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遍中国安徽篇包公墓

(2015-05-27 12:16:39)
标签:

中国

安徽

包公墓

摄影

旅游

     包公墓园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安葬重建后的墓园。规模宏大,建筑古朴典雅,满园苍松翠柏,地势起落有致,与相距不远的包公祠照应。园内面积1200平方米,主墓呈“覆斗型”,墓侧有几排高大的水杉,与包公高大的形象遥相辉映。包拯墓园格局别致,主副分明,方正严谨中富有变化。墓园的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堂、亭、室、阙,均以宋代二品官葬制设计,一砖一石一瓦完全符合宋代建筑质地与规格要求,保持宋代建筑风格。这里风景秀丽,坡缓岗平,林木葱茏,是闹市中一块难得的雅静去处,人文景观与园林艺术集于一隅,引人入胜。

走遍中国安徽篇包公墓
    包公墓全称包孝肃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包拯病逝于北宋嘉七年(1062年),次年由开封护丧归葬在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1973年建于此,1988年竣工。穿过墓园大门,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照壁。照壁高4.2米,宽10.2米,上刻有“包孝肃公墓园”六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系著名书法家方绍武书写。

走遍中国安徽篇包公墓
    照壁的后面是“子母双石阙”。阙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肃穆处所的外部建筑,通常左右各一,也有在大阙旁建一小阙的称“子母双石阙”。中国建阙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初为城门,城墙到此而缺以作为门,所以称城阙。墓门建阙约始于西汉。中国的古阙虽然很多,但大都残缺不全。像包公墓园之内的“子母双石阙”,只有这一座。“子母双石阙”的母阙高6.4米,子阙高4.5米。

走遍中国安徽篇包公墓
   穿过神门,一条笔直的“神道”直达包拯墓冢。神道右旁立有石柱,名叫“望柱”,又称“华表”。设在陵墓前的大柱又称为“墓表”,一般常见的均为石造,柱身雕有蟠龙纹饰,上为云板、蹲兽。包拯墓园的这根望柱,北宋时期二品官就是位应享受的待遇,柱呈八楞形,高3.6米,柱身刻有缠枝牡丹,柱的上端是寿桃型光焰。神道两旁各有石羊、石虎、石人一对,组成墓前石刻群,名为“石像生”。墓前石刻群既是一个朝代的艺术型制,又表现了一个朝代的政体特征。包拯墓前的石刻群是按照北宋陵寝墓前石刻型制刻制的,其数量、品种则沿用唐制,显示墓主是三品以上官员。走遍中国安徽篇包公墓
    登上几级石阶,迎面是包拯的享堂。享堂是包公墓园的重要建筑,专供祭祀活动之用。享堂正门两侧的抱柱上有一楹联。上联为:“正气慑王侯,铡恶除奸传万世”;下联为:“遗风昭日月,蜀山淝水庆重光”。联中的“蜀山”指合肥市西郊风景秀丽的大蜀山,“淝水”指穿城而过的淝河。作者从“正气”和“遗风”两个方面颂扬包拯的政绩和品德。一个“慑”字,写出了包拯的明察善断,执法如山及对王侯的威慑作用;一个“庆”字,点出了人民因怀念包拯而建墓园的欣慰之情,希望包拯的“遗风”得以发扬光大。走遍中国安徽篇包公墓
      包公墓。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九九九年),卒于宋仁宗嘉祜七年(公元一O六二年),享年六十四岁,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包拯少年家贫,二十八岁取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死后谥号为"孝肃"。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颇有名望的官吏,在普通人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称之为"包青天"。他的政绩和特点主要可归纳为: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清命、努力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廉洁清正。有关包公的故事和传说自我国宋、元以后,就在民间流传开来,直至形成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象的包公,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走遍中国安徽篇包公墓
    既然说到包公墓,有必要了解一个河南巩义市的包公墓。巩义市西南有北宋9个皇帝的陵墓,习称“巩县宋陵”,是闻名的旅游胜地。其中永定陵附近,有一座高约五米的墓,这就是世人熟知的陪葬真宗陵侧的包公墓。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修《巩县志》载,包拯墓在“巩县西宋陵”中,清代顺治以后各时期版《河南通志》皆在此记载

    但十几年前,在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乡双圩村的黄泥坝发掘出了包公及其夫人董氏墓、长子包绍夫妇墓、次子包绶夫妇墓、孙子包永年墓,淝水岸边出土的墓志铭确凿地记述了包公的生平,补充和修正了一些史实,也确切证实了此墓为包氏族墓。

    合肥包氏族墓为包公墓,这是有确切史料记载,那么巩义市的包公墓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巩义市包公墓是人们的臆断吗?或者陪葬真宗陵侧的包公墓另有他意?认为巩义市包公墓是主观臆断,似乎不能妄加定论,因为巩义市包公墓从明嘉靖三十四年开始,清顺治以后各时期《巩县志》均有记载,至少经历五六百年,说明巩义市包公墓从明代就已存在。那么,巩义市包公墓究竟修建于何时?里面埋葬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修这座墓呢?这是人们至今尚无法解开的谜。

     包公为什么有两座墓,已成为“千古之谜”;而合肥包公墓地出土的材料同时又给历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成为“谜中谜”。比如,在墓地中轴线的西南部,有一较大的封土堆,高约4 米,底径10 米,整个外形略大于包拯夫妇迁葬墓。从这个封土堆的地表再往下深挖3 米,都是一色的生土,可知这个土堆是典型的“疑冢”。包公墓为什么设此“疑冢”?它是什么时代修建的?实在耐人寻味。
走遍中国安徽篇包公墓
  墓园的主要建筑上置有全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刘海粟、启功、溥杰等撰书的楹联。
走遍中国安徽篇包公墓
7
走遍中国安徽篇包公墓
8
走遍中国安徽篇包公墓
     通往墓室的基道
走遍中国安徽篇包公墓
10     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 棺内安放包拯遗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