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投资者真是具有伟大的快乐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痛并快乐着”——明明的利空,往往可以当利好炒。比如今年,中报和季报公布之后,8月1日和11月1日之后,市场都出现了显著的反弹。为什么反弹?因为绩差业绩已经公布,“利空出尽”,市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勇敢再战。
利空真得出尽了吗?8月1日经过7个交易日的小幅反弹,大盘便再度大幅下挫。这说明,所谓的“利空出尽”,只是假象。犹如父亲打儿子,前几巴掌打得太狠,于是揉一揉,缓和一下,再打。根据这个规律,我在微博上分析:“由于季报风险释放完毕,可能吸引部分资金重回市场,短期大盘或将延续反弹格局。”历史的规律不排除再次重演,一周左右的弱反弹可以期待。
这种反弹具有较大的欺骗性,使得一些局外人以为大盘将就此回升,引导资金重新入场做多。恰恰相反,弱反弹是场内资金撤退的最后时光。短线反弹所酝酿的机会往往昙花一现,视野不清、行动不快的人将付出代价。就市盈率衡量,目前10多倍的标准确实已经低于历史上任何时期。不过,股市的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一是全流通格局形成,产业资本对市盈率的衡量标准将主导市场。其二是结构性泡沫依然不减,以中小板和创业板为代表的小盘股估值在30倍上下,在经济下行期很难获得安全认可。因此单纯看整体市盈率并不可靠,整体市盈率的逐步走低难以避免。
此外,推动11月1日以来的反弹的核心板块是地产。而9月份以来,一线城市地产交易量温和放大,百城房价也只涨不跌。地产股的走强具有基本面的支撑。以此观察,一周左右的反弹似乎也顺理成章。
必须提示的是,此次反弹是逃离绩差股的最后机会。在国际化视野下,一些垃圾股的长期下跌可以预料。未来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格局不会有根本改变。今年也好,明年也好,未来数年也罢,只有在选股上肯花一番功夫的专业化投资者才能战胜市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