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外》已有章节征求意见稿

标签:
大南门外历史文化宜昌 |
分类: 悠然我思 |
“南门外”其包括的范围应该就是民国后主要新商埠区(大南门、环城南路、环城东路、四新路、珍珠路、培心路、云集路、汉宜路、转运街、沿江大道)合围之内,这其中发生过很多历史事件,也有过很多奇闻趣事,还有些快要湮灭的宜昌记忆。这么多年来,笔者自己断断续续写过一些文字,摘了一部分,请各位老师审议题材。
《远去的大南门》从水运码头说到渡轮停渡,趸船被拉走。(15000字);《宜昌开埠背后的故事》围绕着宜昌开埠,中外和宜昌民众之间曾经有过几番较量。(11000字):《盖洛的宜昌印象》写的是1902年的12月23日乘船抵达宜昌的威廉·埃德加·盖洛对晚清宜昌的印象。(8500字):
《119年后的精准定位》考证出1902年德国驻宜领事馆开馆的位置。(2400字):《通惠门外高升旅栈》从一间客栈看宜昌旅栈业的繁荣。(10000字);《去者有影的宜昌小哥》介绍一位曾经是韩尔礼、威尔逊采集团队一员的满阳。(9500):《三里感怀》指的是中现里、同春路、履元里。(18500字);《从陶珠路说起》从陶珠路的成因到集贸市场的热闹。(8000字);《东山草堂》想说明东山草堂并不是因为张自忠而闻名,而是因为是“东山图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00字);
《幽幽邮政巷》这个已经在《沧桑二马路》里刊登过。(4000字);《平和里三部曲》写商埠局修建公路、日军慰安妇和“音响一条街”。(4400字);《宜昌第一座公园》从商埠局公园到中山公园。(2500字);《宜昌十三帮》写了“十三帮”、“宜昌兵变”和公济钱庄。(8500字);
《浅谈宜昌江滩》写宜昌江滩历年变化。(25000字);《东山公园的变迁》从“东山图画”说起。(12300字);《偶向南湖闲荡桨》写南湖的兴衰存亡。(6500字);《孙传芳在宜昌》孙传芳在宜昌失去的姻缘居然又在宜昌得以延续。(7500字);《舌尖上的宜昌》主要写宜昌饮食历年来的变化,可能与沈传诚的《宜昌饮食白话》有些撞车。(27000字);
《宜昌五中的前世》从商埠局营造处写起,主要写五中那块地的变化。(25000字);《消失了的朱家巷》朱家巷的故事。(5700字);《生为男儿当如范绍增》川军范绍增(傻儿师长的原型)在普济医院住院轶闻。(14500字);《从益世小学到中心小学》写了现在的红星路小学从天主教的益世小学到解放后的中心小学的变迁。(15500字);《三菜场的最后一瞥》写的是红星巷的故事。(10000字)《和光同尘》写的是和光里。(10000字);
《何元干与宜昌四中》主要写的是宜昌四中的前身“四川中学”。(5300字);《刘家大堰的前世今生》介绍刘家大堰的来历和变迁。(7800字);《远去的划子》介绍宜昌曾经有过的几种“划子”。(3670字);《照片背后的历史烟云》从一张照片揭示天主教在宜昌的传教历史。(16000字);《青草滩长云满渡》写从南门外开始一直到宝塔河的青草铺的起始。(5600字);《宜昌吊楼子》主要写宜昌城外吊脚楼的由来,直到消亡,以及其中的轶事。(7400字);《二道巷子打野鸡》宜昌解放前的乐户区的情况,题材有些敏感。(3500字);
《永不消失的璀璨亮光》永耀电厂的发展史以及刘梅森的故事。(6400字);《满街红绿走旌旗》宜昌解放后三个月的支前、接管、恢复生活和庆祝建国。(3700字);《站起来的码头工人》从“县码头”到“洋码头”,从“打码头”到码头主人。(11000字);《高楼万丈平地起》宜昌的现代工业从一马路正顺机器厂开始。(7900字)
《人委宿舍的儿们》写人委宿舍的儿们当年的一些故事。(8000字);《宜昌特情》公安部门将隐藏在敌人身边的情报人员称为“特情”,宜昌公安隐蔽战线的真人真事。(15600字);《别了,解放电影院》从“莎乐美”到解放电影院。(8400字);《白糁红酣两岸风》从七一酒厂到市酒厂,从“三游春”到“西陵特曲”。(25000字);《宜昌从哪来》从城池的变化、人口的迁徒说明宜昌的发展。(30000字)(20230317)
前一篇:《民国宜昌轶闻》纲要
后一篇:《大南门外》主要构思与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