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哥本哈根时代:中国准备好了吗?(3)

(2010-01-08 11:48:49)
标签:

哥本哈根

低碳经济

40减排承诺

基准情景

马关条约

邹骥

王勇

财经

分类: 商业前智—企业家们的高端话题
40%的减排承诺是《马关条约》吗?

   11
26日,中国政府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一度引起巨大争议,国内舆论认为让步太多,甚至将其跟《马关条约》相提并论,国际舆论则批评中国减排目标过于保守,认为中国是哥本哈根会议最大的赢家,“促成的结果最符合其自身利益,展示出令人钦佩的谈判技巧”。

“国际舆论对中国不满意,主要是因为中国宣布的目标没有明确基准情景,公布的事情是本来就应该干的。” 邹骥表示,基准情景的定义不单是一个学术问题,它事关标准,事关国际上对你采取行动的评价,很强的政治含义和国家利益含义。“谁在定义基准情景,是气候谈判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国际政治博弈中话语权的体现。”

所谓基准情景,就是保持目前正在实施的节能减排政策本身和力度不变的情况下的减排预测。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PECE)组的计算表明:以2005年制订的节能减排政策为基准情景,2020年中国的减排大概是下降33%左右。而40%承诺的增量成本不大于0,比基准情景不会多花多少钱,甚至于还能多赚点钱;45%承诺的增量成本则是每年300亿美元左右,大体上全国每户居民每年要多掏64美元;如果是50%,增量成本将急剧上升,达到每年800-900亿美元。

“中国把控排目标选择在增量减排成本面临迅速上升的40~45%这个临界区域,并将其作为自主减排的目标,并没有对应的国际技术和资金援助要求,也不作为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承诺,是恰当可行的。做到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邹骥认为,40~50%的碳强度减少幅度区间所对应的增量减排成本处于正值并迅速递增的临界区,避开了成本急剧上升的区域,对国内的消费者和企业来说能够做到,而且避免了付出更大的代价。

换言之,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国已经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但仅有时间是不够的,走低碳之路,中国还缺乏足够的技术储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