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然科学的原理》演讲稿(二)

(2014-04-20 19:24:53)
标签:

教育

知识/探索

科学

新物理学创始人

黄沅

(2014年4月16日西安地震中心首次报告会)

(四)、重力场、引力场、非引力场,三大定律  

          (图33

 http://s6/mw690/001rp3Bpty6IaV7Y6LH95&690

     这三条定律不是一般定律,前两条是爱因斯坦研究一辈子没有得到的定律,也是现代航天领域的重要定律。后面一条是转动惯量定律,也是电磁转动力学的定律。这三条定律,对卫星高空定位,落体下落速度,电机的转动功率都会有正确的计算。

                  (图34

http://s9/mw690/001rp3Bpty6IaVijDEk48&690

     1M=GS      重力场定律

2U=MS     引力场定律

3Φ=MS2     非引力场定律

U=GS2         代入重量的引力场定律     1式代入2式)

Φ=GS3        代入重量的非引力场定律   1式代入3式、如同电机失重)

1)、质量M=GS,是重力场定律,它是说,重量与距离成反比,重量大的物体距离就小,重量小的物体距离就大。由于重量是在引力下发生,没有引力就没有重量。所以,离地球近的物体重量就大;距地球远的物体重量就小。据此,地球的表面引力最大,物体的重量也就最大。随着物体的逐渐上升(远离地球),物体的重量就开始失重了,但物体质量却是不变的。这个失重过程与物体重量和到质心的距离有关(引力场定律GS2)。一直到物体完全失重后,其重量为零,距离也就成了无穷大,但质量却是始终不变的。

                      (图35

http://s15/mw690/001rp3Bpty6IaWh1Xci2e&690

 2)、势能U=MS,是引力场定律,这里的距离不是惯量直线运动距离,而是物体高度的距离。这个距离也是两个物体(天体)相对引力的距离。物体在高空的势能,就是物体到引力场的距离。此定律和重力场定律是一对组合定律,把M=GS代入后,势能定律为:U=GS2,当物体在高空定位时,等于它的重量乘以它到质心往返的距离。同时是物体在高空到地表距离与地表到地心距离的比值(没有失重态的计算)。所以,不同重量的物体,相对质心失重的距离是不同的。所以,质量是相对势能的一阶导数,重量是相对势能的二阶导数。这组定律是航天领域的重要定律,也是爱因斯坦广义广义相对论没求到的定律。

 3)、转动惯量Φ=MS2是非引力场定律,前面我们已经说了,牛顿一理是惯量,惯量定律是MS,也是直线减速运动的非引力场定律。而转动惯量则是非引力场中,这两个距离的乘积,相当于360度半径的距离。可定义为:

一是,在非引力场的太空中,地球的转动惯量,等于地球质量乘以两倍的到太阳质心的运动距离,也是角动量L=Bω与时间T的乘积。同理,同步卫星转动惯量,等于卫星质量乘以两倍到地心距离,也是角动量L=Bω与时间T的乘积。

二是,在重力场中,代入M=GS后,转动惯量为Φ=GS3,高空物体定位的转动惯量等于物体重量乘以到引力场距离的平方S2,再乘以物体转动半径的距离S3

三是电动机的转动惯量,Φ=MS2等于角速度ω=2πS/T与静止质量Z和距离S的乘积ωZT,等于角动量L=Bω与时间T的乘积BωT。也就是说,只要电机一转动,就已经摆脱了地球的引力,否则电机在地球引力下就转不起来。也就如同人挑起来一瞬间,其动能产生的力就已经摆脱了地球引力,否则人就跳不起来是同理。

也就是说,转动惯量是不受引力场控制的,也是非引力场中的物质运动状态。如果是在引力场中,那么具体表现为,电机的旋转就是摆脱了地球的引力场。

从上面三大定律可以知道,两个铁球并非同时落地,两个不同重量卫星舱返回也并非速度一致。要发射两颗不同重量的卫星,就必须要两个大小不同的火箭;若返回两个大小不同的卫星舱,就必须要两张大小不同的降落伞。否则,卫星发射上天会失败,卫星舱落地也会死人。为此,人类曾经根据错误原理和陈旧的教科书知识,就付出过惨重损失和沉重的代价(如今还在继续)。如今,反科学的人们,却把这些错误还在继续的蔓延和执行着。

(什么是反科学?不是反哪个科学大师或反陈旧教科书的错误就是反科学。而是,反自然规律,反自然现象,反物质运动原理,阻碍和违背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人;这些人,就是在反科学,反科学的人,是不讲道理的人,也是不懂科学的人。) 

说明:

惯量是质量乘距离MS,动量MV是惯量除时间MS/T,冲量MA是动量除时间MV/T,这三个量存在时间上变化率。

引力质量本是冲量MA,惯性质量本是惯量MS,静止质量ZMT、动量DMV、能量EM2V2、重量GM/S。

动量MV与惯量MS是原始力和作用力的结果,动量是物体受力后所发生的速度V,惯量是物体受力后通过的距离S

冲量和惯量都不是力,冲量是:物体受地球引力的加速运动MA;惯量是:物体在空间直线运动中走过的距离MS

惯量MS和冲量MA并非是力,是物体受力后发生的某种运动状态;其作用物体运动的是力,地球的引力才是力。

角动量Bω是角速度与惯量乘积,角速度如不以2πS/T 代入,若以速度V代入,那么角动量就是MVS,也就是功W

物体的重量是:近地球大,远地球小,而质量却是不变的。由于,近地球引力大,远地球引力小,那么逃逸速度就应该与其成反比。同时当人跳起的瞬间,其动能产生的力已经大于了地球引力,否则人就跳不起来,如果达到了所谓的逃逸速度,那么很可能会造成卫星在发射中爆炸,因为能量就是两个斥力的乘积。反之,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卫星高空所以能定位,就是因为失去了重量,而失重物体同时也就失去地球的引力。反之,重量大的卫星上天,就必须增加更多燃料,同时发射到更远距离。否则,就会因为没有失重而坠落。
  
总之:根据我的重力场和引力场理论,地球对不同重量的物体其引力大小是不同的,引力的大小等价物体向上的动量。若发射两个不同重量的卫星,就需要两个大小不同的火箭,若返回两个大小不同的卫星,就需要两张大小不同的降落伞。

 

 

(五)、万有引力定律是万有能量 

              (图36

 http://s16/mw690/001rp3Bpzy6Ig26ipPN7f&690
    万有引力本是科学界之谜,许多科教书曾经记载这么一句话“能否解释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原理,是能获诺贝尔奖的重大课题”。然而,我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圆满的解答过这个问题。

万有引力的形成,是粒子在运动中成为了带电粒子,当粒子聚集成天体或物体时就会形成中心的磁场和引力场。物质聚集会产生能量,磁场形成会产生磁力,故发生天体的“同性斥”与“异性吸”现象。这种情况,也如同您用绳子拴着一块磁铁,然后用另一块相斥的磁铁去撞击它,由于同性相斥使他们不可能相撞,为此绳子拴的磁铁就会发生旋转。

地球为什么会绕太阳发生惯性运动,这是由于太阳不断释能而产生着引力作用于地球,所以地球绕太阳就发生了公转运动。反之,地球也不断释能产生着斥力,于是就发生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如果丧失了这种引力与斥力,那么地球也只能是太空中的质点不可能永动。

科学家们都不知道天体为什么会发生运动,牛顿说“第一推动是上帝创造的”。爱因斯坦也说“天体的运动是上帝创造的力”。而阿基米德为了找到这个力,却大叫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然而,这个支点就是天体的万有能量。也正是天体物质能量的释放才产生了力,并且导致了天体的运行。

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没找到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力,是因为他们是处在一个愚昧无知的时代。所以,一定要相信科学,不要相信伪科学;一定要唯物主义,不要搞唯心主义;地球之所以绕太阳旋转,是由于太阳和地球都不断的释放能量而产生着力,若失去这种力,那么它们也只能是太空中的质点不可能永动。所以,力本是质能转换的介质,而所谓的以太是不存在的。

             (图37

http://s13/mw690/001rp3Bpzy6Ig2fcYqg9c&690

万有引力事实上就是万有能量,新物理学的能量定律是:

E=F1F2

物体没有运动重量等于重力:

1E=G1G2

2G=M/S                新物理学重量定律

3E= M1M2/S1S2           2式代入1式得3

F1F2M1M2/S1S2            胡克平方反比率

F M1M2/S1S2           万有引力定律   F M1M2/S2

 

所以,万有引力本是两个力的乘积,也是两个动量的乘积,万有引力原本就是物质的万有能量。

 

(六)、新物理学必然取代高等数学  

                    (图38

  http://s6/mw690/001rp3Bpzy7x1bzcYbHf5&690




新物理学是由20种不同属性的物理量组成,把自然规律和运动状态及物质能量和时空用数理进行了表述,20种物理量的量纲定律是:质量M=GS、惯量B=MS、重量G=M/S、动量D=MV、冲量P=MA、能量E=M2V2、动能N=D/T、势能U=GS2、力F=MV、功W=FS、功能K=Q/2、功率Q=MV2、距离S=TV、时间T=S/V、速度V=S/T、加速度A=V/T、角速度ω=2π/T、角动量L=Bω、转动惯量Φ=MS2=LT、静止质量Z=MT。这些定律自成体系,可以正推,也可以反导,每条定律均能相互转换和具体运用。新物理学推导出来的上千条定律,把量子力学、运动力学、电磁学和时空,变为一体构成物理统一论,对科研、教育、科技及人类未来发展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在高等数学中,只有公式没有定律。有许多公式也是非常的不合理。比如:高等数学原本是以微分和积分而建立的,建立初衷是牛顿定律不能直接代入解题。所以,牛顿才建立了微积分,以证明微分是距离的一阶导数,积分就是距离的二阶导数,但事实并非如此。

微分本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个线段越分越小,实在分不动了,就用电子对撞机来分它。微积分的目的是去求“极限”或“导数”。什么是极限?零就是极限呀,零是不可再分的吗!反之,无穷大也是极限,宇宙的空间也是不可再分的呀!而导数事实上就是倒数,也是一种逆运算。

微分以为是创造了所谓的变量数学,它把一个速度搞成了增量速度,初始速度,平均速度、等等不同的速度。但是,速度就是速度,速度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距离除时间,也是S=TV这条定律。谁想违背这条定律去胡分那是绝对行不通的。如果谁违背了这条基础定律,那么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无论你是什么速度,哪怕就是瞬时速度,哪怕就是发生在一瞬间,也是会有时间与距离发生的。除非它是极限,是零,那么就根本没有速度,也就不会有时间与距离的发生了。

               (图39

  http://s15/mw690/001rp3Bpzy6Ig2rFIvk6e&690

所以,微分根本就是胡分,它是违背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也是不可采用的。况且,微积分故意把事物搞得复杂化,明明gt=v,但它却不用v来表达,却偏偏要代入gt去解题,这是脱了裤子放屁呀。世界上往往越复杂的东西就越简单,真理也只有几句话,而复杂只能代表是愚昧无知。

积分事实上就是小学三年级的平均数,积分同时也叫“求和公式”。但是,积分的等式两边却不相等的。如果这高数的公式,等式两边不相等,那么就无权去使用等式。可是积分的这个不等式,却盗用了等式长达数百年。

积分事实上是一种逆运算,它是不能计算天体运动和卫星上天的。积分最典型的就是应用在保险业务上。许多入过保险的人,都知道自己上当了。为什么会上当,就是应用了积分的这个求和公式。比如:他告诉你,入保险利息非常大,入一万元每年返一千,这是百分之十的利息呀。但是他是叫你入十年,每年交一万元,十年下来就是十万元。十年以后,十万元返一千,利息也就只有百分之一了。并且保的时间越长,您吃的亏越大。所以,积分就是平均数,只不过是提前把利息给你罢了。如果你要退保,那么你的本钱是根本要不回来的。

 所以,学了微积分,在真正的实际应用中意义是不大的,许多学了《高数》的人,毕业后大多就改行了。既然学无所用,那么要这种高数能干什么呢?所以,新物理学是必然会取代高等数学。

 

 

   以下是新物理学的可转换定律表(此定律表于2003年发表在互联网上,可查询)。

                        (图40

http://s6/mw690/001rp3Bpzy6Ig2zGr6Rb5&690

 

(说明:定律表中,力F等价物体的动量MV,但不等效。冲量等价动能,但也不等效。力是瞬间发生的,也是质能转换的介质;动量是在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运动速度。冲量是地球引力下发生的俯冲的量,动能是非引力场下发生的能。)

结论:古人有错,错不在其人,而在历史;历史造就了古人必然会犯错误,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参考文献]: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943年商务出版社。

黄沅《两个铁球究竟怎样落地?牛顿力学竟然自相矛盾》1997年《科学之友》第8期。

黄沅《物理学统一场论及牛顿力学的商榷》1998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26卷(增刊)1999年《中国教育大精典》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新宇宙学   

(一)宇宙的哲理 

          (图41

 http://s15/mw690/001rp3Bpzy6Ig34YXfg9e&690

     说是新宇宙学,其实也不新,20多年了,没有进行普及。现代的宇宙学,事实上就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什么大爆炸理论、创世论、末世论、狭义相对论、时间简史等等,都不是以物质运动为原理,而是以假想、空想和幻想来解释自然现象的。

以下摘录的是,我有关宇宙的部分理论:

宇宙的定义是“包罗万象”,它包括了时间、空间和宇宙中一切物质和所有天体;以及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和所有的物质运动。

在宇宙中,如果没有物质及物质的运动,那么整个宇宙就是空的;在宇宙中如果什么也没有,那么宇宙的定义与宇宙的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宇宙的空间是本来就有的,也是无边无际的。如果非要去寻找宇宙的边际,那么宇宙边际究竟在哪里?宇宙边际之外又会是什么宇宙?

宇宙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如果非要说宇宙时间是有始有终的?那么宇宙是什么时间诞生的?宇宙又是什么时间会灭亡?灭亡以后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灭亡后还有没有时空?显然,谁要回答这些问题,肯定都是在胡说。

                  (图42

 http://s1/mw690/001rp3Bpzy6Ig3iHE1a50&690

  所以, 在宇宙中,如果没有物质和物质运动,就不会有时空发生;时空是随物质运动而发生,随物质运动而运动。也就是说,宇宙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物质运动的空间才是有始有终的。

宇宙是“一没有中心、二没有边际、三没有起源”的;在宇宙中只存在物质起源、物质运动及整个宇宙的演变。

宇宙是没有中心的,如果有中心,那么宇宙中心究竟在哪里?中心物质是从何而来,中心物质又是怎样形成的?

宇宙是没有边际的,如果说宇宙有边际,那么宇宙的边际究竟在哪里?宇宙边际之外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宙宇”?

宇宙是没有起源的,如果有起源,那么上帝会说:“宇宙是我放的一个屁崩出来的”,但谁又能证明这不是事实。

所以,长期从事宇宙“中心、边际、起源”三无研究的人,他们研究不是谬论,就是脑子有毛病,他们不是唯物主义者。

宇宙是无始无终的,但宇宙中的物质是有始有终的;宇宙中的物质是无限的,宇宙的空间是无边的,宇宙的时间是随物质运动而发生的,宇宙的时空是随物质运动而运动的。

宇宙空间是本来就有的,也是无边无际的;在宇宙中,只有物质生成与物质的运动,才会发生时间、创造空间。

宇宙是没开始,也没终结的,物质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研究物质起源与物质运动与物质衰亡的人,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

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自然现象和物理现象,都没有解不开的谜;所有的难解之谜,都是在绝对的物质运动中发生。

无论是物理宇宙,还是哲学宇宙,都将成为一个统一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只存在着物质的生成、繁衍与衰亡。

 宇宙中发生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统一的时空,统一的运动规律,统一的运动定理,统一的物理、数理定律”。 

 

(二)宇宙的谬论 

         (图43

 http://s5/mw690/001rp3Bpzy6Ig3s1vP634&690

      有人认为:是宇宙大爆炸创造了时间、空间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那么在大爆炸之前究竟有没有时空和物质?

如果追根刨底追问:“大爆炸究竟发生在哪里?宇宙弹又是源于哪个宇宙”?那么唯心主义的空想就立刻会崩溃。

现代的大爆炸理论就是“创世论”,这与上帝瞬间创造整个世界没有两样,“创世论”与“末世论”都是唯心主义的谬论,世界并非是上帝能够创造的,世界也并非是上帝能够去灭亡的。

如果认为“在宇宙深处发生过一次大爆炸”,但天体一侧并没有比另一侧更亮些,且宇宙中的背景辐射到处皆是。

所有的天体都在背离我们发生红移,那么大爆炸究竟发生在哪里,究竟我们是宇宙中心,还是那遥远的宇宙边际?

如果说,一百亿光年以外就是宇宙的中心,宇宙就是起源于那次的大爆炸;那么对一百亿光年以外的内星体存在,又能做如何解释:

如果说,大爆炸不是发生在宇宙中,也不是源于任何的物质;那么这岂不是无中生有,难道是源于唯心主义的空想?

所以,在宇宙中,只存在天体的大爆炸,不存在宇宙的大爆炸;在宇宙中,只有星系与外星系,没有“宇宙”与“外宇宙”。

在宇宙中,大爆炸到处都有,新星、超新星、类星体及地球上的核能大爆炸,均是源于物质能量的聚变与裂变。

在宇宙中,到处都有天体大爆炸,到处都存在着黑洞;从大爆炸到黑洞,发生的是一个能量释放与引力收缩过程。

在宇宙中,既有黑洞,也有白洞;黑洞是天体瞬间爆发后,所形成强大的中心引力收缩,白洞则是天体持续释能的过程。

在宇宙中,既有膨胀,也有收缩;物质聚集是能量的集中,物质发散是能量的释放,蓄能与释能在宇宙中到处皆是。

无论是膨胀宇宙,还是收缩宇宙或大爆炸宇宙,要想把宇宙搞成某种不变模式,这是办不到,也是非常愚蠢的。

如果宇宙起源大爆炸且质能守恒,那么宇宙最终将会成为不动画面,唯心主义错误就是质能守恒、宇宙起源于大爆炸 

            (图44

http://s8/mw690/001rp3Bpzy6Ig3zqtjF37&690

幻想中的宇宙大爆炸,各种形式的大爆炸图片有上千种,很显然大爆炸是在宇宙空间发生的。又怎么能说,是大爆炸创造了时间与空间?那么,这些大爆炸图片岂不是在自欺欺人吗?

 

(三)、物质生成与演化

         (图45

 http://s8/mw690/001rp3Bpzy6Ig3GUjvp67&690

在宇宙中,如果有一个原始基本粒子能够诞生,那么有其一、必然会有其二,就会发生无数的基本粒子诞生与繁衍。

在宇宙中,如果有两个原始基本粒子能胶合一起,那么就会有无数的胶合现象发生,物质的胶合就是能量的集聚,而能量的集聚必然会导致能量释放。

物质聚集会使天体收缩并导致重元素在天体内部形成;物质发散会使天体爆发并导致轻元素及放射性元素在爆发中产生。

物质不是僵死的物质,能量也就不是守恒的能量;物质集聚会导致能量的释放,而能量释放又会产出新生的物质。

物质聚集形成各种天体和天体系,构成银河、太阳、行星、卫星、地球,产出了地球上的各种植物与动物群种。

在物质的运动中,发生时间,产生了空间,创造整个自然界;诞生地球,改变生态,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的演变。

人是物质也是物质的运动体,没有无机物就没有有机物,没有有机物就没有动植物,没有动植物就没人类的存在。

物质不守恒必然导致能量不守恒,能量不守恒必然导致质能转换永不守恒,物质是可以再生的,能量也就是可以繁衍的,质能转换将永不会守恒,这就是科学的 永不守恒的定理和定律。

重物质是在天体的内部生成,轻物质是在能量释放中产出,一切自然现象和难解之谜,都是在绝对的物质运动中发生。

力是源于能量释放,能量是源于物质的集聚,一切物质都源于原始基本粒子,事物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得到的发展。

物质可以再生,物质可以湮灭;同性相斥发生磁场,异性相吸产出再生物质;这是物质世界能发展的基本法则。

微观世界物质运动与宏观世界物质运动是一样的,不能把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分隔开去,否则就不是唯物主义。

传统物质不灭论本是谬论,如果物质既不增加也不减少,那么万物就是一成不变,世界只能是一个僵死不变的画面。

如果物质不灭,那么一个死魂灵只能诞生一个生物,为什么地球上的人会越来越多,许多动植物也会消亡灭迹。

物质是能创生的,物质是可灭的;反物质也是物质,反物质可湮灭物质;水火不相熔的,熔在一起会有耗损的。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是:物质是不灭的,事物是一成不变的,质量与能量是守恒的,任何事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

历史唯物主义错误是事物一成不变、及物质不灭论如果物质不灭,就不会产出新物质,也不会有新元素诞生。

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事物是可以发展的,质能是永远不会守恒的,任何事物都是可生可灭的,事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四)、天体的演化

             (图46

http://s13/mw690/001rp3Bpgy6Ig4oJ8yE1c&690

    天体是在物质的集聚中形成,天体是在能量的释放中发生着演变,所有的天体都将周而复始地遵循着这种规律。

天体形成是物质集聚过程,天体的衰亡是能量释放的结果;天体形成是由冷变热过程,天体衰亡是由热变冷的结果。

大到天体、星云、星系;小到分子、原子、粒子;它们是天体也是物体,都是由不同物质成份组成的。

传统认为银河系是涡状星云,是河内星系向银心发生收缩;事实表明所有天体都在背离银心发生红移

                 (图47

 http://s7/mw690/001rp3Bpgy6Ig4McOO206&690

     如果从北天极往下看,银河系所有天体是右旋向外而发散;如果从南天极往上望,银河系所有天体是左旋向内收缩。

如果从地球上观看,银河系涡状星云每条旋臂向银心旋入;若从地球反垂点观望,银河系每条旋臂是由银心抛出。

天体坐标应是统一坐标系,如果把宇宙看成大天球,那么地球处在南天球上,从坐标换算,银河旋臂是银心抛出。

地球位于银河系以南天球上,从地球上看,银河系好似向心收缩的天体;但事实上,银河系却是个向外发散天体。

白洞是会发光、发热的恒星,在氦、核反应中会衰变为白矮星;黑洞是新星、超新星大爆炸所形成的引力中心。

天体衰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解体爆发形式,一种是间歇释能抛甩形式,银河系与太阳系就属于间歇性的释能抛甩物质的方式。

银心是在间歇性释能中抛甩物质云,先抛甩的演化成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后抛甩的演化成不同期的恒星。

有些变星会突变爆发释能形成新星或超新星,有些变星会缓慢释能转化为白矮星,太阳将来归宿会变为白矮星。

(五)、太阳系演化论

               (图48

 http://s3/mw690/001rp3Bpgy6IgpGadrk02&690 

太阳系的演化,是太阳星云先分离轻物质,后分离重物质结果;太阳和木本是二体分离,木星带走了大量轻物质和角动量,太阳却演化成了恒星。

原始太阳星云收缩到某一程度,中心能量聚集到某一限度时,在磁场制动与自转离心作用下,会抛甩外围停滞物,诞生行星星云,并使旋转的行星星云通过磁力线带走太阳的角动量。

行星的成因本是原始太阳星云收缩抛甩外围物形成的,行星是沿磁力线方向被抛甩出去,导致行星运动方向与太阳的自传方向一致。

由于行星是沿着磁力线方向被抛甩出去的,所以,就造成行星与卫星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均与太阳的运动方向相同。

行星是太阳星云抛甩出来的外围物,卫星是行星星云的尾带物或抛甩的外围物,所以,恒星、行星、卫星相互依赖并且是同一起源。

由于行星和卫星是太阳外围分离出来的同性物质,造成行星和卫星与太阳同性相斥,并绕太阳发生了公转与自转动运动。

                       (图49

 http://s3/mw690/001rp3Bpgy6IgpOvJwCa2&690

上述情况的发生,从行星体积、密度、成份、公转、自转、等差距离、角动量等等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都能证明行星源于太阳星云抛甩的外围物质。

行星、卫星是太阳的外围物,所以就环绕着太阳发生了惯性运动;而彗星、陨星是太阳系的外来物,所以就会耗尽动能撞击其他星球而灭亡。

行星是太阳先分离轻物质,后分离重物质的结果,当地球被分离时,太阳的外围拥有大量冰状物,造成早期的地球表面,被原始冰状海洋所掩盖。

四颗类木星演化是收缩集聚过程,也是能量集中过程,同时是气态行星向固态行星或恒星(木星)转化的过程。

四颗类地星演化是内能释放、磁场减弱、体积增大、自转减慢、转轴直立,从自转天体向无自转天体演化过程。

总之,太阳系是银心抛甩的一团物质云形成的,而行星系又是太阳抛甩的一团物质云形成的,卫星系则是行星尾带物或行星的抛甩物形成的。换言之,是银心释能分离了太阳系,太阳星云释能分离了行星系,在行星星云的边缘又衍生了卫星及物质环;太阳、行星、卫星不仅相互依赖并且同源。

 

(六)时空统一论 

           (图50

 http://s6/mw690/001rp3Bpgy6Igq393lbd5&690

   爱因斯坦时空相对论是说:“光速不变,时空相对运动”。而光速不变显然是封了一个不可逾越的上帝,但没有物质运动显然就不会有时空的发生。所以,相对论本身的立论就是错的。

   相对论认为:不同两地发生的同时事件是不同时的,时间有间隔,空间有距离,也就是说,时空会发生错位,这就是时空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统一论认为:不同两地发生同时事件是同时的,同时同地发生的同时事件是不同时,时空是不可能错位的。这是时空统一论的基本原理,恰与相对论相悖离。

    无论在我家即时发生的事情,还是在你家即时发生的事情,虽发生在不同两地,但用北京时间测定都是同时的。

   无论在任何惯性系,虽然物质运动的速率都不相同,但时空却是相同的:只存在各种物质运动快慢的不同现象,但并非是时间与空间发生了错位。

   相对论认为:同一个姑娘谈话时间会过的很快,同一老头谈话时间会过的缓慢。这是因为时空发生了间隔与错位。

   统一论认为:从第三者来看同姑娘谈话和老头谈话均是发生在同一时间段里,时间并没有发生间隔,空间也根本没有发生错位

   统一论认为:同姑娘谈话是大脑物质运动速度快,同老头谈话是大脑物质运动速度慢这是个人大脑的错觉,但时空并没有发生错位。

   统一论认为:一个大脑物质高速运动的人,总觉得时间过的快,一个大脑物质运动缓慢的人,总觉得时间过的慢;但时空却是不变的,时空是自然存在的,显然是不会跟个人的错觉而发生错位。

   在自然界中,只存在物质的相对运动,不存在时空的相对论运动,时空是随物质运动发生,随物质运动而运动。

   相对只是一种现象,现象往往是表象,任何相对现象都是在绝对的物质运动中发生,不存在虚幻的时空相对论。

   相对论叫物质不运动,叫时空去运动。没有物质运动,哪里来的时空?他带给人类的,也只能是一个虚幻的、无理的世界。

   相对论属于思维和假设完全错误的理论,如果思维是错的,假设又不符合事实,带给人类只能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在宇宙空间飞船上,若以光速前进;此时你扔出一颗石子,这石子是超光速;在宇宙中,超光速是普遍存在的。

   广义的空间是绝对真空,宇宙空间是本来就有的,也是无边无际的,在绝对真空中没有以太,也不存在以太风。

   狭义的空间是随物质运动而发生,没有物质运动就没有时空的发生,狭义空间就是物质运动的距离,也是S=TV定律。

   广义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无论哪个时间段,在之前有时间,在之后也有时间;时间段产生,是人类所定义的。

   狭义的时间是有始有终的,也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一个运动员从起点跑到终点,秒表测定的就是时间段与空间距离。

   狭义时空是随物质运动而发生的,是随物质运动而运动、随物质运动静止而停止的;没有物质运动,也就没有时空发生。

   空间本是物质运动的介质,就如同力是质能转换中的介质一样;但时间却是无始无终的,时间段产生是人类所给定的。

   物理相对论是一种空前抽象理论,它的形式化与构造性与直接经验相背离,这充分说明相对论与观测事实是不符的。

  没有物质运动就没有时空的发生,相对论叫物质不运动,叫时空去运动,它带给人类只能是一个虚幻的世界。

  时间变化是相对的空间变化、距离变化是绝对的空间变化,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时,就能充分体现物理全部内涵。

  虚幻物理学看错了S=TV这条时空定律,认为时间与速度成反比,时间小是慢,时间若是小于零,时空也就会倒驶。

  时间小则是速度大,速度小则时间大,时间与速度成反比S=TV;物质运动速度快,时间发生的快,空间变化亦快。

  对于时间而言,时间只有正数,不存在负数;即使是倒计时,在时间数轴上,统计出来的还是正数,决非是负数

 时间是不可逆的,过去发生事件,永远成为了过去;时间是不可倒驶的,即使时间为负值,人类也不能返老还童。

   时空是随物质运动发生,随物质运动而运动;物质运动速度快、时空就发生的快;物质运动慢、时空也就发生慢。

   S=TV定律是说:时间与速度成反比,时间快则速度快,并非时间快则速度慢,虚幻物理学搞错了这条基础定律。

   绝对或相对的空间关系、绝对或相对的时间关系、绝对或相对的坐标关系,关键是看它有没有物质运动的关系。

  光速本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光速是可变的,是随着惯性系不同而发生速率的不同,光速在阻抗下,是可以减速的。

  统一论认为:物质运动速度快,时间发生快,空间距离也就大。比如:光速快的一秒钟,距离高达30万千米。

   统一论认为:不同惯性系里,物质运动速率是不同的,但时空却是相同的,相对现象仅取决于物质运动快与慢

   古人有错,错在颠倒时空;现代人有错,错在迷信古人;时空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没有物质运动就没时空的发生。

   时空是随物质运动而发生、随物质运动而运动、随物质运动静止而终结;没有物质的运动,就不会有时空的存在。

   有种帐是糊涂帐,有三个人去买东西,在买卖过程中大伙均分了一元钱,回来算帐时却发现“1元钱怎么不见了

   相对论叫物质不运动,叫时空去运动,于是发生了时空上的错位;爱因斯坦不仅大声的叫:时空怎么不见了

   算糊涂帐的人,可以把假帐变成了真帐,真帐却变成了假帐;科学界就是这样;科学界就曾经算出过一笔大糊涂帐。

   一个人站在铁轨旁,另一人站在运动车厢里,车厢两头同时闪电,两人看见闪电不同时,这是相对论的错误定义。

  一个人站在铁轨旁,另一人站在运动车厢里,车厢两头同时闪电,两人看见闪电同时的,这是统一论的正确定义。

  相对论错误定律是:火车速度为V,车厢有一光波沿火车运动方向速度为C,光波对地球速度为C,而不是V+C”

   统一论正确定律是:火车速度为V,车厢有一小鸟沿火车运动方向速度为C,小鸟对地球速度是V+C,而不是C”

  车厢里的闪电是随车厢的运动而运动,两观测者测定的结果必然是相同的,不同两地发生的同时事件也是同时的。

  地球是个惯性系,在这个惯性系统中,我们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八万里是坐地而行,是随着地球运动而运动。

  如果我们沿地球运动方向向前迈出一步,那么地球上产生的是新动能,这动能是在地球动量基础上增加的新动量。

  地球的速度为V,我们的速度为C,我们向前迈出一步是V+C,否则只有V,没有C,那么我们就只能坐地而行

   地球的速度为V,我们的速度为C,我们向后退缩一步是V-C,否则只有V,没有-C,那么我们也只能坐地而行

  在一列奔驰的火车厢里,有一只小鸟在火车厢里来回飞行,这证明:在同一惯性系中,存在着V+CV-C现象

  在高空的飞机上,有一只苍蝇在座舱里围绕我们前后飞行,这表明:在同一惯性系中,存在着V+CV-C现象

  狭义相对论定律:在同一惯性系中,不存在V+CV-C现象,光速是不变的,是不可超越的。是不符合事实的。

  时空统一论定律:在同一惯性系中,存在不同动能产生的力,存在V+CV-C现象,光速是可变的,也是可超越的

  时空是随着物质运动的统一体,没物质运动就没时空发生,空间不会错位,时间也不会有间隔,时间永远是正值。

  无论任何惯性系,物质运动速率不同,时空却是相同的。这只是物质运动发生的快慢现象,并非是时空发生了错位。

  有新生事物产生,就会有新动能形成,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惯性系,这无论在电梯、车厢、或宇宙飞船上都是一样。

  在不同惯性系中,由于引力场不同,造成各种物质的运动状态也就不同,但时间与空间却是相同的,也是统一的。

   真实的相对论,是物体相对运动:运动的物体相对没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没运动的物体相对运动的物体在运动

  虚假的相对论,叫物质不运动,叫时空去运动;错误例题有固定铁轨旁人和车厢里的人,叫他们错位去看闪电

  在自然界中,只存在物质的相对运动,不存在时空的相对论运动,时空是随物质运动而发生,随物质运动而运动。

  狭义相对论叫物质不运动,让时空去运动。没有物质运动,哪来的时空运动,它带给人类只能是虚幻的世界。

   从太空中俯视地球,地球环太阳仅旋转几十圈人就故世了;从地球上俯视微生物,微生物只活了几小时就衰亡了。

  太空人取笑地球人寿命短暂,地球人取笑微生物生命短暂;但他们都经历自己一生,谁也不觉得自己的生命短暂。

  无论是太空中的人,还是地球上的人,无论是宏观物质,还是微观物质,他们所处运动系不同,时空却是相同的。

  时空是不可逾越的,即使超越了光速,时空永远是正值;距离有负坐标,时间没有负坐标,时空并非直线坐标系。

  科学统治者给人类封了个上帝,迷信光速是不变的,超光速时间就会倒驶,幻想有时间隧道,人类可以返老还童。

*

“爱因斯坦假设是建立在追光试验基础上,这是古人愚昧的做法,如同现代小孩好奇的追逐汽车奔跑一样。

古老而又原始的追光试验,从镜子反射到野外高山的火光试验,无一不反应了历史愚昧及科技的落后。

“追光试验结果,光速不变成为狭义相对论根基,造成许多虚假、仿造、仿效、不符合事实的实验与事件发生。

  同时同地发生的同时事件不同时,证明光速是可变的,光速不仅随光源强弱发生变化,同时随时空也发生着变化。

  超光速时空倒驰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计算,当我们看见100亿年前闪光时,大爆炸原点同样也过去了100亿年。

  大爆炸经过100亿光年到这里,看到的是100亿年前事件,就如同100亿年前录像带,放的也是100亿年前事件。

   不同两地的同时事件是同时的,我们以超光速每秒100亿光年的速度返回,到大爆炸原点是100亿年又加1秒钟。

  过去的事件已成为过去,超光速时空决不会倒驶,我们以超光速到达大爆炸原点时,决不会看到大爆炸刚刚开始。

  时空是不会倒转的,过去事件将永远过去,即使超光速达100亿光年/秒,时空也决不会倒驰,时间永远是正值。

   数学是一种工具,它可以为科学服务,也可以为伪科学服务,相对论却计算出:超光速人类是可以返老还童的

   相对论看错S=TV定律,认为时间与速度成反比,时间快则速度慢造成运动坐标错误并使物理学发生了奇形。

   虚幻物理及坐标系的混淆,造成时间与空间错位及许多荒谬事件的发生,造成在人类史上及千百万科学家们出现了巨大的笑话。

 

四、地球成因与演变 

          (图51

 http://s9/mw690/001rp3Bpgy6IgqkmFRKf8&690

(一)地球成因众说纷纭

地球成因在科学界是众说纷纭的,有演变说、捕获说、火成说、分离说、冷凝说、碰撞说、收缩说、膨胀说等等。自18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先后提出过40多种假说,但都各持己见,无一不关系到太阳系起源问题。    

前人研究主要分两大类:一是灾变论,二类是演化论。

灾变论以地球碰撞火成最典型,认为46亿年前,数以万计的小行星碰撞于一体火成冷却后形成地球。但该说存在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

第一,众多小行星为何在距太阳1.5亿公里的轨道上碰撞,当时轨道上并没地球,引力又来自何处?为什么不被强大的太阳捕获撞于太阳?从天体力学角度无法解答。

第二、假设地球是碰撞形成,五颗类木星又是怎样形成?这些行星的密度很小,有的可以漂浮在水上,又有什么样的陨星、陨石、陨铁或小行星能碰撞成这类气态行星?如果碰撞说不能解释其它行星成因,那么对地球成因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假设原始地球是个巨大火球,冷却的火球怎能产生庞大海洋?即使碰撞高温能使水分子蒸腾起来,但汽体上升高度有限,汽体密度过大会集结成水。大家也知道,地球本是七分水,三分陆,陨星的碰撞本是置于水中,这火成说又能从何而说?

第四、碰撞速度和高温会使富含挥发的成分被冲击掉,但现在地球内部还存在着大量氢、碳、硫、等轻元素;地壳、地幔中还饱含着大量的水分子。这一事实的存在,说明原始地球在形成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碰撞火成的机制。

演化论是拉普拉斯星云说和康德太阳系起源说为代表,拉普拉斯认为:原始太阳星云在向中心收缩时,外围留下一圈又一圈的物质环,每个物质环聚集成一体就形成了行星,中心就产生了太阳。康德认为:太阳星云和行星星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星云,它们在各自收缩中像齿轮那样相互旋转,为此就形成原太阳原行星’”。但他们假说都存在以下问题:

一、太阳星云向中心收缩时,随着体积的变小、密度的增加、自转速率的增大,都会使中心太阳的角动量增加,但太阳却是颗恒星几乎没有角动量,而9颗行星不足太阳系总质量的1%,却拥有太阳系98%以上的角动量。这一事实的存在,使所有太阳系演化论至今不能得到发展;

二、太阳向中心收缩时,留下的应该是圆形的物质环,太阳是位于圆形物质环的中心焦点上。但事实上,所有行星的公转轨道都是椭圆形,太阳是位于椭圆形半轴上的一个焦点上。假设行星真是物质环形成,那么卫星又怎样形成?因为光环中的物质在前后碰撞聚集成行星后,是不可能再去创造物质环而产生卫星的。

三、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着数以万计的小行星,这也可以视为是太阳光环。天文观测表明:这些小行星都有着自己的轨道和引力范畴,它们始终围绕着太阳发生着公转,而决不会在轨道上前后碰撞而形成一颗大行星(土星光环也是同样)。

四、假设在太阳光环或土星光环中,小行星、陨星或陨石能够前后发生碰撞,那么它们只能发生在同一轨道的平面上,决不会发生如今行星的倾斜及相对太阳黄道的偏转等现象。

五、齿轮之间相互旋转的方向是相反的,而太阳、行星、卫星的公转和自转方向却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太阳与行星的旋转方向和大齿轮与小齿轮的旋转方向是不同的。这表明:康德的太阳系起源说存在着方向性的错误。

除上述列举事实外,更多难题和无法解释的矛盾也不断涌现。

为此,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新天体演化论和相关学说,在有关杂志和刊物发表,并得到过众多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好评。

 

(二)地球成因新说(1980) 

   地球是个天体,也是一个物质运动体,研究其他天体的成因与演变,也就是研究地球的成因与演变。

             (图52

 http://s11/mw690/001rp3Bpgy6IgqBCt740a&690

我们的太阳系本是银心抛甩的一团物质云形成,当太阳星云被抛甩出来后,就发生了自身的聚集、旋转与收缩,随着星云的体积缩小及自转速率的加快,当外围物跟不上中心物旋转的时候,便发生外围物的停滞;当中心的内能足以抗衡自引力产生的收缩同时,在自转离心力产生的强磁场制动作用下,就把外围停滞物沿着磁力线方向给抛甩了出去,该现象也如同现代的太阳抛甩等离子体(日珥)极为相似。

                    (图53

 http://s14/mw690/001rp3Bpty6IhiHlUex6d&690

抛甩的行星星云是沿着太阳的运动方向被分离出来的,所以造成行星的公转与自转方向均与太阳的运动方向一致。太阳星云在自身收缩、旋转、分异中逐次地抛甩了每颗行星星云,故使抛甩的行星星云的尾带物和外围物就构成了其后产生的卫星系。可以说,行星是太阳分离的外围物形成,卫星又是行星分离的外围物或尾带物形成。恒星、行星、卫星不仅相互依赖,并且有着共同的起源。

现代的太阳是颗恒心,它拥有着太阳系总质量的98%以上,但角动量却不足太阳系的1%;九大行星仅拥有太阳系总质量的1%,但却拥有角动量达98%以上。太阳的质量如此巨大却几乎没有角动量,其它行星质量虽小却拥有着巨大的角动量,太阳的角动量到哪里去了?这一现象一直是天文界的难解之迷。

太阳的角动量是通过磁场向外转移的,而磁场的形成是粒子在运动(聚集)中成为带电粒子,故形成中心太阳的强磁场和引力场。遵循万有引力同性斥、异性吸原理,行星本是太阳分离的外围同性物形成,故使所有行星和其它小天体就围绕着太阳发生了自转与公转,并同时通过磁力线带走了太阳的角动量。

太阳系中还存在着许多其它的外来物质,这些物质大多是太阳系以外的天体解体或爆炸后的残骸,当这些残骸和游离天体被太阳系捕获并进入太阳系后,就构成了彗星、陨星、陨石、陨铁、小行星等不同弥漫天体,这些天体与太阳系的恒星、行星、卫星异性相吸,当它们耗尽本身的动能后,就会迟早撞于太阳或其它的行星或卫星系

                   (图54(地球杂志20033期)

 http://s14/mw690/001rp3Bpty6IhiELfqd9d&690

 

地球的形成是太阳先分离轻物质(类木星)后分离较重物质(类地星)的结果。当太阳释能分离地球时,由于太阳星云外围的气态物质减少且固态冰状物增多,故使分离的第三行星(地球)除过拥有固体粒子和气体尘埃外还拥有大量的冰状物,使当时原始地球就如同现代的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那样外壳均被厚厚的冰积物所覆盖(原始金星、火星、月球同样)。以后,在地球的自身收缩、旋转、分异的演化中,重物质聚集中心,轻物质分异外围,使地球表面拥有原始大气并被原始冰壳及海洋所掩盖(45亿年前)。

地球是源于太阳星云外围物的一部分,是由冷的固体粒子和气体尘埃冷凝形成,地球最初是团均质的球状体并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但均质和冷凝仅仅是暂时的。随着原始地球的自引力收缩,使其体积变小、自转速率加快;铁、钼类重物质聚集中心,硅、铝、氢、氧类轻物质分离外围,在地球内部产生的高压与高热下,就导致了地内物质发生了变化。当轻物质分离外围的同时,太阳也从红外星演化成为发光、发热的恒心,故使地球表面拥有大气并被原始海洋所掩盖。地球就是在物质聚集与物质分异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地核、地幔、地壳、水圈、岩石圈、大气圈为代表的不同层次。

                       (图55

 http://s10/mw690/001rp3Bpty6Ihiz5GJja9&690

地球的成因也关系到月球成因,月球不能单纯只看成是地球的卫星,在所有的行星系中,按其比例月球比任何一颗卫星的质量和体积都要大的多,天文界故有地月双行星或月球是地伴星之说。所以,地月系可视为一体,地球和月球本是相伴而生。

上述太阳系起源与行星成因告诉人们,月球本是地球脱离太阳星云时拽出的一条尾带物形成,该尾带物在绕日和绕地的公转中缩聚成团演变成卫星。由于月球的物质成份接近金星表面的物质,故使月球的演变与金星的演变也极为相似,即致密物质聚集的快亦使能量释放的快,造成月球上构造运动要比地球上发生的早的多。所以,早期的月球就伴有大量的熔岩上涌和火山喷发。造成月球上的岩石就比地球上的岩石要古老的多。

月球在它聚集形成过程及以后内部能量的释放中,由于体积的增大、自转速率的减慢、对地距离就逐渐开始变远,使其自转一周等于公转一周并总以一个侧面朝着地球演变成同步自转天体。如果月球的转动速率还能减慢,那么也会和金星一样向无自转天体演化。

总之,地球成因本是太阳释能分离的外围物形成,它和其它所有行星、卫星的成因一样,均是源于太阳外围物质。所以,太阳、行星、卫星和整个太阳系同源并发生着同步演化,它们的真正年龄大约都在50亿年以上(太阳50-70亿年,地球上最早的岩石在38-43亿年)。

所以,国外盛行的地球碰撞说是非常荒谬的,它不能解释月球是碰撞形成的,也不能证明其它行星是碰撞形成的,更不能解释又有什么样的碰撞能够形成木星这样能够漂浮在水上的气态行星,那么地球显然也就不可能是碰撞形成的。所以,这种凭空想象的假说实属无稽之谈。然而,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我们对太阳系中那一颗天体的研究和探索,都意味着比较行星学的发展,意味着天体演化论向前的进步,这对探索地球未来的演变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摘录我数千科学格言中有关月球的理论)

地球成因也关系到月球的成因,月球不单纯是颗卫星,按比例它比任何卫星都要大,地月系原本相伴而生。

月球上岩石比地球上岩石要古老的多,这一事实,把月球起源于太平洋抛出一块地壳形成的假说变为胡说。

月球是地球脱离太阳星云时尾带物形成,该尾带物集聚、收缩、旋转中变团状星云,并绕地球发生自转与公转。

月球在自转释能中,体积增大、自转减慢、与地球距离变远,最后以一侧面朝着地球,自转一周等于公转一周。

 

 (三)地球释能大陆极向运动说(1982年)

              (图56

 http://s16/mw690/001rp3Bpty6Ihio02DB1f&690

地球的演变是在“物质聚集、能量释放、陆地生成、地表形变”下发生的,由此形成地球中间膨胀造陆及大陆向两极方向的移动,这也是世界著名的“地球释能大陆极向运动说”(作者学说1982年)。

                (图57 
http://s12/mw690/001rp3Bpty6IhkwXpsD3b&690
    该说认为:“在整个地球的演变中,地球上先有海洋后有陆地,陆地的产生是熔岩上涌的结果;当熔岩从地内涌出就产生了岛屿,其后产生众多岛弧;当孤岛和岛弧连成一片就形成了陆地;当大陆在地球的三维运动作用力下,便发生大陆向两极方向的移动,由此发生海陆再分布以及地球上各种自然界的振荡运动。而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则源于光子和水分子的激化(这在黑暗的地下室试验,就能得到地球的原始生命),生命是起源于海洋之中”。

“板块学说只是地球表面的胡漂乱移现象,它无法解释海陆成因与构造运动,更不能解释板块为什么会移动,也只能以拼积木形式为世人所知”。(板块说为什么是地表现象?如果用鸡蛋来比作地球,那么地壳还没有鸡蛋壳厚)。况且,上个世纪我国的4大地质学派都是反板块的,加上我的地球释能大陆极向运动说,同样也是反板块的。

著名地质学家王战(张伯声)指出:“板块假说开始是5大板块,后来是数十、数百、数千板块,谁也搞不清有少板块。其中大板块套小板块,小板块中套微板块,到处都成了板块”。 所以,板块假说根本就是胡说。如果你站在你家,你也可以说,你是站在西安市你们家的板块之中。许多专家学者把解释不了的问题,都归结于板块假说,这也如同现代的科学大师们,把许多解释不了的问题,归结于是上帝同理。

但是,板块假说的所有依据,都能成为“地球释能大陆极向运动说”有利依据。我的学说产生于1980年,诞生在1994年,历时14年才公开发表,距今已有34年历史。我的学说主要解释了地球上海陆成因与海陆变迁及构造运动与造山运动,对地壳为什么会运动,有完整的解答,对地壳运动的驱动力有完整解释。在学说中也提到:“地壳运动如同热粥运动,有膨胀也有收缩”。热粥膨胀喷发就如同火山爆发和熔岩上涌,热粥引力收缩就如同是陆相和海相沉积。由于原始力不是源于上帝的创造,而是源于能量的释放。所以,造山带往往发生在沉积岩很厚地区。此说对气候演变、动植物演化,地表盖层(各种土色),等等地球上发生的许多疑难问题有完整的解答。

我的地学说,经过数十年的验证,不仅解释了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同时解释了动植物起源及气候的变迁,以及地球上自然界发生的各种震荡运动。而板块“一成不变的花岗岩大陆被分离,及“地表胡漂乱移”的假说,不能谈及到地质构造运动,更不能去解释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



五、构造运动与气候变迁及地震

                (图58

 http://s14/mw690/001rp3Bpty6Ihil9D2J4d&690

(一)、地质构造运动

   地球上地质构造运动的发生,主要取决两种截然不同的力,一种是地球本身产生的力,另种就是太阳月球的附加引力。

  地球本身运动所产生的力,与李四光及魏格纳的力学是截然不同的。

                 (图59)。

 http://s15/mw690/001rp3Bpty6IhiiPnMq9e&690

    除过地球在本身运动中会形成三维力学运动方式外,还有就是地球内部物质能量释放所产生的力,此力,不仅造成了地球的造陆与造山运动,同时是火山、地震与海底扩张及大陆移动的主要动力。由于这种力是发生在地球的内部,所以,也是地质构造运动的根本。 

   地内释能产生的力及地表球面张力和太阳与月球的附加引力,会造成大陆向两极移动时,受南北向的阻抗和挤压,发生岩石变形与褶皱,于是产生东西走向的山系,形成巨型的纬向构造体,如:阿尔卑斯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秦岭山系等等。

   日月引力作用,会逆地球自传方向,把海底撕裂,并在南北向张力与拉伸作用参与下,发生东西向的挤压,形成巨型的经向构造体。如:横跨南北美洲的落基山、安第斯山系,欧亚边界的乌拉尔山系,我国的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系等等。

   当南北向挤压与东西向撕裂共同作用时,就发生平行大陆濒临太平洋边缘的北东向构造,如:环我国大陆的二级岛弧及华夏系构造体。在水平挤压与拉伸作用不均衡时,会产生各种旋回和扭动形式,形成过第三系的大旋回运动,同时会产生山字型、多字型、弧型等山系,发生某些刚性地块的边缘易发生纽陷。上述就是大陆极向运动中,受南北挤压及日月东西引力作用,所发生的构造运动及各种振荡扭动形式。

    地球的内部营力,自转产生的离心力,日月的偏向引力,三者共同作用,会使熔岩在运动速度大的低纬度上涌。而日月引力会使地壳逆地球自转方向运动,海底扩张和新生陆地会把古陆向两极方向推移,构成了低纬度造陆(岛屿、岛弧),中纬度大陆褶皱造山,高纬度陆地呈现剥蚀与收缩状态。

   洋壳的岩石都很年轻,愈近海岭就更年轻。熔岩上涌所受压力不同、温度不同、物理条件不同,就会产出不同的物质与结晶和矿物组合。故而,使陆壳存在有花岗岩,洋壳却缺失了其部分。所以,陆壳是洋壳的增长与延续。

地球的固态地区释能强,液体地区释能弱。地球就发生了释能不均衡现象,形成了高者更高,底者更底趋势,造成地球凸起成陆的一侧总和它的反垂点另侧构成凹进下沉的海盆地。不仅如此。有山就有川,有岭就有沟,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不均衡,导致地内能量释放强弱不一而形成的。

    在地球中间膨胀造陆,大陆向两极移动中,不仅发生了地表形变和气候的变迁,同时导致了动植物的演变。

   而太阳的附加引力,对刚性地块引力大,对柔性地块引力小;对地球上的质量大物质引力大,对质量小物质引力小。故而,地球大气中的悬浮粒子是不受日月引力作用,而是随着地球引力及地球自转运动而运动(也是白昼产生的冷空气向热空气的对流现象)。

 

(二)、气候形成与变迁 

 

          (图60

 http://s13/mw690/001rp3Bpty6Ihie3wKw8c&690

   天文学家们确认, 在几十亿年中,太阳从没有发生过暴冷暴热的现象。所以,太阳不可能热的两极出现了热带天气,反之,太阳冷的赤道热带又会出现了寒冷的极地气候。

   但是,在地质年代中,却发生了大规模的气候冷热相交替现象(冰进冰退)。地球最冷时,冷得极地冰川可以伸延到我国低纬度地区,在我国亚热带也出现过冰川的发育。地球最热时,热得两极冰川大量熔化,在极地不仅出现有热带动植物化石,同时也有代表湿热气候的煤层存在。

   这种现象的发生,其原由不再于太阳,而在于地球的本身变化。是太阳直射区的下垫面变化,关系着全球的气候变化。如果低纬度地区,陆地多、洋面少,太阳直射区下垫面反射热能就会增强,于是导致气温上升,就造成全球变暖,两级冰川大量融化。如果低纬度洋面多、陆地少,太阳直射区的下垫面吸收热能增强,那么就会导致全球气温下降,造成地球变冷,使两极冰川大量的增加。

  地质年代中发生的冰期与间冰期冷热相交替,就是由于低纬度太阳直射区的下垫面,海陆再分布而导致的冷热不均所致。所以,地球气候冷热变化并非取决于地球离太阳的远与近,地球距离太阳近反而是冬天,地球距离太阳远相反是夏天。而是取决与太阳的直射与斜射作用。比如:早上和中午的温差就很大,仅仅才几个小时,温差就可达十几度,而夏季与冬季的温差就可高达50度以上,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由于太阳的斜射与直射的作用。所以,太阳直射区的下垫面变化,就直接关系着全球的气温变化。

   赤道带上空的云层起到全球的气候恒温作用,太阳直射区下垫面变化及洋流变化和赤道带上空的云层变化,关系全球的气温变化以及极地冰川的冰进与冰退。地球气候的冷热变化不在于太阳,而在于地球本身变化,是构造运动和洋流变化导致了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变迁。地球气候变暖,并非完全在于人为因素,地质年代的白垩纪与石炭纪,那时候并没有人,但气候比现代还要热的多。地内能量释放会使海水增温,海水温度反映大气中,低纬度以海洋为主,其构造运动强弱关系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图61

 

http://s8/mw690/001rp3Bpty6Ihi9xUz5e7&690 

我是世界上最早一个破译厄尔尼诺现象的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是由于赤道带洋流变暖,此暖流随地球自转在南美大陆受到了阻挡,从而顶住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由极地回旋的冷洋流,在圣诞节前形成反常升温现象——圣婴(音译厄尔尼诺),造成来年当地气候反常亦导致全球气候反常。所以,厄尔尼诺的到来,象征着全球气候变暖。

1995年我在《科学之友》杂志发表文章谈到:“厄尔尼诺事件原本是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在圣诞节前后出现的反常升温现象,当地人把此现象称之为“圣婴”,译音为“厄尔尼诺”。该现象发生会造成厄瓜多尔和秘鲁附近海域鱼资源突然消失,食鱼的鸟群大量死亡或飞离,在南美洲北部沿海产生强烈暴雨。自1978年以后,发现每伴随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便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引起科学界高度重视,故称为厄尔尼诺效应。如今厄尔尼诺现象以成为研究、探讨、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

   地学家(笔者)认为:地球是个中间膨胀、大陆向两极移动的天体,太阳直射区的下垫面变化关系着全球气温的变化,历史上发生的“冰进”与“冰退”现象,就是取决于太阳直射区下垫面的海陆再分布状况。如今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正是低纬度地内能量释放(熔岩上涌),导致随地球自转的热带洋流增温,从而顶住极地回旋的冷洋流所致。使原来从极地延大陆边缘回旋的秘鲁冷洋流被赤道带的暖流所代替。这样不仅造成了南美洲西海域鱼类及鸟类的消失,同时低纬度海底熔岩大量上涌及火山的大喷发(如菲律宾火山喷发),均造成热带洋流的水温与上空的云层变化,导致太平洋上空大气环流紊乱。使随地球自转的热带降雨云团在太平洋东部形成猛烈降水,造成南美洲和北美洲局部地区暴雨成灾,而在太平洋西部及非洲某些地区却出现干旱少雨现象。”

    该文初稿写于1992年,但到处投稿不能发表。那个时代的刊物很少,稿件发表审查也非常严格,必须“权威专家”核准。当年,报刊杂志不能发表的理由都是:“搞不清楚厄尔尼诺是什么东西”。

    无奈,我只有修改了稿件,强调了“厄尔尼诺现象已成为研究、探讨、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并把笔者认为,改为了“地学家”认为,同时引用了我“地球释能大陆极向运动说”的原理(当年报刊杂志是不允许以个人观点和理论发表文章的)。

    本文在全国公开发表后不久,全国报刊杂志就开始大量报道“厄尔尼诺事件”。特别是1997年,几乎每天全国各家大小报纸都有不同篇幅在刊登“厄尔尼诺”。更有甚者,有些报导说,是中科院两个研究员获得最新研究成果“厄尔尼诺之新说”,但在他们的“新说”中,却大有剽窃之嫌。为此,我拿相关材料到新闻部,陕西电视台于1997年在《新闻联播》中,对我的厄尔尼诺最早说也进行了报导,但知道的人却是非常的少。

   从我的历史文献中可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本是随地球自转的赤道带洋流变暖,从而顶住了极地回旋的冷洋流所致”。不仅如此,赤道带洋流变暖会造成赤道带上空云层变化。同时,上个世纪90年代,赤道带有大量火山喷发(菲律宾火山群),大量“火山尘”亦造成赤道带上空云层及平流层变化,而该云层又起到全球的恒温作用。

   从我发表关于火山的文章可知,如果赤道带云层变多、增厚,由于该云层的折射、散射和斜射作用,会导致太阳辐射热对低纬度减弱,相对高纬度增强,造成两级冰川大量融化,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三)、构造、气候与地震

 

                  (图62

 http://s5/mw690/001rp3Bpty6Ihhe4HjK54&690

    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发生了特大地震,摧毁了厄尔尼诺的源头。导致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消失,这意味着拉尼娜现象将会来临。为此,我在互联网公开公告,地球将进入小冰期。此后,在我国南方许多省市发生了冬季的特大冰冻,在我国北方也出现零下40多度的低气温。据此,我在20083月,在互联网又发表文章《未来百年威胁人类的最大自然灾害——冰冻与地震》,从理论上成功预测了我国5月份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

    气候的变迁,是随着地质构造运动发生的,由于厄尔尼诺现象消失,及赤道带上空云层变少,均会造成太阳辐射热对赤道带直射增强,而赤道带主要以海洋分布为主,海水吸热能力增强会导致两极变冷,使极地冰川开始增加,亦使极地反气旋产生的冷气流增强。

    地质构造运动本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时期,并非是一时一事的事件,其发生的年代是要以成百、上千、上万年来计算的。不是像有些人所说“今年是厄尔尼诺之年,明年是拉尼娜之年”,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也是非常不科学的。

    在地球的演变史上,地球发生过膨胀,也发生过收缩。地球膨胀时期,是地内能量释放强盛时期,也是造山、造陆;熔岩、火山的频发时期;由于构造运动频繁发生,导致了洋流和海水变暖亦造成大气温度变暖。反之,在地球收缩时期,是地内能量释放减弱时期,也是海侵、地震;冰冻、寒冷的频发时期;由于构造运动的减弱,导致洋流和海水变冷亦造成大气温度变冷而进入冰期。

    在地球进入了引力收缩阶段的同时,大气环流、热带洋流、构造运动也就相对减缓,这不仅意味着地内构造运动的减弱(熔岩上涌减弱),同时意味着地磁也将会反向,意味着有些造山带与陆台、海岭与海盆之间都可能发生断裂,意味着全球多发性地震及海啸将会频繁发生,意味着全球气候将会有大的变迁。

     这次全球性的大地震,就是由赤道向两极发生的一种地质震荡运动。这种地震并非是强构造运动释能所带来的地震。而是地球史上,人们通常把它形容的“海陆变迁”。所以,该地震多发于造山带与陆台,海岭与海盆,及岛弧的沿海地带。                 (图63

 http://s2/mw690/001rp3Bpty6Ihi3wjHH11&690
    我国上万公里长的主震带,主要发生在造山带与中国陆台之间,它是沿着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秦岭南缘、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的边缘发生的。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地质年代中,在造山带与陆台之间有可能会发生断裂。当然,这个断裂从地质年代的角度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是百年或几千年事件。但在这个漫长的事件过程中,地震几乎是年年都会发生。

                        64

http://s14/mw690/001rp3Bpty6IhhKWHmJ5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