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对苏堤也真有些偏爱,在《钱塘十景》中我们又看到了苏堤的身影,而且换了个富有江南特色的名字:六桥烟柳。
杭州的老百姓很早就流传有一句俗语:“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桃红柳绿,几乎就成了西湖春的象征。连乾隆皇帝弘历也受了影响,写下了“一株杨柳一株桃,夹镜双湖绿映袍”的诗句。杨柳依依,拂水长堤,虹桥半掩,莺啼绿枝。尤其是“绿柳才黄半未匀”的初春季节,更是如诗如画,如弦如歌。“孤山落月趁疏钟,画舫参差柳岸风”。“三竺钟声催落月,六桥柳色带栖鸦”诗人们在船上一宵未眠,痴等着春晓那一刻的到来,多么令人神往。今天的人们,可以到灵隐去烧头香,却不会有此雅兴了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这是苏东坡自己写苏堤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在构想修建长堤时的匠心。苏东坡是个爱民的好官,他深深地懂得西湖对杭州百姓的重要,拿今天的话来说,杭州人生产、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西湖。杭州人失去了西湖就像失去了眼睛。决定开葑田修长堤以后,他又想到“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心目中所有的都是百姓的利益。不仅如此,苏东坡还是位著名的书画家,他以艺术家的眼光来修筑这道长堤。将长堤修在偏西一侧,使湖分里外,大小参差。并在堤上修了六座桥,以通湖水,还在桥边栽了许多的柳树。“六桥宛转饮长虹,踏草穿花兴正浓。”从此西湖上有了一处新的游览胜地。
苏堤六桥自南向北名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这六座桥名并非苏东坡建堤时所取,而是南宋人所拟定。苏东坡当年建的长堤严格说来只是堤的初型,六桥是木结构还是砖石结构,也不可考。历代对苏堤多有增添,方成就现在的景观。特别是清代,在压堤桥头建有曙霞亭、御书楼、御碑亭,金壁辉煌,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美不胜收。堤上还曾建有三贤堂(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称三贤)、湖山堂、仰高堂、水仙王庙等,现在可惜都找不到了。
漫步苏堤,移步换景,六座桥上、景色各异,确是眺望西湖景色的好地方。站在映波桥上,南望雷峰古塔,晚听净寺钟声,别有种苍茫的心绪;锁澜桥头,近花港公园,东与三潭印月遥遥相对,湖中三岛,历历在目;望山桥西望,山峦重叠,双峰相峙,山岚浮翠,不负望山之名;压堤桥南清代“苏堤春晓”的碑亭,康熙亲笔题写的石碑几经磨难,依然屹立,游人喜欢到此拍照留念。长堤虽长,徐步其中,心旷神怡,幽趣无穷。
杭州人深深地怀念苏东坡,在他离去不久,就在苏堤上建苏公祠,不久为权臣吕惠卿所毁,但公道是在人心,凭谁也毁不了心的纪念。正如一位清代的诗人所写:“堤上桃花水亦香,苏公湖渌拓钱塘。惠卿一毁终何益,依旧晴虹十里长。”现在苏堤南端,新建有苏东坡纪念馆,规模虽不大,内容也不太丰富,但也聊胜于无罢。苏东坡是位旷达的诗人,看他仰天湖山、捋须长笑的塑像,也就会心破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