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呼乓脑壳(上)
标签:
历史旅游 |
分类: 散文杂感 |

从宜昌主城区经小溪塔、鄢家河,就可到黄花场。黄花历来就是宜昌北乡前往保康或兴山的交通要道。如果要去上洋,在镇上的那个三岔路口左转继续走宜(昌)兴(山)公路,在两河口开始右上行爬山,
从卫星图上可以看见,离开贴着沪蓉西高速旁的宜兴公路开始的X456号县道山路十八弯,又是一个劲地急上坡,又是转弯处不是有防撞墙就是有“Z”字样的警示牌,直到“跃上葱茏四百旋”,才开始在高山上的平坝上轻松前行。旅游攻略说前行12公里即到三峡奇潭景区,可是上坡开始处路牌却写着里程是18公里。不知谁对谁错。
我们去的时候正是气温连续爬升,从3月6日最低6度到3月13日仅仅只有一周时间,实时最高气温直逼30度线,而这距宜昌历史上3月极端高温33度也是近在眉睫。阳光变得发热,春风突破了“温暖”,自然就绿化了山川,从上洋到二户坪、柏果树的道路两侧,所有的鲜花都在绽放:油菜花的金黄,桃花的芬芳,尤其是成片成片的樱花使得山间道路成了“樱花长廊”,像朵朵白云,似长长丝带,使得每一个有幸目睹此情此景的人都沉浸在春的气息里。
上洋村原属上洋公社。据《宜昌县地名志》介绍:上洋历史较久,其名得于上白洋坪。相传很早前,曾有一段时间久雨不晴,四处山洪暴发,全坪皆被洪水淹没,夜晚看去成了一片白色的海洋,从此得名白洋坪。人们为了区分
此坪的上下两段,又称为上、下白洋坪。
解放后,这里开始是上白洋乡;1958年公社化时,该乡改为上洋管理区;1960年取消大公社,名为上洋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由上洋、西庄,西北口三个公社和原金竹公社的连三坡、南岔湾、紫草河三个大队组成现在的上洋人民公社,辖上洋、西庄、西北口、南岔湾四个管理区,也就是现在的村。上面老照片是上洋公社所在地二户坪。
从两河口爬上平均海拔600米以上的上洋山区,地形特点是岗地,沟弯较多,说是“水体聚积以堰塘为主”,“正常年景可以满足现有水田和部分早地的浇灌。如遇特殊
天气,部分地方易遭洪、风两灾和伏、秋两旱的危害”。在1981年8月,上洋接连两次遭到暴雨洪灾的袭击,“国家、集体和个人经济损失达94500多元”。
《宜昌县地名志》上说:“上洋公社位于宜昌县北部偏东,北接雾渡河公社,东连
分乡公社,南邻柏木坪公社,西接小峰公社,宜(昌)兴(山)公路由南而北纵贯全境。这应该是宜兴公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走向,新的宜兴公路之后应该沿着S312省道、也沿着黄柏河、雾渡河去兴山的。
资料记载,原来的宜兴公路、现在的X456县道修建于1958-1965年,可是由于山高路陡,地形复杂,在通车的基础上,又对平曲线半径、视距、纵坡、回头线等进行了改造,基本达到4级公路标准;1979年后扩宽了路基,路面铺了柏油,改造成了3级公路,不过还是山道弯弯。
上洋村是山区,历来田里种的多是玉米、高梁、红薯和少量稻谷,《宜昌地名志》坦言:“境内矿产资源有磷、铁、铬、硫金砂等,但蕴藏量不大,品位不高,尚未得到开采。”据说当地有一句家喻户晓的顺口溜:“上洋上洋,两条枯岗;山上无粮,地下无矿;要想致富,没有名堂。”真实地道出了上洋曾经贫穷的真相。
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洋发现了三峡奇潭,也有了千亩花海、十里樱花长廊,这里就成了旅游景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