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河溶(2)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 |
分类: 散文杂感 |
《当阳县志》载,民国二十六年(1915年),河溶港输出口物资有蚕丝6000担运销上海、苏杭、漳州;稻麦3000担、香油500担运销沙市、武汉、上海;鸡蛋一万担运销武汉、九江;煤4万担运销沙市、武汉、大冶、岳阳等地。那就是河溶童谣里所唱的:“箩柜打,箩柜打,先买驴子后买马;买的叫驴子驮荆(金)山,买的马骡子搬长沙……”
有资料记载,从清光绪十五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889-1931年),河溶万元(银元)以上、50万元以下资本的大商号已达35家。民国七年(1918年),外商外资渗入沮漳流域,首站便是河溶。美国“美孚公司慎大洋行”、英国“亚细亚煤油公司”、“巨丰烟公司”先后抢滩于河溶。据沙市海关资料记载,民国二年(1912年),由河溶港直抵沙市的木船就达2030只之多。在近代历史上,上海和汉口是一等邮局,河溶与沙市一样,均属二等邮局,而当阳县城当时才仅三等。便可见河溶当年的繁华似锦。
由于河溶是沮漳河流域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各种行当、作坊店铺云集,丝弦杂耍、土 膏 洋
行密布,丝行染坊、酒楼茶馆街无余隔,仅骡马行就有数十家之多。沿河岸边桅杆如林,入夜灯如繁星。和罗洪波概括的那样:“她(河溶)是一座功利性极强的商埠集市,又不乏人文精神的水乡古镇”。
河溶最热闹之处要算镇上的那座过街楼子。它犹如城门,横跨在河溶镇的主街上。由四根石柱支起,重檐飞角,雕梁画栋,四面戏台,八面威风。逢年过节,楼上唱戏,楼下可过车马人流。登楼四望,街面繁荣尽收眼底。马头墙下,石板街上,下半桥头,楚歌荆腔,自然有百般演绎、万种风情。
难怪当阳近代名 儒赵春珊在回忆录中如此写道:“河溶的繁盛与奢
华,几可与沙市争胜。名楼豪 宅之多,叹为观止。街面店铺多为金字招牌。酒席用上海味,与沙市攀比。戏楼达二十几家之多,终年笙
歌不断、全国各地方言与风俗,均可觅迹。娼 妓 业异
常火爆。岁终腊月下旬,街上行人拥挤难行,除夕所耗鞭炮残纸,街面几可盈寸”。
由于抗 战期间日 寇 对河溶镇的烧 杀 抢 掠,也由于连年战 乱 硝
烟四起,河溶的“繁盛与奢 华”在“光 复”(抗
战胜利)后逐渐褪色。更重要的是,1958-1966年在漳河中游修建了漳河水库,使得漳河下游来水骤降;其后的引漳入沮,使得河溶段漳河的河床淤积,内积难消,南水倒灌,水患频仍。
同时由于河溶镇漳河已成故道,水运码头荒芜,各路商贩纷纷四散而去;生意一落千丈,也导致河溶镇上的老住户大都迁徙他乡;承载着历朝历代历史人文精神的名胜古迹、古民居、街市、码头、商铺、古建筑长期疏于保护,加之无力维修,不是摇摇欲坠,就是发生坍塌;随着时光的流逝,河溶的老建筑不断损毁,过去的盛况空前已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野。然而,那些美好的记忆却留在了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