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遍中国  安徽篇  合肥包公祠

(2015-05-28 14:33:51)
标签:

中国

安徽

合肥包公祠

摄影

旅游

分类: 辽吉黑浙苏鲁睆

    包孝肃公祠简称包公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高地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后易名为包公祠。这个高地又有“香花墩”的雅号。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走遍中国 <wbr> <wbr>安徽篇 <wbr> <wbr>合肥包公祠
     合肥包公祠的全称为“包孝肃公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包公祠背靠合肥老城区的环城南路,三面临水,莲荷盈盈,绿树掩映。由于包拯是人们传颂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闻名遐迩。
走遍中国 <wbr> <wbr>安徽篇 <wbr> <wbr>合肥包公祠
    太平天国时期,合肥包公祠毁于战火。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李鸿章筹白银2800两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只增添了东西两院。当祠堂落成之时,李鸿章曾写一匾额,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时任湖广总督、因母丧居家的李瀚章捷足先登,挂上“色正芒寒”的横匾。李鸿章不好相争,又不愿屈居偏旁,只得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于祠后。这块碑文如今已移到享堂正殿左侧。今天看到的祠堂建筑就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银重建的。
走遍中国 <wbr> <wbr>安徽篇 <wbr> <wbr>合肥包公祠
    包公祠正殿(又称享堂),正中端坐一座巨大的包公塑像。塑像高约八尺,一手执笏,一手握笔,古铜色的脸庞上,浓眉长髯,神情端庄严肃。这座塑像为后来重塑,原来的塑像白面长须,手捧朝笏,威严之中又有慈祥之态,比较准确地再现包公的本来面貌,可惜毁于“文革”之初。包拯塑像的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立塑像。上方高悬着五方横匾,正中匾额上的“色正芒寒”四个大字,为李鸿章之兄李瀚章所题。
走遍中国 <wbr> <wbr>安徽篇 <wbr> <wbr>合肥包公祠
    这座六角攒尖亭,也就是祠内著名的廉泉亭。亭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古井。井因亭生辉,亭由井得名。 廉泉井为包公生前所挖,原本井上无亭,系只为满足家庭用水的一口普通之井。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后人敬仰包公,故赋予了包公个人及家庭之物许多神秘的传说。传说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无事,而赃官、不肖子孙喝了都会头痛、闹肚子。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时,在井上加盖了亭子,称井为“廉泉”,亭为“廉泉亭”。从此井亭作为一“景”留存至今。
走遍中国 <wbr> <wbr>安徽篇 <wbr> <wbr>合肥包公祠
    这座临河而建的小亭,名叫“流芳亭”。小亭为歇山亭建筑,倒挂楣上,雕梁画栋,三面临空,相传是包公幼时读书之后休息玩耍的地方。
走遍中国 <wbr> <wbr>安徽篇 <wbr> <wbr>合肥包公祠
     包公祠旁的包河内夏季长有包河藕。包河藕乃一大看点,此藕无丝,也象征着包拯公正无私。引领万民致敬。
走遍中国 <wbr> <wbr>安徽篇 <wbr> <wbr>合肥包公祠
    包公祠内近年新建的“包公故事蜡像馆”,陈列在包公故事蜡像馆里的蜡像,仍然是《怒弹国丈》、《打龙袍》、《铡美案》三组。这是《怒弹国丈》。
走遍中国 <wbr> <wbr>安徽篇 <wbr> <wbr>合肥包公祠
      《铡美案》
走遍中国 <wbr> <wbr>安徽篇 <wbr> <wbr>合肥包公祠
    《打龙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