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秘桃花岭(21)

(2023-06-12 05:17:16)
标签:

历史

宜昌

分类: 散文杂感


探秘桃花岭(21)

桃花岭有些奇怪,奇怪在同治版的《东湖县志》中有石子岭、樵湖岭、珍珠岭,唯独没有它;奇怪在早在1914年宜昌商埠局成立以前,就已有“桃花岭”的地名,可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一些正规文书上,却依然写的“胡家岗”或者“南湖岗”;奇怪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宜昌城外青草滩上还是满目荒草、湖堰纵横之景,可康庄路、隆中路(如今合称隆康路)、大南湖这一带的建筑早已是鳞次栉比,人满为患。
也许是因为桃花岭上有洋人的领事馆和洋行,住在附近好寻找商机;也许是岭上有好几所教会的中小学,这一带就成了现在所说的“学区房”;主要应该还是随着宜昌开埠、洋人登陆,为了适应“洋船”(轮船)的停靠而选择吃水更深的码头而使得宜昌新建的“洋码头”向二马路、一马路、内地会、转运街和盐局发展而导致的城市主体和人口的第一次东移。
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宜昌市区形势略图》就可以看出,从一马路到八合塘(俗称“养鱼池”)一带形成了街道纵横、里巷众多的老街小巷。于是我们就能看见从一道巷到四道巷,从长康路到长寿路,从日新里到太和里,从皂角树街到合成里,甚至还能找到“小南湖”的影子。
在1984年版的《宜昌市地名志》(以下简称“地名志”)上,那一片的小街小巷更是如蛛网般密布:除了力行一二三四街,还有力行横巷;除了大碑巷,还有大碑一二三巷;隆中路衍生出了横路和后路,长约130米的小南湖巷更有了长约140米的横巷;皂角树街变成了隆中后岭;连100米的合成里也能衍生出110米长的后合成里……那一片街巷纵横交错在宜昌也是出了名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所表现出强烈的城市化渴求,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旧城改造风潮不断涌来。虽然采取大规模拆迁改造的方式加快了城市建设和发展,使得城市形象有了显著改观,但此举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新生问题,比如失去了城市特色,变成千人一面;比如原有城市老街小巷被抹灭,地缘环境、人际关系形成新的社会性矛盾。
这样的矛盾日益扩大,才使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两办”在2021年联合发文,强调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应保尽保。”可惜的是,来自最高层面的保护政策来得太迟了。宜昌摧枯拉朽的城市改造早就改变了几乎所有的街巷。如今的宜昌老城区,也就只有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和大公桥街道下面极少的区域还保留着老街小巷的原来面目,还寻得见极少遗存的民国建筑。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