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极(文森峰)-2为什么登山

(2011-02-12 21:46:19)
标签:

飞雪静静

旅游

南极

山岳救援队

探路者王静

自由的心

摄影

原创

感悟随笔

分类: 南极

南极文森峰-2为什么登山

http://s11/middle/4eb5ebf3t9c1622cd28da&690

18日

昨晚是睡得最香的一个晚上,可能是真的累了,早上醒来天空的感觉还是和昨晚一样太阳高照。吃过早饭适应性训练,徒步大约3小时的适应过程,体能还没有恢复过来感觉还是很累。下午队友在外举旗拍照片,我一点兴趣也没有躺在帐篷里休息。后来有一外国女孩拿着一品牌的内裤在拍照片,营地好奇的登山爱好者都在上面签上了名字。晚上给家人报个平安便此休息。下午再次检查所有的装备,明天去往Low Camp,如果一切顺利应该4天可以完成登顶并回到这里。听说Low Camp很冷,原因是营地旁边有山,太阳直晒的时间短,没有太阳照射温度大约会降低近20°,所以要做好充分的保暖,身上穿的、头、脸、手上戴的、晚上睡觉用的睡袋都需要按照要求配置。从昨天开始眼睛有些痛,在2007年攀登卓奥友时出现过雪盲。现在有些担心眼睛是否有问题,四周全是白雪光线很强、24小时白天所以要随时戴好眼镜,在这样没有黑夜的环境这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问题之一;还有就是所有带电设备的电池在不用的时候一定要放在羽绒服、睡袋等保暖装备里,大家的经验是最好放在贴身衣兜。如放在裸露的低温环境,电池很快会把电能放完,当电池没有电时,还可以再次试试放在贴身衣兜暖暖,有可能取出来时还会恢复一部分电能。

http://s13/middle/4eb5ebf3t9c0d00bcadac&690


上午11:30从Vinson Base Camp出发,大约走了5小时到达Low Camp,由于这段雪坡平缓、坡度大约在10-20°,这样的地理条件用雪橇拖拽的方式就会省力很多,因此我们大部分装备都放在雪橇里拉着行进。背上再背一个登山包方便取放随时要用的物品。中午的路餐是一块冰冷的三明治,晚上是煮的方便面,热乎乎的感觉还不错。今天的行程从2100米上升到2700米,虽然还是觉得背酸,但2000多米一点儿也没有缺氧的痛苦,感觉今天身体已经在慢慢恢复。

http://s8/middle/4eb5ebf3t9beddedca0d7&690

19日

Low Camp 12点吃过中饭分两队去周边的山适应,今天我和YUAN这队走了5个小时海拔上升500米,感觉强度刚好也不累,另外一个队在附近走了不到2小时的路程。太阳照射行走贴身的衣服很容易就被汗水湿透,而且也需要勤涂防晒霜,最好还要捂上头巾,不然很快就会被晒伤;如果没有太阳或者停下来休息时必须马上穿上羽绒服,尤其是有风时非常冷,不注意保暖很快会被冻伤。这样忽冷忽热的环境需要随时增减衣服,登山过程这是最难应对的。电池今天拍没有电了,回到帐篷取出放在羽绒手套里的另外2块电池,意外发生了,2块电池居然都没电了,放进贴身的衣服兜里暖暖,发现还有一点点电,电池肯定是坚持不了多久。帐篷里的湿纸巾、擦脸油等水状的东西都会被冻成冰块,到处都是冷冰冰的。

 

http://s1/middle/4eb5ebf3t9bede962d2c0&690

20日

原计划今天早饭后准备去高营地High Camp,结果向导得知天气说未来的2天天气都很不好,顶峰的风力相当于8级风,太冷不适合往High Camp攀登。至少2天内不能做登顶计划,今天我依然和YUAN、向导David一组,今天包里除了点随身用品没有背其他的装备,我们攀登到了Low Camp到High Camp之间岩石区,节奏不快不慢感觉很舒适,来回用时3小时,另外一支队伍只到了路绳的起端,没有穿冰爪往上攀爬就回营了。我的高山靴有些磨脚,从昨天起左脚已经有些红肿,今天回到营地把内靴拔出准备给鞋子动个手术。

 

http://s4/middle/4eb5ebf3t9c0d25fb5203&690

 

队友说:“这就是传奇的探路者”,昨天我把一条抓绒裤用瑞士军刀破成了一对护膝,这样既保暖行进过程又舒适。南极环境寒冷、极昼强光24小时白天,最怕的就是冻伤和晒伤,队体能的要求并不大,只是需要勤快些,随时增添衣服、涂抹防晒霜,主要防止脸部、手部、脚的冻伤。

今天GUI和年轻的向导Jared运输部分高营地所需物质再回来。晚上(北京的早上)给家人报了个平安,打完电话心里很踏实,安心睡觉吧!

 

http://s2/middle/4eb5ebf3t9bedfc116451&690

21日

今天天气依然不好不能往上攀登,锯雪砖搭建一个小便用的挡风墙。上午队友们在雪地上写了大大的“中国”一起拍照片,在这里等待的时间太难熬了,下午闲的无事打牌消磨时间。这次登山一直都很想回家,尤其是这样寒冷、无聊的等待越是加剧了对北京温暖家的思念,想家里的那张温暖的床、抱着孩子的感觉和被抱着的感觉;还有一帮好朋友的牵挂,从未有过这么强烈的孤寂感就象整个世界都停滞在这冰冷的南极冰盖上,而我却被冻成千年冰人。

 

http://s11/middle/4eb5ebf3t9c0cec1913aa&690

 
现在已是深夜1点多,但是依然是太阳高挂,想家睡不着,想着还有好多事情需要回京处理,怕在这里等待而耽误,希望能早回去,那怕是早一天都行。只能看看书后闭上眼睛进入迷糊状态,平时有人会很好奇、甚至是想不通问我:“你为什要去冒险,登山?”此时我也迷茫,也自问:“我什么要来这冷天雪地,等待去那没有意思的顶峰?”从第一天进山就没有登顶的欲望,顶峰一点也不吸引我,但就来到了这远离人间的山脚下无聊等待好天气,再一步一步迈向那不吸引我的山峰顶。在这里没有其他的选择,自能顺应天气的变化,在郁闷之后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让每一天都过得更有质量?”现在已是深夜2点,唯一的想法就是不要半夜被冻醒。

 

http://s3/middle/4eb5ebf3t9c0297291dc2&690

22日

时间又过去了一天,得知天气依然很糟大家起得更晚了,现在已经接近中午12点,在营地每天吃2顿饭(中午12点和晚上7点左右)中途吃些Base Camp自带的零食,每顿饭都是袋装的方便食品,饭虽然简单,但是每天在极冷的环境即使不运动能量消耗也很大,肚子饿了吃什么都还是香的,我对这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挑剔。

 

http://s3/middle/4eb5ebf3t9c0d4f9df622&690

 

这会儿帐篷里很暖和,有些受不了头皮发痒,还有重重的汗味,行进过程中头发经常是被汗水打湿再捂干,由于环境寒冷随时都必须戴着帽子。每天还是坚持用湿纸巾洗脸、涂擦脸油、防晒霜,不然在这样极冷干燥暴晒的环境小脸早就冻得不成人样了。在等待期间我们几乎每天除了去几次厕所,几乎很少出帐篷门。

 

http://s14/middle/4eb5ebf3t9c0ce49642fd&690



昨晚风声很大,听向导David说:“High Camp的风力在20-25节之间,相当于8-10级风力”,被困在High Camp一直等待机会登顶的几个登山者也被迫下撤,这几天在High Camp的几个登山者没有一个人冒然登顶,南极的年平均温度在-49°,现在即使是南极的夏天,如果风力达到8级以上,加上顶峰的温度平日会超过-30°,加上风速效应气温最少可以达到-50°以上,如果有皮肤裸露出来,将在几分钟冻伤、截肢,遇到摔伤等特殊情况就更难预料,所以没有人愿意去冒这样大的生命风险。

因为没有预料到在山里会被困这么久,卫星电话的电池快没有电了,只能偶尔打一个电话处理一些紧急事务,因此打电话也需要争得同意,理所当然的事也需要申请了。很少见队友打电话,好像大家已经彻底把一切都放下,尽情享受着期间的乐趣。而大家的话题很少能达到内心的共鸣,我一直想着回京,因为好多事情不能电话处理而纠结。

http://s16/middle/4eb5ebf3t9c0d33dea52f&690
 

在向导的带动下,大家开始为暴风雪来临之前作雪墙加固工作,在这样没有固定任务的集体活动中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做事风格、团队的协助能力。男队友说要光着膀子干活,实际上是为了好玩、活跃气氛,真的就脱光了上衣开始作秀干活,等拍完照片赶紧又穿上了衣服。雪墙沏好后,已经是下午3点多钟了,这时从High Camp撤下了4个人,他们是1924年登珠峰马洛里的后代,父亲、儿子和女儿一家3口和他们的向导,这一家3口在2008年一起从珠峰南坡登顶,现居住在加拿大,女儿23岁是加拿大最年轻登顶珠峰的女性,听说是马洛里的后代大家都向他们投向敬仰的眼神。有人说马洛里是人类第一个登顶珠峰的人,他当时没有能成功下撤永远留在了山上,是不是第一个登顶珠峰,至今也没有得到证实。有人问他为什么登山,他留下了一句登山界的经典名言:“因为山在那里”。现在的资料显示,人类第一个登顶珠峰的人是新西兰的埃德蒙.希拉里,在珠峰南坡8000多米很难攀爬的一个岩石路段就以希拉里的名字命名。我想人类有各种各样的方式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作为真正的登山爱好者,也是通过自己的勇敢与智慧不断攀登、挑战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

 

http://s4/middle/4eb5ebf3t9c0cf3cfa143&690

但现在的登山爱好者理念大不相同:有的人完全把这理解成一种娱乐方式,希望所有的装备都是向导(或者雇协作)替自己运输,没有户外生存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专业培训,甚至连炉子都不知道怎么点燃,更不用说如何做饭了,在登山过程中冰爪也需要别人帮助穿,安全带是否穿正确也不知道,这属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型;还有一种登山者具备相应的登山经验、户外知识和相关的专业培训,通常参加一个探险组织,保证后勤服务和公用物质运输,自己的装备负责运输自己的装备,整个行进过程没有特殊情况都可以自理,高营地生火做饭理所当然也是需要自己完成,这是目前国际上最多、也是大家最认可的登山方式;还有一中方式就是所有的装备和物质都需要自己运输,在攀登过程中需要攀登者自己修路、搭建帐篷、做饭等,没有向导和协作帮助,这样的组成队伍往往人员很少,队伍一般都在5人以内,而且对攀登者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危险性也相对大,大家都非常了解对方的能力和性格,在攀登过程中要求有很好的默契。在攀登8000米的山更是难上加难,现在世界上这样的登山者也寥寥无几,这种方式称“阿尔卑斯式攀登”。

 

http://s4/middle/4eb5ebf3t9c0cf7c86123&690

 

登山者的攀登能力是大不相同的,不管怎么样的攀登方式,我想登山得有登山的精神,这本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进步过程和战胜自我的勇气与决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