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河溶(1)

标签:
旅游文化 |
分类: 散文杂感 |
历史,从来都是时间节点上里程碑式的纪念,宏伟而深刻。然而对于当阳河溶这座千年古镇而言,触摸“沿河街”这块斑驳石碑,历史就跨越时空,沧桑而模糊地重现在我们面前。
那位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登楼赋》中所说的“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之地就是如今的河溶镇。《水经注》载:“漳水又南至枝江县北乌扶邑、入于沮”。据《当阳县志》:“乌扶邑”取于“金乌栖扶桑”。即太阳初升的城池,这就是河溶最初的名字。
河溶镇,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楚墓汉冢至今保存完好;又是当阳三大古镇之一,明朝即为境内商业重镇。《清一统志•荆门州》载:
河溶镇“在当阳县东南五十里。旧名合溶市。沮、漳水至此合流,故名”。据《当阳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河溶是沮漳河流域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商贸发达,文化昌盛,沿河岸商铺酒楼茶馆林立,街无余隙。
宜昌文史专家罗洪波就是河溶镇人,他撰文指出:20世纪的60年代以前,沮漳河航道达199公里,上游可直溯陈垸、淯溪,南漳和远安洋坪,往下直通沙市。在伏天涨南水(长江水倒灌)的丰水季节,河中小火轮和洋船夹在白帆之中,蔚为壮观。明清时期,河溶在沮漳河沿岸就有8个码头,货物吞吐量占两河流域的六七成。
位于漳河东岸的河溶水深码头好,上吞沮漳流域木材燃煤山货粮油棉麻丝茶,下纳汉湘申渝布匹食盐百货煤油。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当地居民口语中,习惯用“上头”“下头”(即漳河上游或下游)来表示方位。
旧时傍水而居的河溶本来就是荆(门)当(阳)宜(昌)在沮漳流域商品集散中心和物资加工基地,主要商业街道都在以沿河街为中心的靠近河边的老街长巷里展开。街面用三块青石并排镶嵌,大气平坦,蜿蜒伸展。街边的商铺一个挨一个,鳞次栉比的街边建筑均是风火墙高阶沿的进深数重的带楼天井老屋。
要知道早在清乾隆年间,河溶的花市、丝绸、米、油四大行就已经闻名川鄂豫。仅记载的就有棉花行300 多家,丝绸行100 多家,米行200
多家,油行150 多家。同时还有饭馆66 家、茶馆177 家。有资料显示,最大饭馆的店铺进深极长,有天井4个,可供500
人同时入坐就餐。可以想象当年繁华热闹的场景。
河溶老街的景致,曾被编成童谣流传:“三步两口井,二步三筒碑,四阁四道桥,过桥不见桥,庙街三土地,沿河五码头,七个半楼子,九宫十八庙”。其中的“九宫十八庙”的建筑或高大轩昂,或小巧精致,一宫一个景致,一庙一幅模样,就使得这座古镇步步风景,处处画图。
清同治年版《当阳县志》有“门前隙地尽栽桑,蚕事春来户户忙,五月缫车声不断,新丝卖得好完粮”的相关记述,那就是河溶的真实写照。这里曾是湖北三大蚕区之“漳河蚕区”的中心,“溶丝”是河溶蚕丝的简称,因原产地为河溶而得名。“溶丝”的加工原料主要来源于当阳及沮漳河沿岸的荆门、南漳、保康、远安等地。
1890年至1940年是“溶丝”的极盛时期,年产销量约7000担左右。常年从业人员达500多人,缫丝厂达数十家。“溶丝”因丝细明亮、光滑柔软而久负盛名,历史上多由申商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还曾向周恩来总理打听中国“溶丝”的生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