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可能面临三大伤害,我相信有一些负面信息还没有完全在银行股的价格中反应出来。
1、信贷规模控制。这个信息是天下皆知的,会导致银行股的业绩增速放缓,但不是致命伤,不必多述。
2、信贷比例调控。往年商业银行信贷目标按年调控。按照早投放、早受益的原则,各家银行一季度投放比例接近全年信贷目标的一半,上半年几乎用完全年额度。而今年实行按季度控制,一季度、二季度基本控制在35%、30%左右。按此比例,今年一季度甚至上半年的信贷投放额度有可能同比是下降的,这会造成上半年银行股业绩大大低于市场预期,并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今年利差扩大的正面影响。
3、宏观经济减速对信贷质量的负面效应。初步思索,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出口下滑造成的信贷质量下降。自07年10月份以来,出口下滑势头已经比较明显。2008年受到美国甚至欧洲经济放缓的拖累,出口形势更加严峻。去年下半年珠三角大量出口型企业压力大增甚至倒闭,只是这一局面的预演。出口型企业的效益下滑,势必增加银行不良贷款比例。2、房地产价格波动风险。根据深圳经验,成交量萎缩是价格下跌的先行指标。目前一线城市一手房和二手房市场均出现显著的缩量迹象,二、三线城市也日益感到地产市场的寒意。尽管上海和北京价格下跌不明显,但成交量的长期萎缩,直接后果就是降价。由于前几年的暴利,目前开发商还不至于立即跳水放货,但如果缩量的局面半年之内难以改观,那么开发商因为撑不住,类似深圳价格跳水的情形一定会再现。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尚不考虑其对相关产业的波及,仅仅考虑购房者和开发商大量潜在的逾期贷款,就会严重拖累银行业绩。三是信贷紧缩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按照今年的信贷规模和季度控制办法,上半年将有大批企业难以获得贷款,这对宏观经济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形势下,企业只能压缩产能,边缘性企业甚至不得不破产。这无疑将进一步增加银行不良贷款规模,从而改变银行连续数年拨备减压造成的利润释放局面。银行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在宏观紧缩的大背景下,至少上半年我们难以持乐观态度。
前一段时间,在乐观的投资决策下,仍有少数机构增持银行股,特别是小银行股。由于小银行价格并未反应上述利空因素,因此近期我们看到了市场在明白之后的补跌。
我不是行业研究员,无意也无力对银行股的业绩做定量分析。但上述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仅仅进行定性分析,我想我们已经可以对银行股的业绩走向做出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