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
(2012-09-16 08:28: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教案 |
教学思考: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在图形比较中认识长方体。
师:长方体与左面的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
归纳: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每个平面图形都只有一个面,而长方体有6个面。
出示:对比图
师:这2个也是立体图形,长方体与它们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归纳: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的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师: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归纳: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设计意图:在比较、辨析中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是由六个长方形的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不仅有了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的标准,也有了推导长方体的其他特征的依据。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判断的标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将无从谈起。)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为了得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不满足于学生能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得出结论,还尽量引导学生用推理论证的方法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这个结论;关于长方体的棱数和顶点数,不满足于学生能数出正确的结果(逐个计数或按群计数),还力求让学生在计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已有的知识推算,以强化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从而实现了“直观几何、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的结合”。让学生运用不同的科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而且有利于学生以后适应中学数学的学习,有利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衔接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形成表象,理解长、宽、高。
(设计意图:知道“长、宽、高的定义”,是否意味着学生就理解了长、宽、高对于长方体的重要性?恐怕还未必。经历了上述过程,学生才深刻地体会到“长、宽、高决定着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一旦长、宽、高确定了,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经历上述学习过程,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发展了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也得以培养。)
三、应用练习。
1、请你分别算出下面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单位:cm)
2、判断:下面的小棒能不能搭成一个长方体?
3、根据所给数据选择对应物体。
4、在一个大正方体的表面涂漆,再切割成27个小正方体。
三面有漆的小正方体有(
两面有漆的小正方体有(
一面有漆的小正方体有(
没有涂漆的小正方体有(
(设计意图:长方体的特征如何才能深入脑海?如何才能在需要运用的时候灵活调用?这仅凭之前的实物触摸、课件观察,学生的印象还是不够深刻的。概念的理解,需要通过应用加以深化。根据小棒图让学生判断“下面的小棒能不能搭成一个长方体”,判断的过程就是对长方体棱的特征的应用。如果图1中的小棒经过梳理可以分成图2中的3组,每组皆有等长的4根小棒,那么这些小棒可以搭成一个长方体,否则不能。而安排“根据长、宽、高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物体”这个环节,是期望借此在学生头脑中再造空间对象在大小方面的表象,使得学生原本对长方体的粗略感知——尺寸不一、形状各异,通过想象的过程,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可用长、宽、高来具体地刻画,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解决题目4中的问题就是长方体特征的应用:三面有漆的在大正方体的顶点处,有8块;两面有漆的在大正方体的12条棱上(端点除外),有(3-2)×12=12块;一面有漆的在大正方体的6个面上(四周除外),有(3-2)×6=6块;没有涂漆的小正方体有1个。)
四、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