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远红星路(5)

(2023-05-18 05:02:52)
标签:

历史

文化

宜昌

分类: 散文杂感

怀远红星路(5)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强华轮船公司
还是要感谢原定的棚户区改造被紧急叫停,那几栋深藏在履元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筒子楼、宿舍楼之中的民国老建筑才能侥幸保留下来。于是,我们才能在如今再一次仰望那紧闭大门的小院,才能再见到那栋履元里12号的青砖小洋楼,高高的青石基脚、至今仍保持完好的青砖墙面、高大的房屋空间、海派建筑的前长后短的屋顶,都很有历史的韵味。
门前厚重而斑驳的青石台阶见证过这栋楼的兴衰,而那一堵显得有些突兀的红砖墙的暗黑拐角,就记录了这栋楼在历史上无数次的主人更迭和随心所欲的胡乱改造。楼道的尽头除了上楼的楼梯和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厨房,就是一个堆满了废旧家具和破烂木板的小天井,这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海派石库门的特色之一,除了排除屋顶的雨水和可能的积水,也有闹中取静、借用光线的用处。
那位曾经在履元里蜗居过的宜昌著名作家张永久这样写道:“尽管在街头巷尾的各种版本中的履元里曾经繁华如梦、风情万种,但是我家住进这条巷子时,简陋的履元里已经破败不堪。街道上的青石板依稀可见,斑驳的黑砖墙壁上爬着几根青藤,黛色屋檐上的青苔,始终给人留下一种湿漉漉的感觉。”老师们就在那些破败的建筑物间穿行,在那些建筑年代不同的大楼民宅中徘徊,蓦然回首,曹蓉老师娉婷的走着猫步款款而来,恍惚之间,民国情调就差手里的一把小洋伞、或一枚小团扇。
走出履元里,看看福绥横路已重建的烟草公司仓库,那贴着马赛克的高墙似乎在嘲笑老师们的迟到。倒是孙波老师想得周到,买来一大包饮用水人手一瓶。
老师们就喝着水、说着话,一头钻进了强华里。这条全长135米的小巷应该是宜昌历史上第一条“洋人街”,从现存资料上看,一边原是天主教的益世小学和圣心堂医院,如今,益世小学过渡成红星路小学,圣心堂却变成了强华大厦。
而另一边原来是传教士、医护人员、洋商的办公、住宿之地,还有些洋行的堆栈。百年沧桑过后,却大多变成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建的宿舍楼。不过在小巷深处,还保留着一栋似乎被遗忘的教会建筑:两层西式、砖木结构、半拱形大门,因光照不足而有些黯淡的房间。多年前,笔者曾和朋友不止一次的来过这里进行街访,这一次来,二楼的那个太婆还在,还是很大方的答应老师们“看看地板”的请求的。
对宜昌开埠颇有研究、著作等身的李明义老师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查到那栋楼是苏格兰福音会的绣花楼(坊),这栋楼始建于1887年,在清末民初先后用作绣花楼,经言学校,幼儿园。最初该楼房周围还有平房十间,该楼房后来是益世小学的组成部分。根据李老师的提示,在《宜昌海关十年报告》的218页找到了绣花楼(坊)的照片。那些心灵手巧的本地女子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这在当年是何等的了不起。
有人称,在修建强华里市直机关休干所的时候,拆除的巷口那栋强华轮船公司办公楼。其实并非如此,看看休干所那栋建筑的方位就知道在修建时就有意避开了。最后强华公司的被拆应该出于路边人行道过于狭窄、加上沿江大道的整体形象等缘故。前些年讲究的是高大上,现在追求的是保留历史。所以,李老师和孙老师只能坐在现在已变成花坛的强华公司墙基旁歇脚,我们只能站在强华公司原来的后围墙处留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