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南门外》主要构思与提纲

(2023-04-30 06:01:11)
标签:

历史

文化

大南门外

分类: 悠然我思

《大南门外》主要构思与提纲

自我感觉张勇老师提出的《大南门外》比《南门外》好,第一有宜昌特色,第二一个门外的“大”字可以区别城内的“小”,也就可以引申为本书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宜昌话里对城门的称谓,原来还有“大东门”“小东门”,可是“小东门”因为风水被封之后,宜昌话里“大东门”就只剩“东门”了。更奇怪的是宜昌虽然有“大北门”“小北门”,可宜昌人从来就只说“北门”和“小北门”,这就导致唯独“大南门”用了“大”字,也就使得“大南门”唯此为大了。
宜昌是座码头城市,从宜昌建城开始,城内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住户都与水路运输有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很明显,就设想将时间划定在1876年宜昌开埠开始,到1976年前后结束。这样的考虑主要是交代了大南门外的繁荣是从宜昌开埠、新商埠区形成开始的,也可以写出从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过渡的过程。于是就设想了以事件或人物出场的时间来推进,设想了三条主线:一条是码头,可以将故事从大南门外一直延伸到大公桥附近;一条是街道,可以将人文故事和烟火味通过街道表达出来;而乡愁这条主线应该和前两条平行展开,也就是说通过文字的渲染达到一定的效果。
从“城门城门几丈高”的童谣引出宜昌城的基本介绍,“川盐济鄂”带来的县码头的繁荣,以及大南门外渡口的形成,那一带的基本情况;然后转到宜昌开埠后的租界之争和海关的设立;通过“通惠门外高升客栈”拉出宜昌旅栈业和解放路;通过威尔逊的文字描述再现宜昌城内外在本世纪初的基本情况。
原来不想写川汉铁路的,可是听了李志伟老师新旧对照的说法受到了启发,就加上一段,突出川汉铁路拓宽了城市骨架,也可以强调:川汉铁路的历史需要记住的是:花了1000万两银子,修了30里铁路。加上后来建成的汉宜线和宜万铁路,可以突出圆了宜昌人的“百年铁路梦”。
用商埠局引出城市道路,再引出宜昌五中的前世,以及1927年益世小学、1930年的四川中学,就可以引出人委宿舍的儿们。我一直认为写学校的历史很有意思,既有很大的读者群,也有教育意义,而刚刚宣布的四中成为五中的分校,虽然是均瑶出于楼盘的需要,也有宜昌教育界整合做大的原因。
军阀混战到北伐宜昌,想写四个人物,吴佩孚的“夷陵之战”,孙传芳的“周佩馨”、贺龙的宜昌之行导致参加八一起义的动机,以及范绍增的普济医院治伤。而抗战阶段想通过朱玉玺的弃暗投明,写反攻宜昌的功亏一篑,都是通过人物故事来反映历史大事,都是几个不长的段子。
“父亲的南下”试图通过我父亲南下的过程来描绘南下大军、尤其是宜昌进城工作队的情况,“宜昌干校”是宜昌第一批干部的摇篮,加上人委宿舍的儿们,可读性应该很高;然后是“永耀电厂的发展史以及刘梅森的故事”和“站起来的码头工人”。“高楼万丈平地起”是写宜昌地方工业的起点;“宜昌特情”写的是赵福兴充当公安局特别情报员的纪实;“白糁红酣两岸风”写市酒厂的变化,这应该是宜昌变化的一个缩影。
以上基本上是原有文字的缩写或改写,想增加的部分想借用自己这些年陪着一些“老小离家老大回”的朋友逛宜昌主城区的一些回忆引起的一系列联想,自然也就有些煽情之处,除了新旧对比,还有抹不掉的乡愁。
预计字数在10-15万字之间,如完稿字数太少,建议多放照片,前后均增加两页彩照,由李志伟拿出新旧对比的照片。(202303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