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为什么重视家校关系?——丰台新教育家校笔记之六
(2013-08-15 21:55:33)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丰台新教育 |
小学为什么重视家校关系?
文/魏智渊
晚上与初中部的班主任老师们讨论家校关系,我建议初中老师淡化家校关系,教师应该将精力重点放在师生关系和课程建设上来。
1
有老师问:为什么小学如此重视家校关系?
我说:“醉翁之意不在酒。”
从世俗的成本收益上来讲,重视家校关系,无论教师还是学校,是得不偿失的。传统学校不重视家校关系,也是基于这种考虑。
概括地讲,重视家校关系可能带来的弊端有:
一、家校关系会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对我来说,这是教师最大的成本支出。
二、一旦重视家校关系,意味着教育教学在相当程度上处于公开状态,向家长敞开,这会引发家长的议论。最优秀的教师也无法避免负面议论,因为教育教学是一个在不断的错误中不断前行的过程。尤其重要的是,家长之间的分歧也非常大,家长的教育理念往往形形色色,与教师不尽相同,这会引发一些误解,偶尔还会导致冲突。
三、纵然家长无限相信教师,但要明白这信任同时会转化为压力,而家校在隔离状态下,这种压力不容易产生,产生了也相对比较小。
四、家长捐赠班级,也可能会滋生一些问题:
1.无论如何强调自愿捐赠原则,总会有家长心里不舒服:“不是公立学校吗?为什么还要家长捐赠?”“这些难道不应该是学校配备的吗?”(家长从来不会说:“哎呀,学校的投入远远超出国家标准了!”他会心安理得地视为当然,而不会意识到为了这个超出标准,学校付出了多大努力。)有的家长甚至会在意捐赠的多少,自己没捐或捐得少,心里更不舒服。——其实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2.中国社会的传统不同于美国社会(甚至不同于台湾),在美国或台湾,家长捐赠力度非常大(因为教育经费拨款是有限且严格的)。家长可以在课外班上无限投入,但未必在给班级捐赠的事业上有热情,这里有公私之别。在外吃一顿饭可能动辄数百甚至上千,未必皱眉,但涉及到公共事业,心态会有很大的不同。
3.捐赠会给老师以很大的心理压力。人之常情,总觉得欠了家长的,要加倍工作才行。虽然捐赠的这一切,都会用于孩子而不是教师,但教师仍然会有心理上的负债感。
4.图书也好,绿植也好,每一份捐赠,用于孩子,但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图书要管理,绿植要浇水修剪,到了寒暑假还得牵挂并托付别人照看。这也是许多普通学校一般教师根本不愿意做的事,我做过公益的班级图书馆,给钱,也只有少数真正热爱孩子的教师愿意接收,大部分教师基于利益考虑,还不愿意收这笔钱,毕竟,又不是捐给教师的。
2
如此,为什么还要重视家校之间的合作?
因为我们需要一些共同关心的事把家长和教师紧密团结起来,不要让大家彼此冷漠互不关心,不要让学校成为一个冰冷的地方。
尤其是,刚上学的孩子需要安全感,需要一个爱的氛围。如果家校是互不往来甚至对立的,孩子哪有安全感可言?怎么可能真正地喜欢学校?甚至,如果家校不建立联系,教师的责任意识也会下降,努力工作的意义会降低。
在小学强调家校关系,就是因为孩子太小。
不但孩子需要安全感,学校也需要家长理解课程。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家长需要正确地理解这所学校,并在家庭教育中与学校保持和谐一致。否则,家里教一套,学校学一套,孩子怎么可能真正健康地成长呢?
看起来是求助于家长,其实也是学校在表达一份善意。
这份善意的背后,是一份承诺:
我们承诺全心全意地爱孩子,杜绝体罚,并努力地发展他们的人格与智力;
我们承诺做一个清白的教师,不收受家长礼物,哪怕社会并不干净,也努力地做一所干净的学校,做一个干净的教师。
2013年8月15日星期四晚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