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魏智渊的新家
魏智渊的新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4,920
  • 关注人气:1,6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常生活中的“罪与罚”——小学课文《争吵》漫谈

(2015-04-07 15:20:49)
标签:

育儿

分类: 南明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罪与罚”——小学课文《争吵》漫谈

 

/魏智渊

 

新教师试讲,给了一组课文,第一篇是《争吵》。

顺便说一下,试讲的目的,不是看哪个新教师讲得好。因为根据经验,新教师在师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教学方面的训练,通常连基本的框架意识都没有,如何处理一篇课文,涉及到接下来持续的岗前培训。

 

一、处理一篇课文最大的障碍:平庸和平均的理解

 

一种平庸的上课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1、(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和同伴吵过架吗?吵架之后,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2、介绍作者。

3、讲解字词及多音字之类。

4、要学生划分故事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主题讨论:将我与可莱谛的表现加以对照,说明做错事就应该及时道歉。

6、尾声:以后做错事了应该怎么办?(同学正确地回答)

平庸和平均的理解,是指对文本表面化的理解。而且,教师的理解往往与学生的理解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试想一下,上面这个流程,哪一个是真正需要教学的?教学仿佛是一道平淡无奇但又必须经历的程序。不如此,又怎样?

 

二、教学的起点: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基本学习和理解之后

 

课堂上充斥着提问,但大多是假问题。

假问题,有些是了解性的信息性的提问,学生可以回答,但提问本身不可能导向认知和德性的提升。有些是学生通过简单的书本自学(包括多音字之类)就能够掌握的。有些是貌似真问题,但实际上孩子并没有经过认知冲突而表面化地回答的(例如,犯了错误怎么办?孩子会回答道歉,但是真正的生活中,孩子往往并不选择道歉)。

孩子能自己扫清的障碍,就让孩子自己扫清(这里涉及到另一套程序,以后再讲),包括一些简单的略加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例如:

1、克莱谛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为什么“火了,就骂了他一句”?

2、克莱谛两次说我在外面等你,含义是否相同?他是怎么想的?

自学完成以上任务,并且上课检测过关后,教学就可以真正地开始了。

也就是说,教学开始的前提是:

1、孩子熟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2、孩子自学了生字词(包括多音字之类),并且已经过关。

3、孩子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含义:这是一个关于嫉妒如何对待自己错误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嫉妒别人,要为别人的出色而鼓掌喝彩;无论何种原因犯了错误,不要碍于面子拒绝认错甚至一错再错,而应该勇于承担责任。

可以看到,这个起点,在许多传统课堂上已经是终点。

 

三、真正的教材解读:寻找教材与学生经验的冲突点

 

阅读或教学,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话。尤其是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

那么,教材解读首先要确定教学价值,或者说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往往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这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争吵》是小学课文中常见的一类以德育目标为核心目标的文章。即对这篇文章来说,文章或语言形式不是核心目标,思想内容反而成了核心目标(多数课文,语言文字章法等本身是核心目标)。

那么,在教材解读时,教师需要思考一个关键问题:在这篇文章中,谁是真正的主角?

用《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中波迪小姐的话来说,变化的才是主角,所以主角是

也就是说,在文章的结构中,代表的是发展结构中自我的形象,而克莱谛-父亲则代表了超我的形象,代表了比自我更高更理想的形象,是自我需要不断努力朝向的目标。

就是说,教学的重点,是分析的心理活动,以及问题的症结。我的心理变化解决清楚了,教材解读就完成了。

经过梳理,很显然,这首先是一个关于嫉妒的故事。墨水滴到笔记本上只是一个诱因,但不是起因,起因是嫉妒。就是说,最终解决问题,必须处理嫉妒这一心理主题。是嫉妒导致了,而又引发了,包括自己的心罚,以及外部惩罚:克莱谛的悲哀,以及父亲的生气。其中要处理的关键,不是外部惩罚,而是内部惩罚。

 

四、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德性发展?

 

解读完成后,那么教学如何进行?

不可取的教学,是不是我,是让学生站在克莱谛(绝对真理化身)的立场来批评甚至批判,这种轻率的道德批判,无法促进学生德性的建设,因为被他者化,客观化,从而使自我反思成为不可能。

更好的方式,是让成为我,是我成为,让与我彼此进入对方,成为对方,成为反思者。就是说,必须完成对主角的自居。

可以分三步走:

1、让我进入

你喜欢吗?和克莱谛相比,是不是一个坏孩子?

通过对话必须澄清和强调:

1)将我的问题分开:不是一个坏孩子(证据很多),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好孩子。因为有内疚,有羞耻心,只是缺乏勇气。

2)同情式理解:是我,也是我们。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而不是克莱谛。克莱谛代表了一个更高的理想的形象,一个我们想要抵达的形象。所以会引发我和我们的共鸣,但克莱谛会引发我们的向往。是好孩子,我也是好孩子,我们都是会犯错误的好孩子。

2为什么会犯错误?

1)分析嫉妒。人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嫉妒是有积极意义的)有没有比嫉妒更好的反应模式?嫉妒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但人可以控制自己,形成更好的反应方式。

2)分析蝴蝶效应。一个蝴蝶煽动翅膀,会引发一场风暴。那么,克莱谛一次不小心的碰撞,引发了怎样的连锁反应?这个反应是如何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这里可以分出几步来逐一分析,限于篇幅也不想罗嗦,略)要说明的是,这种反应也是自然的,那么,更好的反应是什么?是什么束缚住了?突破束缚需要怎样的理解模式?

3)如果可以重新来过,事件有可能怎样发生?请你设计一下。

3、如果我遇到了,怎么办?

这一层教学,是我再从当中跳出来,变成嫉妒或犯错误的对象,那么,我如何对待其他人的错误?

结论是显然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基于同理心)

 

五、尾声:道德类文本处理的主题化(包括母题化)与程序化(基于课程保密,略)

 

总之,语文教学无外乎三个问题:

1、是什么?(文本解读)

2、教什么?(教材解读)

3、怎么教?

而任何一篇小小的文本,都与非常广阔的知识谱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逐步修炼的过程。

南明教育的教师培训系统,涉及到语文教学的部分,将会把全部的课文重新分类,在本体性知识、课程论、教学论等丰富的背景下,展示专业化的发展路径。这一过程,始于2015年。

为此,我们已经准备了十年,甚至更久。

2015331日星期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