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在岁月的边上(501-520)

(2011-09-20 07:16:22)
标签:

教育

分类: 综合评论

写在岁月的边上(501-520

/魏智渊

 

微博地址:http://t.qq.com/weizhiyuan6503

 

501

 

雷夫只拥有一间教室,苏霍姆林斯基只拥有一所学校。当我们无人能及雷夫,无学校能及帕夫雷什中学的时候,奢谈“改变世界”,我想问:凭什么?

一波一波的激情之浪涌动之后,金子在哪里?在哪所学校里?谁的教室里?谁有耐心埋头深耕,不为浮躁所惑?谁真正地能够“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502

 

梦想每一次被郑重地说出,都让我既感动又不安。

感动是因为我知道在这个团队中,这种言说是真诚的;不安是因为,正如陈美丽所说,梦想是一种能力。

说出梦想,却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梦想便成了债务催促生命去偿还。所以,说出梦想时,谨慎些,再谨慎些,偿还债务时,努力些,再努力些……

 

503

 

很多时候人一定要明白,对你的赞美大都是公开的,但许多人对你的谩骂与不屑是不公开的。虽不公开,但存在甚至大量存在着。若你沉醉于赞美,只是你的悲哀,网络时代尤其如此。

更重要的是要清醒,那些重要的人【共同生活者、利害攸关者、卓越者】如何看你?最重要的是,你如何认识你自己?

 

504

 

因为女儿生日,昨天是幸福的一天。我承认,送女儿进一所新的学校,我既希望又忐忑不安,不知女儿会遇到怎样的老师与班级……

转而我想到,必定地,有无数的父亲和母亲如我一般忐忑,如我一般期待着好的老师与好的教室。——这是我努力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那么,你呢?

 

505

 

你要别人知道你的辛苦,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纵然别人知道你是辛苦的,那也只是“知”而非深刻体验。——我们对别人的痛苦往往有程度不等的麻木,即源于此。

所以辛苦总是自己的选择,别人知不知,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弄清楚这是何苦。明白了,苦而无怨,因为苦比不苦,有时候是更好的选择。

 

506

 

【作业有感】淡化语法教学的方向是对的,但此淡化亦是强化,是僵硬体系的淡化以及对学生理解汉语本质的能力的强化。

淡化后,语法教什么?宜将语修逻打通为修辞。怎么教?不是“规律+例证”,而是“现象→理解与归纳→现象”即“浪漫-精确-综合”之循环。

目前这种研究太少了。

 

507

 

语法教学之难首先在于,语法知识在语文老师那里往往是死的,不是活泼泼的。老师掌握的往往是教条般的语法知识,而缺乏一种对于语法现象的敏感。

其结果,是容易用语法知识来生硬地套于生动的语言现象之上,而意识不到实际的语言现象往往是极其复杂的,需要语境中灵活明晰的判断。

 

508

 

语法教学的专业性首先甚至主要体现于语言现象的选择或设计。好的设计能创造出高质量的交集点,从而启动学生的思,促进学生对语法知识生动而深刻的理解。

坏的设计,往往只包含单一的暗示,或包含一些质量不高的,与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关联不大的暗示。

教学艺术其实即体现于此。

 

509

 

我确信,对一个实实在在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来说,有一些基础而综合的能力。缺乏这些能力,专业发展便容易成为夸夸其谈或空中楼阁。

例如,我坚持认为,任何一个老师,应具备这种能力:根据所教知识,能够设计一份合格的试卷。

不能做到就刻苦练习。前提是你能读懂一份优秀的样卷。

 

510

 

确实有些课程,有些活动,有些直接的教育是以德育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但更本质地说,德育不是一个版块,而是一个角度。从这个角度可以对一切教育教学生活进行伦理审查,或曰反省。学校德育在教师这一人群中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自觉伦理眼光,用以指导一切教育教学行为。

 

511

 

我一直认为,优秀或卓越是一种习惯,奥秘之一,便是努力与优秀者卓越者在一起,与伟大书籍在一起,与良好习惯在一起。

你的注意力资源有限,要将它分配于最重要的人或事物中,这是卓越者公开的秘密。

 

512

 

忽视了德育更本质地是“隐性课程”,是一种角度,一种反思眼光,会导致德育的活动化、形式化或异化。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在以不道德的方式灌输道德,以反伦理的方式试图形成伦理。

 

513

 

不断有人请我开列书目,而我也日渐意识到,一个书目的效用,其实随着目标人群的扩大而急剧降低。

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最终重要的是形成个人书目,这是别人虽可启发,但无法代替的。或者说,你必得亲自去寻找,然后丰富之,扩充之,才能不断地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合自己的书”。

 

514

 

书目需求的背后,是一种简单化冲动。纵有最好的书目,其作用10%都发挥不到。

缺乏自身投入的书目,就像没有大地的果树,只是死物。并且,它无法帮助你形成眼光,形成结构,形成对知识间隐秘联系的无言的洞察。

所以书目的形成,是跟着卓越的人及伟大的书一起出发的过程,永无休止。

 

515

 

班级图书馆【我们又称之为“自由书架”,相对于共读书目而言】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思考。

我希望借此机会探索“有灵魂的班级图书馆”。

1、图书馆同时包含了课程意图,能够为教师开展的课程提供主题支撑;

2、图书馆具备个性,能为班级不同气质倾向的儿童提供贴切的支持。

 

516

 

生活不是一个待填充的空间,而是一个有待争得的世界。如果只是填充生活,生活就是在疲惫与无聊之间徘徊的钟摆,如果是争取,那么生活便是一次次真正的歌唱与栖息。

只有真正的歌者才会有真正的栖息。歌唱使栖息成为可能,并使栖息成为隐秘的歌唱。

 

517

 

很多时候,我似乎能够看穿有些榜样教师的命数,即他们注定走到某个限制,然后开始打转,打转,无非是在限制之内转得更圆一些。

与其说,这是自身潜质的局限,不如说,这是对自身生命的理解以及姿态形成的局限。只要这种追问是开放的,谦卑的,是无止息的,生命的发展便是开放的,无止境的。

 

518

 

下午在宾馆里想美美地睡一觉,结果错过了时间就睡不着了,于是闲翻尼采的《上帝死了》。有些话说得很精彩,例如:

“好的作家有两点是共同的:他们喜欢被理解胜过被赞美;他们不为世故的和过分尖刻的读者创作。”

我不是作家,但对此特别赞成并有同感,尤其是第一点。

 

519

 

为什么许多人不喜欢尼采?因为他们不喜欢尼采的讲话方式。由此可见,许多人对讲话方式的重视,远远胜过对讲话所意欲传递出来的本质意义的重视。可以想象,如果你以这类人喜欢的讲话方式讲话,他们会非常喜欢这讲话,但照旧会忘记本质意义。

这正尼采的聪明之处,他预先淘汰不合适的读者。

 

520

 

小时候家里一穷二白,母亲一双巧手,无中生有,从贫瘠中创造了许多美妙的记忆,而当家庭富足时,这种美妙反而消失了。

我对此印象深刻,因此常想,而今,我们真正匮乏的,或许是匮乏本身。而当匮乏再度来临【例如经济拮据、停水停电……】,或许正是刻写生命、重新创造美妙记忆的时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