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真正想做的是像柴静那样的人

标签:
柴静文化 |
分类: 红楼梦(杂记) |
几次看柴静的博客,都看到哽咽......为人性的高贵,沉沦;平常生活的背后,挣扎向上的理想的光......我这样描述其实不准确。是怎么样的呢?她会对你描绘地狱,地狱底下被穿在绳索上烧烤的人;她不描述那伤痕,只是告诉你,无人之时,那张面孔的微笑和平静。罪在别处,不仅仅是那个人,那只拉扯他的手,那条绳索,都不仅仅是,罪在别处,在更宽广更泛滥的地方。这一切,留给你自己思考。
她的文章很难看......难以看下去。我一次只能看两三篇,一两个月看一次。连续的看下去,需要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怎么能刹那间接受那么多黑暗?同情那么多被害者?崇拜那么多坚持理想并死于理想的人呢?因为她在她的文章里贯穿着她高贵的、坚持理想坚持正义的灵魂,从而使读者不得不为之所动。
她也被人批评她煽情,说“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认为:“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这样的批评不失诚恳,对于聪明的她非常有益。可我认为,正是这种文字后面的悲情、怜悯,才使她的文章散发着一种力量。一种女性的、母性的、善良和光辉的力量。
外国人说中国没有记者。这是不对的。至少我们有柴静。她已经做了很多,并且继续在做着。而人活着,必须做些什么;并在这做的过程中,完满自身。岁月在朝下走着,而人要往上走,积极的,努力的走着。除了物质,我们更多是活在精神中。年龄越长,会更多的拥有精神上的力量。要善良,要光明,要支持正义,有良好的辨别能力;追求崇高,承认黑暗,且对黑暗有所防备。
柴静说: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
“我们将浑然难分,象水溶于水中。”
我想做的是像柴静那样的人。
其实很多人都是像柴静那样的人。他们在各行各业里,独立,大气,特例独行;他们清晰,清秀,无所畏惧,平静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