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秘桃花岭(18)

(2023-06-09 05:47:45)
标签:

宜昌

历史

分类: 散文杂感

探秘桃花岭(18)

在桃花岭上的桃花岭路不宽,两车道,是条单行道,从小林园对面上坡,分区家属院大门口右转,桃花岭社区门前右转下坡。
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道路两边,除了桃花岭幼儿园、西陵区市场监督局和福彩促进会等几家机关事业单位,几乎全是密密麻麻、错落有致,不算太新也不算太旧的多层住宅楼。走过这立柱,里面就是原来的宜昌行署大院。只是从1992年地市合并,大多数行署所属委办局融入中心城区,桃花岭上在世纪之交进行了一轮“种房子”比赛,将原有建筑拆毁殆尽,耸立起无数住宅楼,早就“旧貌换新颜”。
在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里,有一位虽不是土生土长的宜昌人,却在桃花岭上宜昌市经委上过10年班,翻身下海捞得第一桶金,经营有道的女老板“珠宝诗人”,却又对宜昌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史产生极大兴趣的陈军娥女士。虽然不少同行的老师都知道桃花岭上原行署大院里有不少西式建筑,可是经过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至今的摧枯拉朽般的大规模拆除重建,应该不复存在。还是在对这里十分熟悉的陈军娥的带领,才会走进桃花岭6号院,去看那两栋已经有些年头的办公楼。
桃花岭6号大院虽然也新添了几栋火柴盒般的住宅楼,入门处也被左右的大楼夹挤得显得有些狭窄局促,可大门的电动栅栏还在,大院进门处的停车场还在,当年机关大院常见的宽大花坛、篮球场还在,堡坎处宽阔的台阶还在,雪杉、塔松和香樟树还在,距今已有71年的那两栋办公楼还在。
现在的“行署小区”6号大院里那南北相对的两栋砖混办公大楼就存在于密密麻麻的住宅楼群包围之中,深藏在高大的树木和茂密的树叶里,失去了当年的庄严气概,多了些幽静和雅致。现在挂牌是宜昌历史建筑。铭牌上写着:桃花岭6号2 #、3 #楼始建于1950年,2号楼为四层,3号楼为三层,苏式风格,砖石结构。建筑前身为1957年开业的宜昌行署接待科,原主要用于接待援华苏联专家和学者。
据档案文献披露,至1958年底,全国军事、经济、文教各部门共聘请了约18000名苏联(注:现俄罗斯)专家,他们胸怀革命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人,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是一段人所共知但又语焉不详的历史。从解放初期我国各行各业急需大量顾问和专家,到毛泽东号召全面向苏联专家学习;从苏联专家大规模来到中国到苏联专家成为中国人民最好的老师,从派遣和聘请专家方针的微妙变化到中苏正面冲突与专家政策的调整,如今了解这段历史的已经很少了。
遗憾的是,没能查阅到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里的来华苏联顾问和专家名单,也没能在宜昌史料中找到苏联专家在宜昌参加过哪些工农业建设,或许有三峡大坝坝址的选定、宜昌码头选址和川江航运改善、或许有西坝工业区长航船厂和其他工厂企业生产技术的提升,以及宜昌地区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运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