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宜昌荟之从四川话谈起》(中)

(2022-10-01 05:28:18)
标签:

城市

历史

往事

宜昌荟

分类: 峡州夜话

关于《宜昌荟之从四川话谈起》(中)

李明义:带着四川语境来读蛮过瘾滴哦!
宜昌石头:宜昌话其实很尴尬,既不像四川话,又不像荆州话,更不像襄阳话,有些“五湖四海”的意思,为什么会如此,有机会请语言大师彭老师给我们讲一讲。
李明义:好主意!!!
彭翔华:惭愧!一则在语言学习方面尚处在幼儿园阶段,二则来宜昌工作生活虽半个世纪有余,然基本上囿于葛洲坝这个方言孤岛内,至今对宜昌话只会听不会说,实在惭愧之极,抱歉之极!
宜昌石头:这么来说,彭老师对三三〇话一定有些体会,我正想写这方面的,找到老师了。
沈传诚:蛮有意思。我那记忆中的几句顺口溜是过去川东一带柏木船停靠码头后的真实写照。到了饭点,有起坡上馆子的,也有就在船上现做的,有心人就把这些编成顺口溜唱。
彭翔华;我一直准备弄个话题《汉宜两地民间童谣比较谈》,因不会说宜昌话,一直在犹豫。
宜昌石头:你发现没有?你记得顺口溜和我同学记的有异曲同工之处,可见当年对四川人的看法基本一致。
李明义:我是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进.入四川语境了!
沈传诚:宜昌人只有到了沙市、武汉才会被误认为是四川人,到重庆绝对不认为是四川人。这是因为宜昌话夹带着两边的方言。语言是跟交流紧密相连的,过去宜昌陆路不发达,交通主要是靠长江,交流的人群上至重庆,下至武汉,宜昌夹在中间,所以宜昌话不是南来北往,而是东扯西拉。
宜昌石头:彭老师说的是,这就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彭翔华:关于葛洲坝方言,这个我曾关注过,我把它归纳为“次武汉话”。这种“次武汉话现象”,在湖北多地存在,如丹江工程局,江汉油田,066,甚至武汉市内青山部分地区都存在,倒是有趣得很。对葛洲坝区内方言的研究,我记得三峡大学有位老师有专门研究文章,我找一找。
宜昌石头:东扯西拉,说的有意思。我同学认为,宜昌话开始应该偏向荆州武汉,因为zui初的宜昌人基本上都是湖广填四川而来的,直到清朝川盐济鄂,大批川东鄂西一带的船工纤夫逗留在宜昌,才使得宜昌话里多了四川话的腔调,而三三〇话和彭老师说的一样,自成体系,和宜昌话不搭,所以有些意思。
彭翔华:曹文安老师有《宜昌方言词探析》一文,可供参考。还有《宜昌方言词的结构组合与语法特征谭要》。相关文章比较多,三峡大学一位退休教师还出版过一本宜昌方言词典,我有,在宜昌家中。
宜昌石头:现在到葛洲坝那一片,还可以听到天南地北的地方话,很有意思的。
沈传诚:你说的那本方言词典全是枝江话,因我参加过座谈,后来把我也写进编委会去了。
彭翔华:好像是的,我曾粗略看了一下,感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
沈传诚:我总认为,宜昌方言词典应该以宜昌中心城区,特别是西陵区为准。中心城区方言与周边郊县方言词意差不多,但音调区别很大。
彭翔华:赞同,应有一个中心。
彭翔华:我有一个建议,是否能将宜昌各片区的日常方言用语录制一下,保存下来。此项工作难度不小,但很有价值。口语是zui鲜活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刘半农曾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各地骂人的话,这个也有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