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在岁月的边上(381-400)

(2011-05-24 07:47:13)
标签:

教育

分类: 综合评论

写在岁月的边上(381-400

/魏智渊

 

微博地址:http://t.qq.com/weizhiyuan6503

 

 

381

 

在某种意义上,多元解读是主体性神话在解读领域中的体现,它将每个解读者的偏见都当成了真理而非前提。

偷懒的人比较喜欢多元解读这个概念,使之成为掩饰自己缺乏彰显艺术真理的能力的最好的借口。

 

382

 

得承认哲学学习的重大影响。在思考不同的问题的时候,我总是一次次地回到海德格尔、雅斯贝斯、怀特海、杜威(还包括伽达默尔)。在这里,存在、大全、浪漫-精确-综合、自由、自然(儒道概念)、经验、解释学循环……这些概念仿佛一张地图,让每一个具体的问题都能放在一个相对恰当的位置。

 

383

 

在一二年级,频繁地遭遇学生经验不足的问题,体现为缺乏语感和数感,因而很难应对环境及新知识。这不是智力问题,但长此以往,会导致智力问题。

但是补经验这个说法易导致误解,即将经验与现象混为一谈。在这里,更重要的是不断体会,如何让学生经历一个形成经验的过程,即从丰富的现象中创造观念。

 

384

 

双主体论和多元解读病理相似,都是基于二元论这一深刻的局限,是对有机性的割裂。而一元论的背后,是对整体性、同一性的深刻理解。(当然,有不同层次的一元论和二元论,不可一概而论)

不为概念所障,在一个有机的学习过程中,不存在两个主体。因为两个主体,意味着两个结构。

 

385

 

文本解读,但求深入。此深入,是如其所然而非故作深刻。

解读不能深入,则教学无法浅出,只能肤浅。因为深入浅出之浅出,乃是分寸感的拿捏。学生听不懂,常常源于教师之不深入,非深也,生硬也。

自身解读肤浅,却强调学生接受能力低下,此等不虚心,堵塞了求知之路。

 

386

 

许多时候,思维方式要从“我不能”转为“我能”。

虽然,人生于世,总有许多的能与不能。但是总想的是“我不能”,会归咎于环境及他人,是消极思考方式;而总想的是“我能”,会在限制性环境中谋求出路,这是积极思考方式,也是人的自由的体现。

“我不能”易导向怨抑,慎之。

 

387

 

十年前我站在高中讲台上,解读文本喜欢求新求异,与众不同,以颠覆教参为乐。

而今,深悔当初之气盛,解读文本,但求“如其所然”。类似由“有我”走向“无我”。但此“无我”,非真无我,是不以我染物,力求物我因共鸣而相忘,于彼此生发中豁亮,欣欣然,陶陶然。

 

388

 

辅导学困生,耐心最重要,包括一段时间的耐心以及一道题目的耐心;其次是专业性。

专业性越强,越有耐心及相应的信心。反之,则或易贸进而无功,或易迟钝而浪费。

耐心是等待小孩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经验,教师协助之而不代替,其分寸,取决于对知识及认知过程的洞察。

乐亦在此。

 

389

 

刚才读完一本很薄的册子《伽达默尔》,摘录结尾的一小段:

当每一个人警惕地盯着另一个人并加以防范时,正义并不存在;而当每一个人警惕他自己并捍卫他内在的权利和正义时,正义才存在。(伽达默尔)

 

390

 

1966年,海德格尔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说:“思想只有通过具有同一渊源和使命的思想来改变。”

这是一种深刻的洞见。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对自身思想渊源重视不够。读经运动是一种情绪上的重视和实质上的破坏,而西化思维,也是一种无根的思维,反而妨碍了对西方思想的吸收。

 

391

 

有人抨击译文,但我却渐渐地感觉到译文的若干好处。有时候像海德格尔所说的,我们日常运用并存在于其间的语言,常常受到了平庸理解的危害,从而使我们快乐地滑翔其上而无法深刻逗留。

但译文却有一种陌生化效果,它逼迫你在阅读时逗留、转译,从而不但深刻地理解而且形成自己的语言。

 

392

 

染血的或嗜血的正义,总是同时源于内心的恐惧。

所以通往正义之路至少有两条:一是向社会寻求公正,二是向内心培育悲悯。

要保护穷人,也要保护富人,要保护无权者,也要保护权势者。无权者仍然倍受欺凌,富人们同样纷纷移居海外。好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不分贫富,不再仇恨。

 

393

 

这些年,在渐渐“长大”,逐渐地认清了许多真相而变得绝望:对社会、人性,甚至对人类的未来。

于绝望之中,能慰藉我的,是哲学作品。例如读海德格尔讲“人充满劳绩,却仍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对“存在之重负”,便体会殊深。

被虚无压迫,怀着绝望与悲哀生活,却仍努力练习自由。

 

394

 

常人是一个重要的中性概念,是“无物之阵”的主角。

鲁迅批评的国民劣根性,即是常人之性中较坏之一面,他看出常人乃恶人之土壤,不省思常人,恶人便不绝于缕;勒庞揭示的乌合之众,也侧重于常人之消极面。

但常人的概念要宽泛得多,常人是人之自然,而从常人中跃出,乃是人之自由。

 

395

 

一直很喜欢这几句诗。

我争故我在。人生在世,终究是要争的,并在不断的争斗中成其本质。

兰德不争者,名也,利也;争者,自然也,艺术也。争得前者,便争不得后者,所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与争。

因为有所争,故不争。所以人生在世,不是争不争的问题,而是争什么的问题。

附:

@hezhizhon9888(贺志忠)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兰德语

 

396

 

真希望网师里涌现出越来越多学有专长的学员。

这专长,不取决于网师。网师注重培育根基,而专长,则是在此根基上的对某一领域或问题的反复琢磨和长期沉浸。

以数学为例,单是数学游戏,就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广阔的领域,惜乎少人琢磨。普遍地(泛泛地)学习容易导致全面平庸。

 

397

 

苏霍姆林斯基讲“透过无数活的语言事实”来掌握语法,怀特海强调“知识细节”,都是为了防止对知识的轻浮态度。

一个老师,满嘴“主体性”之类的词语却在实践中进退失据,这是很要不得的。必须努力使自己沉入到概念这棵大树的根系之中,其中每一条细须,都与大地(生命)相连。

 

398

 

晚困,强迫自己读《圆善论》,却读得感慨万千。牟宗三先生的书里,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由孔子创立,程朱二王所发扬的道统。

道统不彰之当今,乃荷尔德林所谓“贫困时代”,无论教育或其他诸领域,均缺乏道统之滋养,遂至于病,且乱投医。以新教育而言,须正本清源,别无他途。

 

399

 

牟宗三师文章,既有考据作底,又精通义理,复以生命感受融化之,读之如朗月当空,清朗澄澈复淳厚。只在这里,方见得语言即存在,不浮不躁不夸不饰不媚不空不炫不繁……包括其弟子之序,皆是久违之淳正汉语,无腐朽或媚俗气,刚正平和又自信开放,读之令人感发振奋。

读之能不自惭形秽?

 

400

 

新教育反读经运动(复古主义),反盲目西化,正是试图通过聆听和梳理道统而立足于自身文化根基之上,并通过与世界文明之生生不息的对话来滋养自身。

在确立新教育自身思想传统的过程中,儒家之典籍,必定要精读之以为共同语言。无此语言,即无魂灵,不以此语言道说,即团队不复凝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