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在岁月的边上(441-460)

(2011-07-07 07:52:02)
标签:

教育

分类: 综合评论

写在岁月的边上(441-460

/魏智渊

 

微博地址:http://t.qq.com/weizhiyuan6503

 

441

 

不服从是广泛存在的现象。人们通过各种或隐或显的不服从,使许多规则沦为形式。这些规则,有时候是好的,有时候是不好的。

有两种现象值得思索,一种是服从的不服从,即表面上服从规则,实际上利用规则不服从于团队的愿景;一种是不服从的服从,即通过不服从有违愿景的规则而服从于愿景。

 

442

 

人生总会面临种种困境,要尽可能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性地去克服它。只要当实在克服不了,或者说克服它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才需要向那些愿景一致的人们求助:“请做我的夏洛,好吗?”这时候,无论求助者,或助人者,心灵是纯洁的。

这不仅仅适用于经济上的资助,也适用于学术上的支持。

 

443

 

教师的功劳与荣誉,不能只体现在“苦”上。苦是姿态,是手段,但核心,是学生卓越的学业成就,以及伴随而来的教师的卓越发展,这二者相辅相成。否则,只是奴役,而非自由,更与创造无关,岂能导向生命之尊严甚至庄严?

教育之幸福,是不惧艰辛地使每一日成为创造之日,艰辛只因为创造本身才具有意义。

 

444

 

讲台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舞台,那么,一定的舞台经验就是不可缺少的。

所以,建议老师们多观看自己的课堂录像,琢磨教态、语言以及诸多的习惯性动作,经常揣摩调整,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此基础上,还可继续揣摩不同的场合风格的差异,尤其是庆典性的场合。

 

445

 

一件事情能做多好,首先取决于将这件事情交给谁来做。在交付的那一瞬间,这件事情的好坏,就从本质上被决定了。此外的差异,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再是本质的差异。

 

446

 

新教育,越来越不知道“我是谁”了。所以,有时候看着像洋思杜郎口,有时候看着像读经运动,有时候看着像……以“兼容并蓄”为借口而大量收编,泥沙俱下,已无逻辑可言,倒越来越像星宿派了。——或许,这是宿命。

在此背景下,网师有必要以深刻的拒绝来确保同一性,为新教育保存一支纯正的血脉。

 

447

 

一个人也和一个组织一样,为什么必须有愿景?因为你必须知道自己是谁,并一天天地使自己更像自己。

浮躁时代专业发展的误区,就在于失去根本地盲目追逐,在成功学的迷雾中失去自己。可惜,时代的雾太浓了,巴斯蒂安们还找不到回家的路,或许永远找不到,只是离死皇帝城更近些罢了。

 

448

 

正是在不断的推荐书籍的过程中,日益觉察到书目之不可能。

你不可能找到一批食物,既适合羚羊又适合老虎。纵然根本如《圣经》、《论语》,又如何?

书目热的背后,是知识观上的误解(例如受客观主义之影响)。但并非推荐因此不可能,只是要明白,你为谁而推荐?

 

449

 

【回某友】我不讳言自己的“亲疏分明”。越来越有限的时间精力,除分配于事业及家人外,只能投注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人身上。

对我来说,是指新教育中尺码相同者,特别认同网师并作出努力者(榜样学员、讲师、组长、义工),我觉得这其中有一种彼此承诺。对另外的人,我多保持客气的沉默。

 

450

 

人往往依本能而活,所谓知识者,无非是在相当程度上将本能加以合理化,从无穷的知识中挑选与本能相一致的部分组织为自己的经验结构。【坚信自己真理在握时,是意识不到这一条“真理”的】

  这既是人的宿命也是人的局限。如果要重新定义自由,我宁可说,自由就是挣脱这种宿命的意识和行动。

 

451

 

理解何以可能?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本能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此之谓同理心、同情心,是理解的心理学基础】;误解何以发生?因为人与人之间有诸多气质个性的差异【以己度人因此常陷入泥潭】。

人之自由,或曰人之可能性,源自人能突破自身皮肤,扩充自身经验。但此能力,人与人差异殊大。

 

452

 

许多名师的课堂,颇似《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共同的特征是:技术至上,强化诸多细节上的情感性质(抒情化),但不指涉真实的思考,反而呈现出一种“思维内部的思维无力”。

这样的课堂,从本质上是形容词性的而不是动词性的。如果剥离了形容词,内核只是简单的常识和粗浅的知识。

 

453

 

在此背景下,一节让学生流泪的语文课,经过深入分析会发现老师并未真正理解文本。催泪的是形容词,而不是文本去蔽之后带来的存在的明亮。

前者,只需要不断地更换皇帝的新装,后者,则需要教师自身的明亮而不能仅仅是装饰。但教师自身的明亮,谈何容易?这条路太艰辛,也就少人走。

 

454

 

女儿喜欢写作【当然极不成熟】,我屡次忠告她,要减少形容词,包括形容词,以及形容性的情节。但练习以动词写作是相当不容易的。那些经典的童书,几乎都是动词性的。

以往积累好词好句的作文教学误区,就在于强化了形容词,导致了假大空以及存在从写作中的逃遁。

 

455

 

运用形容词写作,除非写到极高处【即完成形容词的动词化或曰本体化,这方面的典范是《离骚》】,否则,极易导向空洞的抒情,如汉大赋。

一种形容词化的生存,其上者形成优美之生命风格,其下者流于矫揉造作。而动词性的生存,其上者形成崇高之生命风格,其下者流于粗鲁。

 

456

 

为何如此?在语法结构中,动词是本质性的,形容词是修饰性的,在生命叙事是亦然。

以小说为例,海明威的小说,鲁迅的小说,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均是动词性的。

在童书中,类似《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小王子》等作品,都是极干净的动词性的作品,具有直入人心的力量。

 

457

 

参与昨晚研课,感觉有些前提尚有待澄清,即新教育课堂与其他课堂探索之不同。学员不妨想想:为什么不同的语文名师,会偏爱不同的文本?例如,钱梦龙和魏书生偏爱说明性文本,而李镇西老师偏爱散文【其次是散文性议论文】?

 

458

(汇总一组微博)

 

钱梦龙和魏书生偏爱说明类文本【钱名课以《死海不死》为代表】。因为他们都有一套关于阅读的程序性知识,都认为,教学生阅读能力,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这套知识。而这套知识,显然最适合用于提取信息的说明文。但是,遇到鲁迅等人作品,就麻烦了。魏书生上《人生的境界》,尴尬即在于此。

这套程序性阅读知识,本来是阅读能力的极小的一部分,但何以被扩大化为主要的阅读知识?因为这套知识有个特征:简单易操作,以不变应万变,可以分类化地处理文本对象。——这种整齐划一的阅读技术,与应试教育是相适应的。

想一想,如何用这种阅读技术来对付《故乡》?

李镇西老师特别喜欢散文【如《冬天》】和散文性的议论文,而几乎不在公开课时执教小说、诗歌和古文,何也?这与他的阅读主张有关。【语文教学生活化;“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这是片面的人文化倾向】这套主张,最适合散文,而用于之小说、古文尤其是诗歌,则捉襟见肘。

钱和魏的工具论倾向【程序化教学】,李的“语文教学生活化”,均各发展出一套阅读技术。但这套阅读技术的缺陷均在于,它们的适用面很狭隘,只适合于某一类文本。而他们及追随者的误区在于,将这一种工具扩大化,企图解决全部文本之问题,遂成尴尬而误导不浅。

网师在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方面的特点在哪里?在于不执于任一工具,而对文本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使文本价值如其所然地显现。

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会带来专业发展的无止境。教师必得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应对挑战。企图简便地解决教学问题【如杜郎口】,在此是行不通的。

钱或魏这样的工具论者,将如何解读《故乡》?他们不需要不断地探索鲁迅的精神境界,只要完成如下步骤即可:

1、基本的信息提取。【分层和梳理结构、提炼关键词和进行概括】

2、主题的归纳。【将教参信息与文本进行对应,引向既定结论】

总之,文本是没有呼吸的,是机械操练的对象。

所以企图逃避不断的专业发展而寻找简便法门的学员,将有可能在研课或文本解读时产生很深的困惑:有必要解读这么深刻吗?

网师的回答是:有,并且要尽可能地走向文本深处。【对经典而言,或无止境】

在网师,本体性知识极端重要,即因此。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本体性知识少而简单。

王荣生一派的一些代表【如郑桂华】,是更高层面的“工具论者”,在自觉的工具意识上是远远超越了钱梦龙等老师的,虽然在课堂的圆熟及艺术化方面远有不及。

这些,均对新教育课堂教学有极大之启发,但又有实质之不同。

 

459

 

惟有回归语文教学之复杂性,方能回归语文教学之专业性,语文教学也才有尊严可言。

这种复杂,不是凌乱,而是一种生机,一种丰富的和谐。

这需要超越工具性与人文论的幼稚争论,而将语文教学放入更为丰富广阔的精神背景之下加以思考。网师的课程设置,即包含了此意图。

 

460

 

新教育的“因材施教”与这数十年来被人们挂在嘴边的“因材施教”有绝大之不同。以往之因材施教,实质是使不同材质【因材】的学生达到统一规划之标准【施教】,而新教育的“因材施教”,则是秉持生命叙事之自觉,在涵盖共同的底线标准的前提下,使生命各放光彩,如其所然地发展个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