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2014年春夏写给大树的第10封信(转)
(2014-04-30 14:44:55)
标签:
情感 |
分类: 丰台新教育 |
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4春夏写给大树的第10封信
亲爱的大树朋友们:
今天的晨诵,我们学完了《石灰吟》——这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单元的最后一首咏物古诗。此刻,心里有暗波涌动。
所谓咏物言志,便是借着外界的物来言属于诗人自己的志,可是,我们的晨诵,仅仅让孩子们明白诗人的“志”就够了吗?如果如此,那他的“志”,跟我,跟我的心灵有什么关系?如果跟我的心灵没有关系,那么我们额外学这些不会考试的东西做什么呢?!
这个单元的古诗,有动静相宜的风,有超拔脱俗的竹,有散发暗香的梅,有采得百花的蜂,有千锤百炼的石灰,还有暗中独明的萤火虫——他们千差万别,但又息息相通。要理解这些诗,我们必须在联系诗人后,回到自身。
风,可以静美无声,可以排山倒海,我们呢?哪些时候我们应该像前者,悄然无声地默默做事?哪些时候我们必须像后者,以摧枯拉朽的力量宣告存在??
竹,四君子之一,我们是不是也能像它一样,不招惹,不炫耀,不靠外在的东西博得噱头,换取赞美,而只是把持自己,虚心生长,用专心向上来兑现造物主赋予我的使命?
梅花,在百花凋谢的严冬开放。我们呢,能在无人喝彩,百花凋谢的极端环境中,在“墙角”为世界送上一缕暗香,以证明“因为我是梅花,所以无论在哪里,有没有人喝彩,我都必须开放”吗?
蜜蜂,到底是在为谁辛苦为谁甜?仅仅是为花吗?为吃蜜的人吗?那蜜蜂的命运岂不太过悲惨?不,辛苦是只过程,世界上有那一种深刻的甜蜜不是伴随着汗水甚至痛苦?!
……
我想这么多并不代表我们的孩子也需要理解这么多,事实上,所有这些他们都需要遭遇问题后,在处境中理解——就像我自己,今天的这首《石灰吟》,去年我在一年级是听其他老师上过的,魏老师课后还做了教研,但是,这首诗是在今天由我自己上,所以,我对它的解读,与上周,与去年,便不完全一样了——
7:45,教室,孩子们基本到齐。陈婧老师照例在场,音箱里照例是轻柔的班得瑞。今天的教室非常安静,大多数孩子都在沉浸的做事,看书,偶尔几声竖笛,配着尤克里里,竟然能听出些悠扬的味道了。
巡视一圈。
鱼缸里,小蝌蚪围着田螺转来转去,不知道田螺是否依然安好,有几只大的蝌蚪,前腿似乎快要长出来了。泡在盆里的莲花种子发芽了,几根已经心急的已经长出了“尖尖角”。窗台上的矮向日葵,圣女果的叶子更舒展了……抬头,窗外虽不湛蓝,但隐约的晨光随着微风透射进来,照上粉红的窗帘,再从银色的遮光布反射进来,芦荟、吸毒草、吊兰,似乎绿了许多……
呵,初夏的早晨充满生机!
7:55分,所有孩子到齐。于是拉开黑板,《青青园中葵》的音乐取代班得瑞,孩子们立即转过身来,董睿扬、史芷萱等几位女孩子,已经挺直了脊背,带着微笑跟上了节奏。
复习《咏萤》,随后,一张深山石灰岩山的照片出现在屏幕上,问孩子。
这是什么?
山。
我指着山上裸露的石灰岩又问,那这是什么?
草
只好再问,草下面是什么?
这时,王安旭高高的举起手说我知道!于是请他回答。
是石灰岩!
太好了,那么你知道石灰岩能变成什么?
石灰。
石灰能用来干什么?
骨折了可以打石膏。
太棒了,安旭,卓越项加分!
于是,出示石灰制品的图片——工艺品、食品、消毒剂、碱面、农药、玻璃……
孩子们发出“哇……”的声音。
我接着说,这就是变成石灰的石灰岩,石灰有非常大,非常多的用途。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歌颂石灰的古诗——《石灰吟》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范读、跟读,逐句解释诗意后,时间过去了一半,这时候,我认为可以跟孩子们对话了。
张老师的问题来了,请大家思考,之后用诗中的话来回答我——石头变成石灰,经历了哪些磨炼?
几双小手已经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果立鑫说“碎”
不全面,还有谁?
我——又是王安旭。
好,你说。
是千锤万凿、烈火焚身、粉身碎骨。
这几个字他读的不太全,但是他选对了答案。给予肯定后,接着问,那石头对待这些磨炼的态度是怎样的?
若等闲、浑不怕。几个孩子喊了出来。
非常好!千锤万凿、烈火焚身、粉身碎骨,可它竟然“若等闲”“浑不怕”,那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
坚强。勇敢。伟大。强大。厉害。……
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出来,他们的词汇比我想象的丰富。本来写出几个意思相反的词让孩子们挑,比如脆弱、坚强,但现在看来完全不必。于是接着问下去,这只是在说石头吗?
不是。
孩子们异口同声。有了前几首咏物古诗的铺垫,孩子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歌要的肯定不只是这种东西本身。
幻灯片换到了于谦。一张他背手站在长风中的图片。眉宇之间,正气浩然。
认识他吗?
有孩子摇头,有孩子对着名字说“于谦”。
对,他是于谦,这首诗的作者。于谦是明朝的一个大官,在他做官的时候,因为和其他跟他一起做工的人意见不一致,但是又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招来了杀身之祸,被砍头了。
教室里安静极了,一些孩子发出“啊”声,一些流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但从此,他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忠贞之臣。说完,幻灯片打出几句话:“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
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我解释了这几句话的意思。然后指着放大的“仁”,问,这个字,知道吗?
很多孩子说知道,有几个说出了“天地仁爱境界”,又有几个说出了校歌的歌词“仁为先,识自然,学圆惑为边”。
本来以为需要引导,但孩子们的反应超出想象。便梳理了一下“仁”的意思。
仁就是仁爱、慈悲,就是不止想着自己,也会想着别人。我们必须先成仁,然后再识自然。
说到这,有孩子哼唱起校歌。
于是又问,那你们知道我们的校歌是谁写的吗?
这回孩子们卡住了。
我指着屏幕上的词作者,就是这个人——王志江。他是谁?他是我们的校长,是缔造我们这所学校的人,是一个为了能够“成仁”,而轻名利,轻生死的人。这样的人就是“无论遭遇怎样的打击,身处怎样的风暴,都不改变信念,改变本质。就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请读出这种浩然之气。
最后几个字,我的声音扬高了许多。
孩子们的朗读比起开始,明显进步,且带出了坚定——只是,“于谦们”所经受的烈火和捶打,无论现在孩子们怎样体会,也隔着千山万水。所以,必须向回拉。
一块石灰岩要变成更有价值的石灰,需要经受很多道考验。那么什么考验能让你们变得更有价值呢?
不等孩子回答,我径自说下去。
学习!一本本书,一个个生字,一首首曲子,一道道难题……都是目前你所要接受的锤炼与考验。你敢不敢“千锤万凿”接受锤炼?“烈火焚身”经受考验?
有孩子想说“敢”,但我立即做了阻止的手势,说,用行动告诉我答案!
课到这里结束了。
是的,除非在处境中,除非你真的这样做了,否则,“敢”或者“能”有什么意义?!
祝大家劳动节快乐!也祝今天过生日的王安旭生日快乐!
您的树朋友:张春燕
2014年4月30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