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持彩练当空舞(8)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散文杂感 |
按照原来的计划,我们是想和摄影大师李志伟曾经来过的那样,不走回头路,从贺家坪秀峰桥那边走小路上318国道。可是李主任告诉我们,那边都是乡村小路,还可能遇到修路,如果是那样的话,归程可能需要4.5小时,那就太费时了。加上还有采访参观计划,告别李医生,我们还是选择原路返回。
这里山深林密,人口不多,偶尔有些小巧雅致的农家小院从车窗外掠过。又一次经过从乐园到榔坪的那“十二道拐”,和上午来的时候云遮雾罩不同,离开的时候早已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湛蓝的天空白云几朵。而阳光映照下的高山森林变得通透,缕缕阳光从叶缝中倾洒下来,加上一路绿色浓郁,空气清新宜人,就又是一番感受了。虽然路上遇到车,还是不得不倒车,不得不龟速谨慎错车,但这一趟长途跋涉,到乐园这里进行了大半天的调研考察,各位老师都表示还是收获颇多,很有意义的。
长途跋涉大半天,多数老师在旅行车上了高速,一路长奔的过程中打个盹,稍作歇息,可也有老师在享受舌尖上的美味。总有些感觉,回程的路总比前去的路似乎短一些。我们的下一个去处是被说成是“宜昌的后花园”江南点军牛扎坪。牛扎坪是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点军街办下面的一个村,位于长江南岸,葛洲坝大坝上游1公里处的西陵峡口,村子隔着长江正对江北南津关三游洞,村民自称这里为三峡第一关。
牛扎坪这个地名传说太多,来源也太多。因相传大禹治水,那头黄牛在西陵峡的一边随便踏了一脚,就将南津关南岸的这片大山踏出了三百里长的平地,于是就有了“牛踏平”这个名字。又有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那头劳苦功高的黄牛却不肯走,就“扎”(宜昌话:钻)在这片大山里。而鄂西地区习惯把大山中难得的一块平地称为“坪”,所以这里就叫“牛扎坪”。
不过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原本这一带山高林密,加上土地贫瘠,喀斯特地貌,存不住水,也就荒无人烟。说是早在宋朝初年,有些从四川贩盐、从两湖贩布的商贩为了躲开(绕开)官方设在南津关口的纳税关卡,就在这里从江边翻过私盐坡(现名“施盐坡”);当在清朝中后期,那些贩烟(鸦
片)的“土 药”贩子,也借助这一通道,将毒
品运往宜昌、荆沙及常德,长此以往,这里就形成了一条羊肠小道。“私盐坡”由此得名。
就有一对四川兄弟因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定居后,在如今牛扎坪村11组的地方开了一个榨油坊,为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榨油,于是大家就叫这里为“油榨坪”。而在宜昌方言中,油和牛是同一个读音(niu),慢慢在往来客商口口相传中,不知何时,“油榨坪”就变成“牛扎坪”了。这一种说法得到1984年版的《宜昌市地名志》的认可:牛扎坪本为关庙墒以南的一个小地名。相传,原为“油炸坪”,后因谐音,逐渐演变为“牛扎坪”了。
《地名志》指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其名被启用为大队名称,牛扎坪一名遂被扩大为整个大队的地名了。
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牛扎坪大队辖11个生产小队,共259户,1225人。主要居民点22个。耕地1271亩,以生产粮食为主。对于当年的牛扎坪,有打油诗一言蔽之:“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水下大河。男儿到枝江,女儿嫁宜昌,剩下几个老棒棒,趴在山上挖黄姜”。
到了本世纪20年代,牛扎坪早就从大队变成村,面积11.26平方公里,耕地69.33公顷,,有4个村民小组,496户,常住人口1810人。最重要的是,这个原来靠开山采石为副业、江南“被遗忘”的贫困村,早已变成了漫山铺绿的富美乡村。如今的牛扎坪村建有12个特色水果种植基地,5公里旅游步道,10多处观景平台,发展农家乐60多家。还有在修建葛洲坝时一处废弃的采石场重建的宜昌花木城正式开园,更是在湖北省政府公布的“旅游名村”榜上有名,牛扎坪牛气冲天。
好多年没去牛扎坪,即便是去过,也就是走马观花。总想找机会细细浏览,2020年的疫情改变了一切;2021年连游记的标题都想好了:“牛年游牛扎坪”,可惜又被打扰,都说“三回为定”,这一次就是机会。
前一篇:谁持彩练当空舞(6)
后一篇:谁持彩练当空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