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一小校长刘畅山寨“全课程”的前前后后(转帖)
(2014-10-31 14:11:4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我的读书笔记 |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今天早晨突然看到村长博客中转载的中国教师报《中关村一小:全课程育人育“全人”》的报道大为震惊!同时看到QQ群里众多教育同行愤怒地谴责“教育者”——
高鸰
小猪
自由呼吸
在中国这块极度缺乏原创精神和法治精神的土地上,连教育人也无法保持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精神纯洁,社会还有什么希望?
作为对这件事情、对这两所学校有直接关联的知情者,我必须说一说中关村一小全课程的“诞生记”。
2013年10月,我们迎来了一批重要的参观者——北京中关村一小管理团队,刘畅校长亲自带队,全体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组成的庞大的参观队伍来到学校。因为是李振村校长的好朋友,因为十一学校开放的教育胸怀,我们的全课程研发团队核心成员:校长李振村,执行校长的我,一年级全课程教材读本的主编常丽华,全课程项目学习案例研发者钱锋老师四人出场,全面解读了:全课程是什么,为什么提出全课程,它解决了当下教育的哪些问题,课程体系如何构建,教材如何呈现,课程案例如何设计等问题。刘畅校长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当即询问能否看一下我们自编的教材,振村校长毫无保留,在一行人离开我校的时候,赠送了我们自行研发的全课程教材。
2014年1月,学期就要结束的时候,我校一年级组织课程结束仪式,在小蚂蚁教室(常丽华老师班)我看到了那么多外校的老师,一问才知道,中关村一小的教师团队来了,还有清华附小等几个学校的参观者。
2014年4月,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来电话的不是别人,是中关村一小分校执行校长杨屹,她是我在青岛的多年好友,是山东教育圈里的名校长,在2013年8月来到了北京,在中关村一小。电话里好朋友约请我到一小去进行讲座,“就讲你们全课程,上次去过刘校长非常受触动,觉得很好,现在一小也准备做全课程了,但我们还需要专家指导,办公会上已经定了让我约请你到校给全校教师做培训。”“这怎么合适?你们刘校长是否应当直接与李振村校长联系,毕竟这是我们学校的教育输出。”挂下电话,我向振村校长汇报了此事,“行啊,好的教育得到大家的认同,有更多的学校去做也是个好事。没事,你去讲吧。”说真心话,事关一所教育研究原创校的成果传播,出于对研究的最起码的尊重,作为学习者的刘畅校长也应当有基本的学习姿态、尊重的诚意向振村校长请教,并且约请。但她没有这样做,让我心里有些不舒服。相反,振村校长超出一般的豁达让我在心里感慨,教育眼界的差异首先是教育者境界的差异!也许,好的教育首先是对学校校长的唤醒和改变吧!
原定5月13日的培训因故推迟到了6月10日、6月17日,之后,中关村一小负责培训的屈文霞副校长跟我联系,因为,一小已经开始成立全课程项目组,屈校长是该项目的负责人。
6月10日下午,我如约来到天秀校区,这个分校的全体教师参加了全课程的专题培训。6月17日下午,我来到一小本部,共两个分校的老师集中在会议室,第二场全课程培训全面铺开,这次培训一小专门安排了教师现场提问,结果,在现场,老师们纷纷用“震撼”“我们需要好好反思、消化”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课程实施可能遇到的教师跨学科教学的实际困难如何解决?我与老师们交流了亦庄小学的教师案例。“今年9月份我们也要推行全课程了,实验教师已经申报、选出来了。”听了这样的说法,我表示了很大的担忧,毕竟任何一项教育实验都需要充分的论证、严密的方案规划、足够的教师培训、反复研磨的课程开发。在我们亦庄实验小学历时2年,先后共15位特级教师,27名高校研究生,再加上振村校长在全国的教育家团队资源、台湾教育顾问参与等等共同参与研究。教育不能凭着校长一股子热血,来一句“兄弟们,给我上!”就能用“扁平快”的打法,冲向教育前沿阵地。掐指一算,我大大的吃了一惊,也大大的害怕了一下。真的能这么干吗?!
今年9月,接到屈校长电话,直接询问全课程师资配备以后,教师绩效怎么办?这是个很复杂的教师评价,我只能择要说明差异。
“由此她开始反思,一个6岁的孩子,从幼儿园来到小学,看到这么多陌生的老师,这么多陌生的课程,这样陌生的生活环境,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特点就如同盖房子要打好地基,地基要宽而厚,扎实牢固,在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就进行分科教学,过于强调学科专业性,造成课程割裂。同时,分科教学对全面评价学生也形成很大障碍,对学生的评价重在学科评价,忽略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享有的教育权利。”
以上还不包括文中所有的教育理论和所谓的教育思考。当更多的教育同道表示气愤的时候,我更多的是难过。这就是我们心中的中国名校的作为吗?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走向了急于求成、沽名钓誉?如果连校长都不肯脚踏实地,而是眼光向外要虚名,要争先,要光鲜,强取豪夺他人的成果,那么,会把我们的老师带向哪里?会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校长的人格影响力有多大,我们都很清楚。
微信上一篇短文,三个字解读易经:“上、止、正”,把它放在对人的自我修行、特别是校长的自我修行我觉得极好。“上”,即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努力向上,“止”是要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不要让自己迷失方向。当你还不确定哪些是正确的事的时候,没关系,先想清楚不该做什么,这是底线。坚守了底线,确保不做错事。“正”就是行正道,行王道,不说假话,不图虚名,顶天立地,放下功利,真心实意做教育。
学习也好,移植也好,借鉴也很好,把教育做好,把孩子们都培养好才是真得好! 只不过,这需要慢慢来。急于贴上标签,推出一个类似山寨版的“成果”,这是教育的追求吗?
校长,别忘了,我们是做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