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治理西湖古图
“西湖天下景”,杭州西湖曾被誉为天下风景之冠;而“苏堤春晓”则历来被尊为西湖十景之首。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杪。何处黄鹂破暝烟,一声啼过苏堤晓。”晨曦初露,柳色尚暗,繁花已明。欲散的晨雾之中,一声黄鹂高唱,引出了万鸟齐鸣,正春光无限。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赶在晨曦之前来到苏堤的游人,怎能不沉醉于湖光山色之中,人与自然处于无比的和谐。
有人说正是这“春晓”二字,才使“苏堤春晓”独领西湖十景之冠。初看起来此话似有些道理,春为一年之始,晓为一日之先,岂非都是为首之意。但细细推敲起来,却也不尽然。以西湖之美,何处无春,何处无晓,何处春晓不令人陶醉?我以为,以“苏堤春晓”为十景之冠,并非全为春晓,而恰恰而更多的是为“苏堤”二字。
苏堤,又名苏公堤,是后人为纪念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修建此堤而命名。堤长五华里许,有六桥九亭之胜,烟柳夭桃之美。诗人在离开杭州以后,给友人的诗中,还不无自豪地写道:“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仕女争昌丰。”苏东坡一生两度到杭州为官,第一次是被人排挤出京的,他纵情山水之间,写了大量的赞颂西湖山水风光的诗作。第二次是到杭州已是十五年以后,诗人历经磨难,特别是“乌台诗案”,几乎是九死一生,而且在杭州写的不少诗,也曾作为“诗帐”,成为诗人莫须有的罪名。所以在离开京城之时,有位朋友曾送他两句诗:“北客南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但诗人太热爱西湖的山水了,“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诗人,主动提出到杭州任职。这一次到杭州,苏东坡诗写得没有第一次多,而政绩却留下不少,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开葑田,筑长堤,留下这“苏堤春晓”的千古绝唱了。
苏东坡第一次来杭州时,葑田已掩湖之二三;第二次到杭州,西湖已半被葑田所盖,如果再二十年西湖将不复存在。苏东坡知道“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于是他排除众议,决心治湖,并亲自绘图设计,将挖出的泥堆成长堤。在施工时还亲到工地去视察。甚至与民工一起吃饭。“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心则在民”的苏东坡这时的心情是多么的高兴啊!
远望苏堤,长堤一痕,绿柳画桥;走近苏堤,繁花似锦,四季如春。而西湖十景多数都在苏堤附近。诸如花港观鱼、南屏晚钟、三潭印月、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双峰插云等等,苏堤几乎成了一条神奇的中心纽带,将湖中的景色连成一串璀灿的珍珠。
相传在堤建成以后,就有人称之为苏公堤。而堤字与低字同音,于是也有人向苏东坡建议,不用这个名称,苏东坡一笑置之。据说这以后苏东坡果然官越作越小,直贬到海南蛮荒之地。但历史毕竟是公正的,杭州人也并不势利。“翰苑仙人去不还,长留遗迹重湖山。一钩残月莺呼梦,诗在烟光柳色间。”“苏堤春晓”只所以为十景之冠,为景,但更为诗,为人,为这千古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