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桃花岭(23)

标签:
历史宜昌 |
分类: 散文杂感 |
长康路原编有门牌1—77号。18、19号在长康路其中一条直巷的中部。2015年春天,正值西陵区对献福路童欣幼儿园办公教学楼进行拆除,开启环城南路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时候,因为偶尔路过,就和朋友们专程拐进长康路看过这两栋老房子。
因为下着雨,也因为上班时间,18号那栋明显是“大户人家”(宜昌话)的两层楼里只有几个老人闲坐在正在滴着雨的天井旁聊天,其中一个是老住户,自称从“文革后”(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住在这里。从结婚开始一直到退休。
那是一个很健谈、很风趣的老人。知道这栋房管公房原来解放前是一个国民党军官的(注:这和笔者听说的一致),后来被房管维修过好几次,主要是漏雨盖瓦;电力的给各家装分表,水表还是个总表,每户公摊。他告诉我们,这里原来的老住户基本上都买了房搬走了,把这里的房间租给进城打工的。我的朋友问他为什么还住在这里?他用宜昌话回答说:“叫花子舍不得自己的窝。”他解释说,这里住着比郊区(宜昌人把十三码头以下都称为郊区)方便,周围都是熟人,再说要是和儿们住一块,多少有些磕磕绊绊。
那位老人是个很热情的人,不仅给我们搬靠背椅请坐,还热情邀请我们到他在二楼的房里去看看。可惜我们仅仅只是路过,还有别的应酬,就婉言谢绝了。当然会随口答应下次有时间一定来听他“日白”。
谁会想到直到两年后的2017年4月,因为想着这一带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迫在眉睫,就专门抽了些时间和儿时伙伴张华新一起对一些特定区域进行了街访和拍摄(俗称“扫街”),这才又一次去了长康路。
我在那一天的日记里写道:我们不知和多少人谈过话,有多少人接受过我们的采访,听了太多的故事,也有太多的人认识我和华新。我那天在隆中后路还遇上了我在中心小学的一个姓孙的女同学,岁月不饶人,当年花骨朵儿般的小丫头如今也和我一样变得老态龙钟,牙也掉了。她告诉我们,长康路那两栋老房子因为是危房,所以就把所有的住户都疏散了。她还领着我们去看18、19号建筑,果然大门紧闭,老式门扣上挂着一把老式门锁。那个时候就真的有些后悔没有早些来了。
知识渊博的罗洪波老师向参与寻访老建筑的老师们介绍了张任夫所写的《国共分裂前后的宜昌市党部》这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张任夫写道:宜昌市党部(注:国共合作时的国民党党部)有七个执行委员,……只一个执行委员兼青年部长的刘镜蓉是单纯国民党员,其余都是国共跨党的。执委兼工人部长的柳林香(还兼总工会的副委员长),原本是李春澄所办贫民工厂(收容乞丐)的管教人员。李春澄开设有公昌建筑厂,柳是以建筑工人身份参加工人领导行列的。
重点来了——“柳以隆中路李春澄的洋楼房一栋(据说是韩慎之出钱修的,现长办水文站处)献出做总工会会址,并筹得五千元开办费,交给总工会委员长徐佑根”。(韩慎之,宜昌大商户,曾任宜昌商会会长。徐佑根,宜昌总工会委员长,1927年在武汉被杀)
更重要的是,这里引出了曾参与宜昌反正,后为宜昌地皮大王的李春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