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现代文阅读之段落的作用

(2011-07-16 21:43:26)
标签:

杂谈

分类: 语文学习

现代文阅读的解题钥匙

——浅谈现代文阅读之段落的作用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考查段落作用的题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是因为考查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诸如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等都离不了阅读段落,段落理解是最能解决这些题目的关键,甚至一些文章的主旨也常常隐含在其中,笔者就此谈谈现代文阅读中段落的作用这种题型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1、注重整体阅读意识

不管考查的段落是在文章的哪个位置,都必须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切忌只阅读被考查的段落内容或只看它的位置就急于答题,因为每个段落都是文章有条理的组织者,阅读时空缺一个段落都容易造成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失误。注重整体阅读是解答段落作用的前提。

2、把握段落在文中结构中的作用

    段落在文章不同的位置主要是从结构上讲,它在文章不同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也往往是不同的,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可从以下看中入手:一看在文章开头是不是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二看是不是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三看是不是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发展成为必然;四看是不是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五看是不是前后照应,使结构严谨;六看是不是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

1、(内江市2008 年)《静悄悄的昆仑山》   王宗仁

……

    这天清晨,我看见高天下,一对翅膀在晨曦中闪亮,那是兵的黎明在飞翔。我祝愿:昆仑山永远静下去,昆仑军营永远美下去!

15题 :文章结尾我祝愿:昆仑山永远静下去,昆仑军营永远美下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结尾段落作用的理解把握能力,可采用整体感悟法,整体阅读全文后,明确最后一段与前文记叙的关系:前文的记叙是这段抒情的基础,本段的抒情是对前文内容的深化。(参考答案:收束全文,揭示中心。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永远和谐、世界永远和平宁静的美好心愿。)

3、把握段落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解答段落的作用题除了把握段落在文中的结构作用,还必须把握段落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例1中也可看出来)不管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在解答时都必须紧扣内容,明确文章主旨(议论文明确中心论点,说明文明确说明内容)解答。这也可以从以下四看中入手:一看是不是渲染了气氛;二看是不是烘托了人物(或人物感情);三看是不是点明中心(议论文是引出或点明论题或论点,说明文是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四看是不是对主题的升华。

2、(眉山市2008年)《拔掉那颗蛀牙》秦素衣

       她恨全家人。

       ……

18题 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在开头作用的理解把握能力,可采用整体感悟法,整体阅读全文,可知全文是写亲情的,而开篇写她是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参考答案: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4、把握一些特殊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中考考查现代文段落的作用题有时是一些特殊的段落。

如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段落。把握这种特殊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也可从以下看入手:一看是不是交待故事或人物活动背景;二看是不是构建某种意境,渲染气氛;三看是不是揭示人物心境或烘托人物的性格品质;四看是不是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五看是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

如人物描写的段落,作用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特征:如年龄、职务、经济等情况;刻画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等。

不同文体中的不同表达方式段落的运用:如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段落的作用往往是在记叙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思想感情或点明文章主旨;议论文中的记叙语段的作用往往是充当事实论据;说明性语段的作用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其实这些所谓的特殊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也都是围绕前文的23点来解答的。

例(南充市2008)新华网成都5月19日电题:

泪 水 中收 获 力 量

新华社记者白瑞雪

金黄的麦田,刚刚收割的油菜……若不是从直升机上清晰地俯瞰巴蜀大地,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这本应该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

11题选文第一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此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开头段落的作用把握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对一些环境描写的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的把握能力。采用整体感悟法,在阅读全文后可以知道下文是写发生了巨大的自然灾害,美景与自然灾害的巨大反差,有力地表达战胜灾难的强烈愿望。(参考答案:环境(景物)描写   总领全文,与结尾遥相呼应;与巨大的自然灾害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表达了战胜灾难的强烈愿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