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读赵志满《兴山往事》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悠然我思 |
蒙赵志满先生惠赠,我也有了他刚出版的新书《兴山往事》。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那个因“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因出了个“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汉明妃王昭君而闻名的县域里的史实、传说和故事就扑面而来,很有一睹为快之感。不过,我在那278页、27万字的字里行间中,读出的就是六个字:读书改变命运!
两年前与友人去神农架,自然是沿着G209神(农架)宜(昌)公路前行。很多年没来过了,过了昭君村,海拔还是在一点点抬高,香溪河边的群山还是那么高耸入云,每一个转弯还是那么类似于“原地漂移”,惊险又刺激,那种S字形的急转弯处都安装了一个大大的圆形反光镜,旅游车轰鸣着从山脚一直爬到山顶。友人就在轰鸣声中给我讲了个真实故事。
那个时候兴山已经普及九年教育,只是在大山区,上个小学都很不容易,学习的艰苦性可想而知,但还是有学生能坚持读到中学毕业,其中有三个学生拿到了县高的录取通知书。从他们所在的村到兴山县城要走两天,除了要交学费,还要背上搭伙的粮食和下饭的咸菜。一个月后,一个同伴退缩了;三个月后,另一个同伴被家里人叫回去挣工分了,而那剩下的一个却始终坚持下来了。老师也可怜他,介绍他寒假到矿里挖煤,夏天到河里放木排,就这样,那个学生后来考取了宜昌师范,走出了大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赵志满先生小学毕业就失学,做过小工、扛过锄头、拖过板板车,提过灰桶桶,如果不是命运改变,他会是一个出色的瓦匠;后来当过石匠,用铁锤和钻子在石头上琢出道道沟壑,如果不是自强不息,他极可能会是当年浩浩荡荡的南下农民工中的一员。可是当他意识到“人生最大的苦难不是肉体折磨,而是精神上的痛苦,以及无处安放的灵魂”之后,他的命运从此被改变。
于是,恢复不久的兴山图书馆有了赵志满先生埋头苦读的身影,大量阅读中获得的知识使他一步步走进了兴山历史。和他所说的那样:“为调查这些人和事,我不仅走遍了兴山的崇山峻岭,更多的是在读书中有了思考和发现。从充满水泥、砖头、瓦砾的建筑工地,走进了县委大院,并从此走上了靠读书写作的事业道路。”
知识是什么?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钥匙,是斩断私心杂念的一把利剑,是照亮前进道路的光,更是一种命运的改变。知识,不仅能提高个人修养,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遇到自己想要遇到的人;更重要的是,知识会开阔我们的眼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使自己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从此以后更有自信的去应对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而有知识的人更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赵志满先生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在“快餐文学”时代,能够沉下心来和赵志满先生认真阅读、精心创作的作家已经不多,能够耐着性子把一部厚书统统看完的读者也不多,所以我给大家推荐《兴山往事》上的几篇文章。文史类中的“大漠深处的背影”可以让读者了解一个真实度极高的王昭君;“兴山战乱”值得一读,有好多历史战事被赵志满先生写得通俗可读了。在小说类中,“远方的志殇”“悬崖上的苦菜花”很值得一读,时代的苦难和个人的苦难纠结在一起,就有些令人回味和心灵震撼了。
不过,最值得给大家推荐的还是赵志满先生书里的那篇自传体的“石匠也有作家梦”。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但赵志满先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如果想要改变命运,还是去读书吧!尤其对于那些既没有背景、也没有资源、更没有人脉的人来说,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就必须好好学习。因为有花才有果,有果才有收获,有了收获才能会有好的命运。(202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