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楚辞灿烂了一个屈原(下)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散文杂感 |
余秋雨先生《北大授课》第十七课《一个难解的世界奇迹》中指出:虽然有那么多人在祭祀他,但是能够读懂他作品的人却少之又少,大家其实是在祭祀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人。细想之下,的确如此。如今到了端午节,宜昌城里除了争相互道“端午安康”,吃点粽子,逛街郊游,有女孩子头插栀子花、腰系香包、身穿汉服招摇过市,学校组织些囫囵吞枣的朗诵活动之外,大家都住楼房了,艾草都找不到安放之处了。
自从本世纪初,宜昌城区不再举办传统的“划龙船”(宜昌土话)以后,端午的节日气氛就越来越淡,恐怕很少有人会去看秭归花大价钱搞的那场纪念屈原开幕式的大型原创音舞诗画《楚辞里的中国》。可就是有人注意到那场盛大的庆典里的杂技表演节目标题为《兮士争先》,就引起争议:“原句《国殇》‘矢交坠兮士争先’里的叹词‘兮’怎么可以断为开头呢?”但也有些会跟着一起起哄:“我们审查节目的应该有些古文常识。”不知这是不是次日龙舟赛翻船的前兆?
有一前宜昌领导如此说:宜昌人都认为屈原是宜昌的骄傲。我们做过一定社会学调查,不要说老百姓,就是宜昌的作家中读完楚辞的人极少,读得懂的就更少。干部中都会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除这一句,总
书
记引过的也基本记不住。这不是靠批评就能解决问题的。因为楚辞不同于唐诗,它已经不是活态的文化了。屈原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也很有限,这不是屈原有什么“问题”,而是传播的内容和方式有问题。因此,宜昌今天讲屈原的故事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
所以,笔者极为赞成某会长的那句“拟定的研究课题项目,一定要充分关照现实、服务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学富五车的专家们别老是关在书斋里、躲在象牙塔中写一些文史爱好者看不懂、广大民众不感兴趣的研究文章,也别揪着研究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应该积极参与屈原主题公园的设计与建造,以免花巨资建造的景点再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也应该多多考虑如何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很强、传播范围很广的形式,让屈原的形象在宜昌民众心中真正竖立起来。
所以,笔者也十分赞同某原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在宜昌城区恢复端午‘划龙船’的民俗活动”的建议。既可以发挥屈原国际和国内的“品牌”效应,也可以结合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世界性屈原文化的“一标三地”,还可以满足民众在节日期间对大型活动的渴望,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成事条件。同时既可以借此宣传宜昌众多“国际范”的大型厂家,也可以将起点设在镇川门外、镇江阁下,终点设在江南十里红、屈原主题公园前的江滩上。两岸护坡就是最好的观礼台,“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持虹霓晕”。观看的民众自然蜂拥而至、万人空巷。
想想那种场面吧:船到中流击水,不进则退,站头人举起手里的桡片大声吆喝,鼓手的鼓点一阵紧过一阵,龙船旗被强劲的江风卷得呼呼直响;尤其是到了最后夺标冲刺的紧要关头,所有的划手已经不再坐着划桨,而是和赛跑的选手那样单脚跪在船板上,上身前倾,惊人一致的将桨片深深插入江水中再挑起来,龙船就像木片似的在江上飞了起来!年轻人的肌肉、飞溅的水花,加上齐声号子排山倒海、一往无前!
“千年楚辞灿烂了一个屈原。”我们有必要、有信心通过恢复与发扬传统端午文化,让屈原的形象在宜昌“活”起来,在世界“火”起来!(20220522)
前一篇:千年楚辞灿烂了一个屈原(上)
后一篇:从奥陶纪到川汉铁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