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成为动态交通信息市场的领头羊?

标签:
动态交通信息lbsgarming-bookpnd车载系统导航手机世纪高通it |
分类: 话题研究—貌似商业前智的储备 |
今年9月,PND(Portable Navigation Devices,便携式自动导航系统)著名品牌GARMIN在中国首次推出了具有接收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功能的系列产品。在此之前,装备了G-BOOK系统的广汽丰田凯美瑞240V G-BOOK版在2009年5月上市,装备了G-BOOK系统的雷克萨斯第三代RX350在今年3月正式登陆中国市场。而国内厂商也不甘落后,早在2008年1月,专业动态交通信息服务提供商世纪高通就推出了基于RDS-TMC的PND产品。
中国导航市场由此步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商用化开始启动破冰之旅。
这必然会带来终端市场的颠覆性改变。车载导航、传统的手持导航仪、导航手机以及互联网厂商,都已引入实时交通信息以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但在车载系统、传统PND以及导航手机中,哪一类终端最终将引领市场?
我并不看好传统PND未来的前景,虽然PND产品有着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产品选择丰富等优势,通过面向更大群体的位置应用,特别是融合类的业务,比如迎合3G互联网手机潮流的SNS交互功能,基于位置的搜索、游戏,在线数据更新等,可以有效扩大用户群体,而且通过探索面向广告主收费的后向盈利模式也能进一步增加市场空间。但面对手机厂商普遍将地图和导航作为标准配备的发展趋势,长远来看传统PND的前景并不美妙。
Frost & Sullivan汽车与交通部门的分析师黄思华看好车载系统。因为世界各大厂商正在大力推动车载Telematics服务在汽车上的应用,而动态交通信息服务是Telematics的重要服务之一。而经济危机对各大汽车厂商造成的强烈冲击,必将加速其对服务的重视和转型。2009年能成为中国Telematics元年,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他给出了一个2009-2015的中国动态交通信息服务用户规模预测,如下图所示。
其次,政府数据并不允许商用。作为原始交通数据信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数据,除了高架路段的地下感应线圈、路口监控摄像系统外,还包括道路养护信息以及突发交通事故信息并不向外发布,因而导致交通信息服务商只能以其他数据为主,在交通信息的准确性上有一定不足。
第三,信息的发布平台尚有待统一。CMMB、3G乃至RDS-TMC孰优孰劣的争论,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市场发展迟缓。发布平台的不统一,让终端厂商不得不生产多种终端设备,生产成本也随之提高,从而打击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这些问题在导航手机和车载市场中同时存在,但对车载市场的影响无疑更大。运营商和手机厂商都在大力推广导航手机,电信运营商对产业链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对于产品线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决策权,也具备大规模用户推广的实力,因此导航手机整个产业链的活跃程度要远远超过车载市场。而在离线导航产品方面,用户对导航软件本身的品牌认知度不高,而软件开发商对手机销售渠道也无控制力,因此导航软件厂商在这一产业链中议价能力相对较低,出于对终端市场的争夺需要,导航软件厂商之间很可能出现低价竞争,这又会进一步推动导航手机的普及。
此外,导航手机用户对地图精度的要求并不像汽车用户那么高,这也是一个有利条件。当然,随着用户对离线导航产品的要求从硬性功能逐步向软性服务延伸,手机终端与导航产品品牌互补提升效应将逐步增强,对地图精度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
GPS手机的销量逐年提高也说明了这一点。根据Enfodesk的研究数据,易观国际预期2009年GPS手机用户增长率为59.3%,达到510万,截至2011年末将达到980万。这种高速增长的用户基础,让导航手机在市场规模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而汽车导航类服务目前仅在一、二线城市具有一定的用户基础,受地图精度和汽车保有量的制约,我并不认为车载服务会在短期内迎来井喷。相比之下,我坚信大众化融合类位置服务会更加受到市场欢迎,并带来商业模式的革新。
个人认为,车载服务未来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将远远超过导航手机,但这至少要到2015年之后才会出现。
不过,个人位置信息服务(简称LBS,通篇所讲的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只是其中一种)将是一个大金矿。在信息技术领域,每次的经济大萧条之后都将迎来一个科学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高潮,PC时代如此、互联网时代也如此。当前世界经济已经出现复苏迹象,第三次科技高潮的具体应用成果即将水落石出。
与被炒作的热火朝天的云计算相比,我更看好LBS的未来前景。不愿错过这波浪潮的厂商们,也应该未雨绸缪、积极试水,积极参与资源整合,共同参与、建设并加速这一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