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魏智渊的新家
魏智渊的新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4,920
  • 关注人气:1,6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简历到面试:我们是怎样招聘教师的?

(2015-03-17 20:35:45)
标签:

教育

分类: 南明教育

从简历到面试:我们是怎样招聘教师的?

 

/魏智渊

 

在南明教育(原新教育研究中心)团队中,我负责人力资源,主要任务有两个:

1.招聘到合适的教师。

2.对招聘到的教师进行培训,直到送他们到合适的岗位。

实际上,不同的团队,拥有不同的文化,对成员的素养也有不同的要求。对双方来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不适合,对双方都是灾难。对应聘的应届大学生来说,不要总因为最难就业年之类的新闻而恐慌,真正影响你就业满意度的不是统计数字,而是你的实力和就业判断力。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你的理想。

对,我用了理想这个看起来很滑稽的词。其实它无非是说,顺着心的方向走,而不是顺着外部的潮流走。有人说:如果你不主动追求你想要的,你一定要花同样的精力,去应付生活塞给你的。当你把收入水平排在第一位时,往往不得不花费很多精力去应付生活而不是创造自我

我愿意引用马斯洛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

所以,我们的招聘启事标题是:寻找尺码相同的人。

 

一、发出招聘启事

 

大多数招聘启事都是公文化或公式化的,可能在学校看来,根本不缺简历,又招不了几个人,犯不着在这里下功夫。有一些招聘启事做得很炫,一看就是精通策划的高手的杰作,但学校的实际运作,未必能与策划文案相配。

我也在尽量地扩大招聘启事的影响面,尽可能地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这个团队的存在。毕竟,我们想要寻找的人,可能也在苦苦地寻找我们,我们要创造更多让他们找到我们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公式化的招聘启事,会让我们可能与在寻找我们的人擦肩而过,而言过其实的策划,又不符合我们的文化,我们甚至缺乏这样的策划人才。毕竟,我们是一家教育研究机构,教育研究尤其是课程开发才是我们的长处。

所以,我们的招聘启事显得不合时宜(或者说不符合宣传原理)的冗长,详细地介绍了我们的特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甚至告诉别人,我们不需要什么样的人。

简要地说,我们需要这样的人:

1.喜欢教育,就想跟孩子在一起,觉得这样才快乐,人生才有意义的人。

2.热爱所教学科(我们甚至曾经表达为:做所教学科的传教士),有动力终生在此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的人。

有人说了,开玩笑,哪所学校招聘时,不喜欢这样的人?

但我们的特点在于,我们能创造最适合这类人生存的环境(文化)。甚至可以自负或夸张地说,很难找到像我们这样适合他们生存的团队。

至少,我们能做到并已经做到了以下几点:

1.去行政化,给热爱教育的人以最大可能的空间。没有各种乱七八糟的会议来烦你,没有那么多教案要写,总结要交,也没有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评比。

2.高度成熟的课程,使每一个新教师从职业之初,就站在很高的起点上。不再是面对几本枯燥的教材,而是面对丰富的富有挑战的课程。而且,作为实实在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团队,这里没有通常学校的所谓的应试压力。

3.高端深邃的教师培训体系,确保教师始终处于持续发展之中。在这里,有各种专家引领的共读,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课程理论,直到各个学科,乃至人类经典的方方面面,让职业学习化。团队的愿景,不是培养一批成熟教师,而是培养出大批专家型教师,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游刃有余。

4.自由、民主、平等并且简洁的人际关系。学校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是一个教育教学的实验室,是一个大家一起切磋琢磨的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是一个家园。

总之,学校不是由一批应试机器组成的工厂,而是由知识型伙伴组成的团队。像艺术和体育,在我们团队,绝对不是处于从属的地位,而是处于中心的地位,或者说,学校是多中心的。

心动吗?

且慢。

它必然是高压力的环境。一切强调创造力的环境,都是高压力的。所以如果只是寻找一份清闲的工作,别人的天堂,可能是你的地狱。如果你在大学已经逍遥了四年,研究生又逍遥了两三年,那么,这个环境肯定不适合你了。

 

二、初审:阅读简历

 

【投递简历】

怎么投递简历,在招聘启事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甚至包括了文件命名、邮件命名以及提醒要将所有文件压缩成一个包。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应聘者,能基本符合命名格式要求。

好吧,其实不到三分之一……甚至,还经常遇到忘记添加附件的。

【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一般都很公式化(这也好,一目了然,总要有公式化部分)。

但是,挑简历样本,要挑一个好一点的样本,有的简历,竟然没说明自己究竟应聘哪个学科的教师,这让我……如何是好?分类都没办法。

还遇到过两份简历(同学校同专业),除了格式相同,最后一小栏自我描述部分文字完全相同:我来自农村……”

亲,你们沟通过没有?

【求职信】

很多人没有求职信,实际上,求职信是非常重要的。

简历(如果属实的话)就好像一张体检表,上面标明你的视力、听力、血压啊等等相对客观化的数据,但是求职信能让你了解你的意愿和方向。因此,求职信能够提升简历通过率。有两份同学校同专业的相似背景的简历,一个通过初审,一个没通过,差别就在于通过初审的多了一份求职信。

但许多人的求职信也是公文化的,张口贵公司(我们是学校好不好)闭口贵校(我们有注册名称好不好),一看就是遍撒英雄帖的。你能不能修改一下名称?再进一步,能不能修改一下内容?哪怕是个别措辞?你修改的地方越多,越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不要总弄得像发通稿,你以为你是新华社啊?

有个应聘者的求职信写得很稚嫩,但是很动人。她介绍了自己的一些经历,里面穿插了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的一些照片,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孩子的喜爱。

我回绝了一个应聘者,她的求职信没标题,没排版,甚至结尾没标点,总共153个字。

【特殊要求】

简历和求职信几乎是求职必备(当然还包括证书之类的照片),但除此之外,不同的单位会有一些不同的要求,会看重一些额外的东西或经历(例如义工经历)。我们比较重视应聘者的阅读史(或学习史)。

可以想象,提交详细阅读史(还不说内容)的应聘者,很容易过初审关。

至少我,会把初审放得比较宽,尤其不会把学历看得太重要(这与一般招聘单位颇不一样)。我认为英雄不论出处,工作能力谁强,跟毕业学校没有必然联系。甚至,我不太重视专业是不是对口。但我回绝一些简历的借口仍然是专业不对口,真实原因是,既然专业不对口,你就应该证明(至少说明)你适合这个岗位。

 

三、复审及面试

 

复审只是二次筛选,相对简单。因为简历是陆续提交的,所以初审会比较宽泛。如果初审通过的人太多,就会通过复审再进行一轮筛选。筛选通过者就会进入关键环节:面试。

为什么面试是关键环节?

根据以往经验,简历和实际水平的差距,往往太大了!有些简历一般的人,其实很不错,有些简历吓人的人,其实很一般,甚至根本不能用。

面试会分为笔试和谈话,谈话比笔试结果更重要。

笔试题目不多,是一些基本能力的考查,试题设计通常比较精巧,四两拨千斤地考查应聘者的学科理解力,学术视野,以及教育观念。如果是语文老师,还会增加考查朗诵的环节。

谈话考查的关键有:

1.个性气质。

2.兴趣爱好。

3.专业能力。

4.求职意图。

有人以为从事教育,就应该性格外向,实际上,因为我们是团队协作,更重视不同性格之间的搭配。而且认为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教书,就是根深蒂固的没有任何依据的偏见。性格内向的人,往往比性格外向的人工作更负责,并且,常常学术水平更高。虽然他们在职业生涯之初可能会遭遇一些困难,但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学校的潜力股。一旦他们的天性获得解放,不可小看。

兴趣爱好的检测也很重要,因为教师影响学生靠的是整体人格,教师是在与学生共同生活,教师的兴趣爱好包括品味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专业能力考查学术潜质,基本上,很少有人能逃得掉我的火眼金睛。没别的,毕竟我们团队从创建之初到现在,有十年历程(虽然南明教育成立才不足一年)。

求职意图,是看是否热爱教育,还是仅仅为了一份工作?或者,虽然只是为了一份工作,但很适合做教师?

实际上,从你接到面试电话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进入面试了。你踏进校门的一举一动,都在面试的范围之内。有一年,我甚至安排了老师在等候室观察,看哪些面试者是在玩手机,哪些是在阅读(等候室里放了学校有关的书籍和材料)。也会注意面试者对学校的了解是不是有兴趣。

当然,也会给面试者以提问机会,真实而真诚地回答他们想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

面试结束后,通常不出24小时就会有结果。面试通过者,会有50%以上的机会被录用。

合适的面试者,甚至不用试讲就会被直接录用。(我自己许多年前应聘西安中学,就是闯过几重关,最后没安排试讲被直接录用的,当然最终放弃了)在我短暂的招聘经历中,有两个人是没试讲被录用的,一个叫王亚玲,一个叫张春燕。

我对参加面试者的建议只有两个字:真诚。

掩饰自己是没有意义的,不如素面朝天。招聘单位有时候可以原谅能力不足,但无法原谅哪怕一丁点儿谎言。

 

四、试讲

 

我先说我当年第一次应聘的经历吧。

作为中师生,我从陕西省教育学院毕业,到乾县一中去应聘。我相信我的专业能力是一流的,但我的性格内向,并不是一个在陌生的环境中立刻能表现出自己能力的人。当时试讲,给的题目是《五人墓碑记》,准备得很充分,但最终没能驾驭课堂,甚至没搞明白什么时候下课(因为是在暑假试讲),几乎是逃下讲台的,也没去问过试讲结果如何。

但过了几天,李景军校长托人通知我去学校。他告诉我,你的课讲得很糟糕,但你被录用了,因为你虽然课讲得不好,但看得出你的学术能力很强。

后来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自恋一把)

我想说的是,当团队招聘的是应聘毕业生的时候,对上课能力能有多高的要求?重点不是一节课上得是否顺利,而是通过这节课观察你的特征。

这特征包括:

1.表达能力。

2.授课倾向。

3.沟通方式。

4.驾驭能力。

你不必同时满足这些条件,但你最好在某个方面让别人印象深刻。天底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你要通过这节课充分地表现你的特质,哪怕只是PPT做得漂亮。不是模仿别人的课,而是让自己的上课方式与自己的天性尽可能地保持一致。

例如,如果你擅长组织沟通,你就展现你的组织沟通能力。如果你擅长学术,你就展现自己细腻地分析知识的能力。没必要去迎合什么课改理论,让自己的课符合这个法那些法。重要的,是你的课给别人的感觉,尤其是生命在场的感觉。

当然,这里有太多的细节要处理,包括与上课老师的提前沟通,PPT的调试等等。一个小小的失误,毁了一节试讲的例子很多。

 

五、录用

 

每一个环节的结果,我们都会尽快通知应聘者,包括初审没通过的应聘者。因为我们了解应聘者的心情,及早回绝,也免除了一份等待。不仅如此,有时候我还会给初审没通过者解释原因,帮他们另投简历时避免低级错误。

一旦录用,除非极特殊的情况(例如发现简历有假等),一般就是确认了。

我们的原则是,一旦今天通知你被录取,明天来了一个比你优秀很多的人,也不会顶替掉你。尊重人,对人负责,这本身就是我们的文化。

但是,因为极少有人(我们遇到仅数例)是只投我们团队的,一般都是投了许多单位以增加成功率的,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被我们录取的应聘者,同时被其他可能地理位置更好的单位录取,然后他就毁约了。这有时候造成一些悲剧,因为我们可能为了他,拒绝了另外的优秀的真心想来的求职者,毁约后再回头找,人家已经和另外单位签约了。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坚持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原则。因为单位对于毁约是有承受力的,而作为个体,如果被单位毁约,承受力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到了毁约的时间,招聘的黄金季节往往过去了。一个不尊重应聘者的团队,怎么会说自己的团队是尊重成员的呢?

这里也有许多故事。

因为我们在录用之后,往往会开展较长时间的岗前培训(我们极端重视培训)。

在培训中,出现过两例毁约,因为看到我们的团队工作压力很大,非常辛苦,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出现过原本计划毁约,但是被团队吸引,尤其是被课程与文化吸引,而放弃毁约加盟团队的。

曾经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应聘者,在签约之际拒绝了。她说,你们的课程太好了,很令我向往,但我希望过一种轻松舒适的生活,所以我向你们致敬,但不能下决心加入你们的团队。后来她加入了国内非常有名的一所公立学校,但不久又后悔了,因为她发现那里的文化,并不是她想要的。

所以,考虑清楚你的愿望很重要。

 

六、为什么选择我们

 

一般学校或团队,总希望录到顶尖的人才。

我们当然也希望录到足够优秀的人才,但作为再创业之初的团队,我们还不能给出很高的薪水。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认为薪水能吸引到我们需要的人才。我们更重视对人的培养,而不是执念于所谓的顶尖人才。

南明教育成立后,开始以全人之美课程为核心,在各地逐渐合作办学,河南新乡世青国际学校(西区)是对外合作办学的第一所(是南明教育集团的第二所分校),第二所,第三所都正在洽谈中。

我们有别于一般学校,包括一般私立学校的地方很多,但是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一是我们虽为私立学校,但是团队的底子,是深具理想主义情怀和学术追求的公益组织,并不以赚钱为团队的第一目标,甚至连第二第三目标都算不上。因此我们的格局,并不是要把学校变成血汗工厂,而是让投资方、南明教育团队、全体教师成为合伙人。合伙人的意思,是共同分享学校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这一方面表现为,我们会在教师发展方面投入相当比例的利润,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家共同享有学校发展的红利,最终使教师的平均工资,抵达私立学校的最高一级水平(这当然要数年来完成)。在我们的模式中,校长的工资反而受到了限制,与榜样教师的工资相差不大,这在一般私立学校是不可能的。我们更重视团队的力量。

二是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除了本身拥有很好的课程和成熟的经验外,我们一方面特别重视教师培训,有学术能力的教师,甚至未来能享受学术年假。另一方面,这是一个没有官僚气息的扁平化组织,任何人都可能脱颖而出承担重任。

这有点像广告或者就是广告,但我们有这个信心汇聚人才,汇聚有梦想的年轻人。

因为,大家都觉得中国教育不够好,那么,除了批判,是该有人动手做点什么了。

 

2015317日星期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