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农历六月六日——中国的“母亲节”

(2010-07-17 19:01:47)
标签:

转载

分类: 大事记录
谢谢您的文章!让我们知道了人要溯本追源。

农历六月六日——中国的“母亲节”

中共河南上蔡县委宣传部部长  聂臣

    如今很多中国人每年阳历五月第二个星期日都慷慨解囊购物过“母亲节”。却不知道过的是1907年美国人定的毫无国际性的“洋母亲节”,而忘掉了中国人久已有之的“母亲节”──农历六月六日。

    何以言之,下列民俗为证。“六月六,闺女给娘掂块肉”。这句民谣在广袤的中原大地妇孺皆知,且这一风俗至今仍盛行于广大农村。每至六月六日,无论是走在康庄大道,还是行在乡间小路,都可以看到络绎不绝的走娘家的女人,不管是与夫结伴而行,还是孤身一人,都少不了共同的礼品──肉,所不同的只是多少罢了。目的都是前去叙母女亲情,尽孝顺之心。再者,谁家母亲过66岁大寿时,儿女们也一定尽可能隆重的为母亲祝寿。由此可见,“六月六日”为母亲节很久以前在中原地区就已约定俗成,蔚然成风,世代相承。

    华厦儿女为何把农历“六月六日”作为“母亲节”呢?这还得从源头说起。人类文明的始祖伏羲发明八卦时,把奇数定为阳(一)爻,偶数定为阴(一一)爻。6是偶数,故是阴爻,且是老阴。伏羲为什么这样定呢?《周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意思是古时候伏羲氏治理天下,他仰头观察天上的表象,俯身观察大地的形状,观察飞禽走兽身上的纹理,以及适宜存在地上的种种事物,从近处援取人的自身作象征,从远处援取各类物象作象征于是才创作了八卦,用来贯通神奇光明的德性,用来类比天下万物的情状。“近取诸身”“以类万物之情”。据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和现代文史泰斗郭沫若经过数十年探索考证,从男女性别和关系上着想研究出这样的结论:八卦的基本符号“一”(阳)“一一”(阴)象征的是男根女阴。“一”象征男生殖器,代表的是父亲;(一一)象征女生器,当然代表的是母亲。“6”是阴,又是老阴,6月6日是老阴相重,这样的老女人更应是母亲了。在道家的阴阳五行说里,也说“一是生数,六是成数,一是生数老阳,六是成数老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由此可知,我们的先人把农历“六月六日”作为“母亲节”确实是事出有“阴”(因)的。只不过当时可能不是用这庄重的称号,或者叫更亲密的“娘节”或者“阿妈节”罢了。

    首先从八卦的卦象看。三个阳爻(一)组成八卦的乾卦(三),三个阴爻(一一)组成八卦的坤卦(三三)。《周易"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周易"说卦》也说:“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先哲们明确指出,乾象征天,代表父亲;坤象征地,代表母亲。从阴阳属性上说,昊天、男人属阳性,大地、女人属阴性。今天“阴盛阳蓑、滋阴壮阳”等社会流行语中仍用的是这一含义。八卦卦象表明农历6月6日为母亲节是有根可寻的。

    其次从八卦的特性看。《周易"说卦》曰:“乾,健也;坤,顺也。”《周易"杂卦》曰:“乾刚阴柔。”《周易"系辞下》亦云:“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唐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指出:“乾象天,天体运转不息,故为健。”“坤象地,地顺承天,故为顺也。”“至顺,则所行不繁,故简。”以上引言都明确指出坤卦的特征就是柔顺。这也正是母亲的特征。人们也常用“柔顺、温顺、温柔”形容母亲,形容女性。正因为母亲至柔至顺,才使家庭和睦幸福,使社会和谐;正因为母亲至柔至顺,所以她有极大的承受能力,以柔克刚,使万物顺利发展,因此才有“66大顺”这个成语,“66”成为大吉大利的代名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选择公元609年她66岁大寿时登基,也就是想占这个吉祥。从先哲对坤地的特征描述看,由于母亲与坤地本质上的相同决定了农历六月六日为母亲节。

    再次从八卦的功能看。《周易"乾"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周易"乾"坤"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周易"系辞》亦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意思是乾阳元气的运化成为男,坤阴的运化成为女。乾的作用是主管万物的创始,坤的作用是使万物生成。天地阴阳二气的亲密交合,万物得以浓醇化育;男女精血交构,万物得以化生。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说:“至,谓至极也。言能生养至极,与天地同也。但天亦至极,包笼于地;非但至极,又大于地:故《乾》言‘大哉’。”乾的基本法象是天,坤的基本法象是地。天地化生万物。故《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它们阴阳对立,但作用相同,乾为万物之父,坤为万物之母。乾的“元”是“资始”,即创始;坤的“元”是“资生”即生成。乾的创始如同动物从父体得到精气,坤的生成如同母体孕育形成。如植物,乾是种子种入土地,坤是土地把它生成出来。乾给予的是性命,坤给予的是生命。也就是说谷子种入地里,绝不能生出豆子,这是乾决定的。谷子活了,才能发芽生长,是坤的作用。坤地与母亲的生成功能相同决定了农历6月6日为母亲节。

    再其次从八卦的卦德看。《周易"坤"彖》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意思是坤地深厚负载万物。道德博大与天地合,无边无际。包容无限而广大,各类事物都亨通。《周易"文言》云:“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意思是大地极为柔顺但变动时却显示出刚强,极为安静但柔顺的品德却流布四方。大地不但“资生”万物,功高无量,而且又具有“厚德载物”的美德,这也正是母亲所特有的美德。母亲不但孕生了儿女,而且用自己的乳汁养育儿女成长,再苦再累默默无声,用柔弱的身躯坚强地承担着,从不叫苦叫累。危急关头,母亲总是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翼护着儿女茁壮成长。不居功自傲,也不求有所回报。她最大的希望也就是儿女事业有成后“常回家看看。”正因为母亲有这样宽广的胸怀,所以她一生无私奉献,甘当人梯,不图名不图利,更不追求地位。逆境顺境皆能坚守正固。据史料载,夏代《归藏》易里是坤卦在乾卦前面,殷代《连山》易里亦是坤在乾前,到《周易》才变化成乾在坤前。这明显反映出从母亲社会发展到父亲社会,母亲社会地位由主宰到顺从的大转变。母亲从主宰位置上退下后,不是消沉,更不是反抗,而是“至柔”“顺承”,“厚德载物”使“品物亨通。”坤地与母亲一样胸怀博大无比,品德至高无尚决了先贤定农历六月六日为母亲节。

    上文我们从属性、卦象特征、功能、品德诸方面把母亲与八卦的坤(地)卦(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发现她们都是相同的。所以说古人把农历六月六日作为母亲节是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依据的。事实也是这样。人们常把母亲和大地联在一起,用大地比喻母亲。有一首歌唱道:“大地啊母亲养育了我。”大地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源泉,母亲除此之外,还有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人们每当遇到困难或绝境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母亲。我们经常从影视中或社会生活中见到这种情况:有人在荒山僻野猛然见一只张牙舞爪的野兽扑向自己,便会不加思考地喊道:“娘呀!”或“妈呀”!有人从悬崖上摔下,他的第一声惊叫也都是:“娘呀!”或“妈呀”!”而后才去想办法应付。因为人们相信,天大的困难只要有母亲在都有办法克服,这就是本能。西方国家有一位神话英雄叫安泰,战无不胜。即使偶尔有人把他打败,从马上打落在地上,他会立即变得力大无穷,直至胜利。一次有人打败他,把他和大地隔开,不让他倒在地上,结果被杀死。奥秘何在?原来他的母亲是大地,所以他倒在地上,就投入了母亲的怀抱,又获取了新的力量源泉,就战无敌手;离开母亲,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灭亡。这也是人类特别尊重母亲的根本所在。所以定农历六月六日为母亲节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再者,六月在《周易》十二消息卦中是斗建未遯卦。《周易"序卦》云:“遯者,退也。”《周易"遯"彖》说得更明白:“遯亨,遯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遯之时义大矣哉。”意思是遯卦亨通,是退而亨通。刚健当位又有应援,随时势而运行。小的一方利于正固,是渐生长。遯卦的时势意义太重大了。为什么“退而亨通”“时义大矣哉”?《周易"系辞》曰:“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在身也。”农历6月6日,季节将由夏而秋,天气将由热变冷,阳气已过了当令值日的时候,逐渐要被阴气取代,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君子法天,要知时而退,否者则不通。人也是这样,要随时节变化调理自己,顺时而动,适应阴阳,才能永保健康。农历6月6日回家看母亲,也是为了提醒母亲节令将变,要注意衣食。人66岁已是从壮年进入衰老之年,也要顺时而退,不能再象青壮年那样整日辛勤劳作。而要以屈求伸,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否者对自身不利,影响寿命,儿女为母亲66岁生日祝寿,一是表示对老人的尊敬,二是提示老人年龄已高,要多加保重,量力而行,三是祈求老人健康长寿。

    农历6月6日为华厦民族的母亲节事出有根,起源甚远(至少比美国费城人安娜"M"贾维斯提出的母亲节要早三千年以上),且流传甚广。作为炎黄子孙放着自己的母亲节不过,却去凑热闹赶时髦过“洋母亲节”(当然我们并不反对过洋人的母亲节,因为她能促进消费增长,我们反对的是崇洋忘本者),这不是显得太无知了吗?这是盲目崇洋媚外者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当然也是华夏文明的悲哀。

    我们大声呼吁炎黄子孙少点浮躁、多点理性、少点对洋人的盲从、多点对民族的了解,让我们的母亲节在华夏大地上永远发扬光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