怜。

 

很多人觉得安素轩好,不过是身心尚在晚清楷书审美体系下而已。除了这一笔,安素轩拓本几乎所有笔画,都是典型的晚清样,由是,不难而知为何上博研究员认为安素轩是墨本的母本了——眼界还未过晚清。至于故宫杨丹霞所谓看不出墨本《功》是伪作的,都是“眼睛有毛病”,那完美地说明,她为故宫幸苦奉献到如今这把年纪,也要好好保护视力了。

 

So,到这里,第三点,字的左一竖有一坨,某种程度上,它还是人为制造的“标准”或曰“法”。学书法,所谓的“打破”,是破这种和这种破,不是那种暴民式样的推倒然后自己建立乌托邦。

 

接着,还是有必要再拉升一下高度,谈几个高端大气的“现象”

 

1,  (汉字书法)字的左竖笔末的出钩现象。

 

如上所举,规模巨大,感兴趣各位留心。

 

2,  字的左竖丿化现象。

 

之所以有字左竖笔末端钩刺,其实是字的左竖有丿化,很简单,丿向外掠,而要保持一竖,当然又有一坨又有刺了。即便是竖当丿,随手也能翻个实例,褚遂良

 http://s2/mw690/002YGjl2gy6LWcKIt3P61&690

所谓竖丿,请问是竖还是丿,呵呵~

 

3,  字的左丿竖化现象。王羲之“肝”,月旁。

 http://s2/mw690/002YGjl2gy6LWcLpvhf51&690

4,  字的左丿末端钩化现象。

 http://s12/mw690/002YGjl2gy6LWcMb9Ufeb&690

 

5,字的左边丿“竖化带钩”现象。王羲之

 http://s3/mw690/002YGjl2gy6LWcN89V042&690

6,  字的左边竖或撇,左上翻出,牵带寻右部笔画现象

 http://s8/mw690/002YGjl2gy6LWcNU2lF17&690

 

这是有关的现象最重要的几个。

 

问题:这几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能够推导什么共同结论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些现象如果推导共同结论,将有什么意义?这些现象某种程度有反例吗?如果有某种程度的反例,为什么会出现,谁又更牛逼?提这么多问题,是蛋疼吗,对书法学习和鉴定有无实质帮助?

 

这种拆解看问题有些好处的,如果有心,思考它们,建议整体关注笔画,并由此进入书写系统里考虑。比如,功甫帖这个竖,要在墨本和安素轩各自笔画起始处做功夫。

http://s3/mw690/002YGjl2gy6LWcQl2E2d2&690 

 

 

网速奇慢,找图不方便,头晕眼花,就写这些。

 

总之,别小看一个小钩,它背后有太多信息。此前,我做的功甫帖报告,说到这个甫字,只是带着写了横折的角,其实,任何一个笔画,背后都是篇超级文章。他们组合在一起,才是真真实实的书法史,没这些,那些所谓“神韵”“气韵”的毛,附在哪里?

 

王朴仁在他那篇低俗论文里说了“甫”。他将墨本与安素轩做了对比,他说,“此字四横三直一点,拍品(按:墨本)与《安刻》无一笔对............此字每笔形状简单,拍品八笔无一与《安刻》合乎正常刻拓误差,不可能为鲍藏母本。”

 

我就想问了,到底是谁有着四横三直一点的形状,还更简单呢?这真是个无知者无畏的世界。我一边蛋疼一边擦泪欢喜。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