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陶纪到川汉铁路(1)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散文杂感 |
不记得曾经多少次来过黄花镇,向西走宜兴公路可以去雾渡河、兴山、神农架;向北走宜保公路可以到远安、保康、南漳。我们要去的是新建的“川汉铁路遗址纪念公园”,可高德地图却把我们的车导航到宜保路与黄花场路的路口就说目的地已到。
黄花镇的历史据说最远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其实直到“江西填湖广”的民初,才有了“黄家场”这个带有明显家族特征的地名存在。黄家场闻名于世有二。其一是清末修建的川汉铁路最终只完成了下铁路坝车站到黄家场车站这期间的15公里,却成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其二是抗战期间,国军141师在黄家场修建抗日阵亡烈士公墓,将黄家场改为黄花场。
黄家场一直名不见经传,所属也一直摇摆不定。清朝先后属东湖县乐义、善信、广仁乡;民国先后属龙泉、社林、普溪乡。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宜昌解放后,先后属三区和十二区。1958年起,黄花属分乡公社。1987年撤社以后,分别属黄花、上洋、晓峰乡;2001年三乡合并为黄花乡;2013年,撤销黄花乡,设立黄花镇。黄花之所以最后脱颖而出,主要是解放后在原川汉铁路路基上修筑而成的宜兴公路和在困难年代修通的宜保公路在此交汇,成了宜昌向北的交通重地。
因为偶尔看见黄花镇建起了川汉铁路遗址公园,还想起了那颗黄花“金钉子”,就在2022年盛夏兴冲冲驱车而去,可按照导航到了目的地,下车就不知东西南北。可带着大大问号下车的笔者还是有些疑惑:印象中这一带原来应该是黄花水泥厂,若干年前不知来过多少次,还在老街的酒馆里喝过好多次酒。就是现在变成弘洋地产“宫山驿”康养项目,63路公交车特意把线路延长到这里,也似乎与那个遗址公园无关。
因为有些茫然,就开口问一个坐在路边歇息的婆婆“川汉铁路遗址纪念公园”的位置,婆婆茫然地摇着头,说些听不太清楚的本地话;失望的正想再找个人问问,一抬头,一个据说按照一比一复制的火车头模型就在眼前,还有用玻璃罩保护起来的两个已经被日晒雨淋变得黝黑的川汉铁路的桥墩。就有些好笑了:这就是典型的骑着驴找驴。
和笔者在《民国宜昌轶闻》中所说的:川汉铁路就像一阵风,吹过以后没留下什么痕迹;又像昙花一现,开放时惊艳四座,凋谢后无声无息。到了连铁轨和枕木都被重新调走以后,剩下的那些路基或者成了国道,或者直接被废弃,只有那些曾经寄予希望的桥涵边的野草还在顽强疯长,那些野花年复一年还在盎然的喧宾夺主。……川汉铁路的历史需要记住的是:花了1000万两银子,修了30里铁路。
从新世纪开始,文史界建议对黄花镇川汉铁路沿线的这个一百多年前的历史遗址的保护不知说过多少次,说过多少年,听都听得耳朵生茧了,可“只听梯子响,不见人下来”,最终就是宜昌话说的“还是个还”。可人家地产商想借助川汉铁路这个遗址宣传自己的项目,就花了很少的钱做出了很好的效果,也只能说,很多事情只要想做,其实难度很小的。
前一篇:千年楚辞灿烂了一个屈原(下)
后一篇:桥河印象(文字版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