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秘桃花岭(16)

(2023-06-07 18:24:19)
标签:

宜昌

分类: 散文杂感

探秘桃花岭(16)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宜的英国籍传教士丁慰灵(W•Dins)得到英国国内绅士安德烈提供的一笔慈善款项,便在桃花岭南湖岗(注:原宜昌地区行署一带)岗上购得大片土地,造宅建校,发展成为中学。为纪念安德烈捐款,校名为St•Andrew’SchooI(安德烈学校)。丁慰灵自任校长,这也是外国人就任该校的首任校长。继而哀欧拿女中在南湖边(注:现市一医院)择地建校。这样苏格兰福音会所办的学校就分成了男女两所。
到了二十世纪初,安德烈学校的中国教员促使英国校方向美国圣公会看齐,将“安德烈学校”换成类似“美华书院”(注:有关“美华书院”详见前文《自将磨洗认前朝》)这样包含有外国在中国办校含义的校名。而且提议应把“华”字摆在前面,即应取为“华英”。在校的英国人及宜昌基督教会教会随之承允。这便是“宜昌华英中学”校名的来历。但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英国人内称和有关函件,仍用英文的“安德烈学校”。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地图可以看出,搬到桃花岭上的华英中学占地面积不小,但建筑面积开始并不大,也是逐渐增多的。据有关资料记载,华英中学1924年的时候,办有3个初中班、1个预备班(注:相当于高小),学生98人,教职员12人。
既然是教会学校,华英中学自然主要招收基督教徒的子弟。除了和一般公私学校一样上课,早晚还组织学生做祈告。读新旧约圣经,念或背主祷文,饭前谢饭(做短祈祷)或唱谢饭歌。学校有校牧(注:驻校牧师),专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讲圣经课。圣经课不及格者,不准升级。学校规定学生每日要整队参加早祷会。
学生星期日要做礼拜,每逢这一天的上午9点,由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到大南门外的大礼堂(注:1930年在浙江路建大礼堂,名“灵生堂”,可容千人,居全市各教堂之首,宜昌沦陷时,被日寇拆毁)去做,十一点回校时有肉鱼加餐。由于当时宜昌处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华英中学还必须按照当时教育部的规定开课并接受相应的考核,就要“以实施三民主义教育”,“陶冶青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养成礼义廉耻之观念”。
据王永棻(很多资料上误写成“王永芬”)在《宜昌华英中学始末》一文中介绍:,华英中学除了招收教徒子弟,也招收其他学生。但学费很高,每学期初中学生每人16元,预备班8元,颇有些今天“贵族学校”的模式。
到1935年,由于民国政府要求所有公私立学校都要立案,华英就在校名前添上了“私立”两字,即“私立宜昌华英学校”,并改组了董事会,扩充校园,增添理化生标本,增购各种图书、仪器,增加各科教研室。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叶,正是宜昌民国“黄金十年”,华英中学将放开宗教信仰限制、扩大招生这个消息在报上一经发表,导致学生人数猛增,全校达到18个班,800多人,教职员也增加到近50人,可称是华英的极盛时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