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魏智渊的新家
魏智渊的新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285
  • 关注人气:1,6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早晨敲的一点关于教研的分享

(2014-04-21 07:11:56)
标签:

情感

分类: 丰台新教育

【分享】现在二年级语文课前教研(网上教研),已经形成常规,而且做得不错,四位老师畅所欲言。

英语、数学教研也一直做得不错,艺体组最近也有较大的变化。

教研本身的改进,应该在反思中进行。一种模式做得久了,就可能产生新的反思,进而导致大的调整,促使教研本身完成或大或小的飞跃。

我基于自身经验,再分享一些心得,供各教研组思考:

一、将教研等同于听课,并进而将注意力聚焦于课堂艺术,或者说聚焦于上课者的所谓“水平”,一直是传统教研的误区,也是我们新教育小学应该加以避免的。

教研的核心是“问题”,是依优先次序被选择出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教研课本身,是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尝试。尝试不妨大胆,为了避免“失败”而更多地依赖常规作法,往往导致了教研课的平庸,以及教研本身的失败。

一堂“失败”的课,可能是一场成功的教研。这其中的原因,不用说大家也清楚。

实际上,一门学科的成败,并不依赖于所谓的“教学艺术”(我们又常常把教学艺术窄化为教学技巧,甚至窄化为表达能力等天赋部分),一般所谓的“教学艺术”,往往跟天赋有关,并不是新教育所谓的“教学艺术”。而孩子从教师那里所得多少,并不取决于课是否“好听”,而是取决于教师给予孩子的是什么(教学内容是否合理),以及教师的领会深度。课的流畅或滞塞,根本不是关键,决定性的因素是课程及课程执行力,而不是表演力,尤其不是某一节课的表演力。

所以教研必须大胆,必须不畏失败,必须不要变成对人的评价(对人的评价只能是教研态度的评价)。

二、作为教研核心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传统教研没有系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因而教研课的问题是跟着感觉走的,是感觉哪里有问题就说哪里(这还算好的教研),最终教研长年累月地陷入琐碎的细节讨论。

实际上,教研的“问题”主要是事先确立的(不排除有生成的重要问题)。

事先确立的问题,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课程框架的基础之上。

这样,教研最重要的指向,一是课程本身的研究(包括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执行方式),二是学生认知特征的活的研究。

逐渐地将教研与这两大指向联系起来,直至有一天与我们根本书籍的共读联系起来,是最终走向。

就是说,任何细节的思考,必须放在宏观指向的背景下,不然教研是缺乏长度和深度的,也是难以完成积累的,永远只是经验而非实验性的。

达到这些,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不要迷失方向。

零碎思考,供全体教师参考。(关于语文组我另有细致建议,另行说明)

2014421日星期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