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敲的一点关于教研的分享
(2014-04-21 07:11:56)
标签:
情感 |
分类: 丰台新教育 |
【分享】现在二年级语文课前教研(网上教研),已经形成常规,而且做得不错,四位老师畅所欲言。
英语、数学教研也一直做得不错,艺体组最近也有较大的变化。
教研本身的改进,应该在反思中进行。一种模式做得久了,就可能产生新的反思,进而导致大的调整,促使教研本身完成或大或小的飞跃。
我基于自身经验,再分享一些心得,供各教研组思考:
一、将教研等同于听课,并进而将注意力聚焦于课堂艺术,或者说聚焦于上课者的所谓“水平”,一直是传统教研的误区,也是我们新教育小学应该加以避免的。
教研的核心是“问题”,是依优先次序被选择出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教研课本身,是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尝试。尝试不妨大胆,为了避免“失败”而更多地依赖常规作法,往往导致了教研课的平庸,以及教研本身的失败。
一堂“失败”的课,可能是一场成功的教研。这其中的原因,不用说大家也清楚。
实际上,一门学科的成败,并不依赖于所谓的“教学艺术”(我们又常常把教学艺术窄化为教学技巧,甚至窄化为表达能力等天赋部分),一般所谓的“教学艺术”,往往跟天赋有关,并不是新教育所谓的“教学艺术”。而孩子从教师那里所得多少,并不取决于课是否“好听”,而是取决于教师给予孩子的是什么(教学内容是否合理),以及教师的领会深度。课的流畅或滞塞,根本不是关键,决定性的因素是课程及课程执行力,而不是表演力,尤其不是某一节课的表演力。
所以教研必须大胆,必须不畏失败,必须不要变成对人的评价(对人的评价只能是教研态度的评价)。
二、作为教研核心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传统教研没有系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因而教研课的问题是跟着感觉走的,是感觉哪里有问题就说哪里(这还算好的教研),最终教研长年累月地陷入琐碎的细节讨论。
实际上,教研的“问题”主要是事先确立的(不排除有生成的重要问题)。
事先确立的问题,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课程框架的基础之上。
这样,教研最重要的指向,一是课程本身的研究(包括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执行方式),二是学生认知特征的活的研究。
逐渐地将教研与这两大指向联系起来,直至有一天与我们根本书籍的共读联系起来,是最终走向。
就是说,任何细节的思考,必须放在宏观指向的背景下,不然教研是缺乏长度和深度的,也是难以完成积累的,永远只是经验而非实验性的。
达到这些,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不要迷失方向。
零碎思考,供全体教师参考。(关于语文组我另有细致建议,另行说明)
2014年4月21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