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解决驱动学生思考
——“年、月、日”教学实践与思考
(已发表)
教学思考:
“年、月、日”属于计量单位范畴,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等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一节典型的常识性内容数学课。作为常识性内容,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这些经验在学生头脑中的存在是零乱的、模糊的、肤浅的,也是有差异的。
如何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基础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何选择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素材资源,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以及真实的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起来?……,这些都是我在设计本节课时着力思考的问题。
一、改“观察材料”为“问题驱动”。
传统的“年、月、日”教学往往通过观察教师提供的“年历表”等学习材料,进行分析、梳理和归纳,得出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这样当然也能达成部分教学目标。但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知识经验、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等方面显然难以顾及。
数学学习的真正起点应是“问题”,并且应该是学生内心中急于想解决的问题。本设计采取的问题驱动方式,通过一个个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研究载体,巧妙地将数学信息隐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自主选择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解决问题和知识学习有机整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发展性的水平/需求。
二、改单纯的“观察、记忆”为“通过知识学习学会思维”。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学会知识,通过数学学习学会思维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正因为“年、月、日”知识点多,传统的教学往往通过学生观察记忆,以达成教学目标,但若仅限于此,则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着力不够。
如何体现数学课的“数学味”,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呢?本课设计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载体,将知识应用融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有效地化解知识难点。同时,在这些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能充分体会到“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数学思维。
三、改单一的“数学知识学习”为“加强学科融合”。
忽视教学内容之间的“广泛的联系”,是当前学科教学中至为要害的一个问题。学生成长的方向与节律被“学科逻辑”深深地规定而无由自主。为此,打破体系化的学科知识壁垒已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年、月、日”作为时间单位,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本课设计将“年月日”的知识内容与其他领域知识内容尤其是真实的生活情境适当联接,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除了对教材知识的归纳和梳理外,还适度拓展了天文、历法、宗教等相关知识的介绍,并将数学知识融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历法知识和时间单位的清晰认识,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解决问题中交流讨论,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每个月各有几天。
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年历卡探索交流,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二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3、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年、月、日等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灵活应用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一个月有几天”。
出示:乐乐的奶奶有高血压病,每天都需要吃一片降压药来控制血压。一盒药有30片,够奶奶吃一个月吗?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生:有可能够,也有可能不够。
师:为什么呢?
生:每个月天数不一样啊,有的月是31天,就不够吃;有的月是30天,就够吃。
生:还有的会吃不完,因为有的月只有28天。
师:刚才同学们说有的月够吃,有的月不够吃(板书:不够、够)。那么,到底哪些月是不够的?哪些月是够的?如果你知道答案,请你写在练习本上;如果你有困难,可以查看课前准备好的年历卡。
学生观察年历卡,独立写出适当的月份。
随着学生回答,师板书:
不够: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够:
30天:4月、6月、9月、11月
二月:28天或者29天
师:我们把一个月有31天的称为大月(板书:大月),一个月有30天的称为小月(板书:小月)。仔细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有什么规律吗?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吗?
生:我发现上半年单月是大月,下半年双月是大月。
生:我发现7月、8月这两个大月是连在一起的。
……
师:数学书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我们的数学书上介绍了几种记住“大月、小月”的好方法。
让学生阅读、自学P48的“拳头记忆法”和“口诀记忆法”。(如右图)
全班交流。
让学生当“小老师”,到讲台上教大家用拳头记忆法数出大、小月。
师:一年有12个月,可是为什么各月的天数会不一样呢?这里面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呢!
出示:各月的天数不一样,是人为的规定。公元前46年,古罗马皇帝凯撒制定历法。由于他出生在7月,为了显示他的伟大,决定将7月规定为“大月”,连同所有的单月都规定为31天,双月为30天。这样一年多出了一天,2月是古罗马处死犯人的月份,为了显示皇帝的“仁慈”,减少处死的人数,就将2月减少1天,为29天。
凯撒的继任者是奥古斯都,这个皇帝出生在8月,他就仿照凯撒的做法,把8月增加了1天,并把10月、12月也改为31天,将9月、11月改为30天。全年又多出了1天,他又从2月减少1天,于是2月变成了28天,到闰年才29天。
师:刚才,我们通过帮乐乐奶奶解决一个“药够不够吃”的小问题,知道了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些是小月,而且知道了大、小月的由来。
﹝思考:以“药够不够吃一个月”的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既暴露了学生的真实起点,又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当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时,教师再顺势引导:小组观察、讨论,探究一年中各月分别有多少天。有效地将一个现实问题抽象成一个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小月的知识”,还了解了“大小月的历史演变故事”,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研究“一年有多少天”。
师:乐乐奶奶觉得这样一个月一个月地去药店买药挺麻烦的,为了方便,奶奶一下子买了一大盒降压药,这一大盒里有12小盒,每小盒有30片。但是,问题又来了。
出示:如果每天吃一片,这一大盒够吃一年吗?
生:不够。30×12=360,一大盒只有360片,而一年有365天。
生:有的年份一年还有366天。
师:一年究竟是不是365天或者366天呢?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还知道了各个月的天数,能不能列式计算一下自己手中那份“年历表”中一年的天数?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列式解决。
生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师:你计算的是哪一年的天数?
生1:我算的是2014年的天数。
生2:我算的也是2014年的天数,还可以这样算:31×7+30×4+28=365(天)7个大月加4个小月再加上二月的天数。
生3: 我算的是2012年的天数,31×7+30×4+29=366(天)
生4:我算的也是2012年的天数,11×30+7+29=366(天)先把除二月之外的月份都看成是30天,因为有7个大月,再加上少算的7天和二月的29天,就是366天。
……
师:我们计算出的一年天数是365天或者366天,其实,这是有科学依据的。(课件演示)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就是一年,长365天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就将一年定为365天,取名叫做平年。这样,每年就少算了5个多小时,每过4年差不多就要多出1天来,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的2月就是29天,这一年就有366天了,取名叫闰年。
小结: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一年有365天或366天,大家想出了很多好的计算方法,帮助奶奶解决了问题,真不错!
﹝思考:将数学信息隐藏在现实问题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解决,呈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与内化。而相关天文知识的介绍,更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研究“平年和闰年”
师:大家今年几岁了?
生:8岁了。
师:今年8岁,每年过一次生日,那你们一共过了几个生日了?
生:8个。
师:乐乐今年都11岁了,可是他却一共只过了2次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乐乐的生日是2004年2月29日,2月这个月的天数有点复杂,我们把它列出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出示:
年份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二月天数
|
29
|
28
|
28
|
28
|
29
|
28
|
28
|
28
|
29
|
28
|
28
|
28
|
29
|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隔3年才会有一个年份的二月是29天。
生2:每4年里就有一个年份的二月是29天,有三个年份的二月是28天。
生3:年份是4的倍数的,二月是29天
生4:哦,我知道了,每4年才会有一个2月29日,所以乐乐四年才能过一个生日。好可怜呀!
……
师:一般情况下,四年一闰,每4年才会有一个2月29日,这就是乐乐11岁了却只过了2个生日的原因。科学家们还发现,由于我们设置闰年时把5小时48分46秒当作6小时来计算,这样400年后就会多出3天,需要在400年中少设3个闰年。于是科学家们就规定: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一年,一般是闰年;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比如说,2100年是个整百年份,它不是400的倍数,所以它是平年,它的二月就是28天。而2400年也是个整百年份,它是400的倍数,就是闰年。所以,闰年、平年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记住了它的规律,就可以很快判断了。
﹝思考: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年份表的过程中发现平年、闰年的规律,相关科学知识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了视野。﹞
四、应用练习。
1、交流:关于“年、月、日”,你还知道些什么?
生:一年有四个季度,分别是春、夏、秋、冬。
师:这个说法对不对呢?请大家看书P34“知识窗”的介绍。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
生:一年有四个季度,分别是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不是春、夏、秋、冬。
师:春、夏、秋、冬是一年中的四个季节,不是四个季度。
2、交流:关于年、月、日,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100年是一个世纪,可是今年是2014年,为什么是21世纪呢?
师: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其实,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元纪年的历法来源于西方,西方人大都信奉基督教,制定历法的时候就把耶稣基督出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1年,没有公元0年。因此第一个世纪是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共100年时间,以此类推,100年就是一个世纪。到2014年,已经过了20个100年,所以现在是21世纪。
【思考:“关于年、月、日,你还知道些什么?”,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深层次参与,暴露了学生的“迷失经验”,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关于年月日,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进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激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是教师把课“讲实、讲活、讲深”的关键所在。】
3、游戏:猜一猜
(1)舟舟的生日是八月的最后一天,是(
)月(
)日。
(2)丽丽的生日是“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张叔叔出差连续走了整整两个月,他走了(
)天。
【思考:“猜一猜”游戏密切联系生活,既富有思考性,又具有趣味性。尤其是第(3)题是一道数学推理题,学生可能会猜62天、61天、60天、59天,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培养了有序思考和推理能力。】
五、回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一年大约365天,一个人如果很长寿的话,可以活到100岁,一共活了多少天呢?
生:365×100=36500(天)
师:100年听起来很长,其实按天算,只有36500天!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很有意义!
出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生齐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