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班会(53)】充满荆棘的路
(2011-03-26 08:20:54)
标签:
教育 |
分类: 网师班会 |
充满荆棘的路
——网师一周观察(53)
(2011年3月20日-3月26日)
文/魏智渊
本周,有位学员要跟我热烈地探讨某个“新教育课程”,我很坦率地说:我听说过有这么一个课程,但根本不了解内容。
他很吃惊:难道又是假冒伪劣?
其实那不是假冒伪劣,的确是“新教育”。许多网师学员想当然地将新教育想象成一个滴水不漏的整体,而研究中心是这个整体的新教育的“学术核心”,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情。在新教育的旗帜下,汇聚了形形色色的“各路英雄”,而新教育研究中心,无非是其中一支。以至于有时候为了避免课程上的误解,我们命名为“研究中心新教育”或者“罕台新教育”。
而在“罕台新教育”之外,尚有形形色色名正言顺的“新教育”。例如:有大张旗鼓,以“读经运动”为内核的新教育;有名师引路,以公开课为导向的新教育;有师法杜郎口,轰轰烈烈搞课改的新教育;有勇立潮头,以专家联盟为特色的新教育……在这些大的支流之外,还有许多小的不断收编的“新教育课程”,例如新诗教、新写作、新某某……不一而足。
可以想见,形形色色的“新教育”,在学术逻辑上充满了种种对立冲突。(换个说法,叫“开放”)那些奔赴各地的取经者,取到的经书封面上或许都写着“新教育”,打开一看,却全然不是同一套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新教育是这个时代一个绝佳的教育标本,三教九流,无不齐备,而“罕台新教育”的理念与课程,至少从数量上,还不是这场新教育运动的主流。
——这绝不是夸张!因为确实很难明确地指出几所学校告诉来访者:“诺,这就是体现研究中心学术思想的新教育学校!”
当然,有两所“学校”,是一定体现了研究中心的文化取向和课程理念的,那就是罕台新教育小学,以及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而在这个热气腾腾的时代里,这两所学校都有点像寺庙,多多少少有些“不合时宜”。
1
做人很辛苦,做教育的尤其辛苦,所以,大家总希望事情能够变得容易一些。
在这种情况下,容易滋生两种心态,一种是投机心态,一种是革命心态。相应地,会出现投机者和革命者,前者将教育视为股票市场,哪支股票见涨就买哪支,并没有一定的立场,只是在涨涨跌跌之间谋求“利润”;后者则觉得现实教育一无是处,非得推倒重来,按他的设计换一套操作系统不可(例如,将中文版换成英文版)。
后来渐渐地,投机者有时会化身为“革命者”,因为他觉得革命股见涨,而且很时髦;革命者有时会化为“投机者”,因为当革命成为他的勋章,他便渐渐明白只有革命,更准确地说,只有保持革命的姿态,才能为他带来丰厚的道德以及实际利润。
而任何时代,都很容易为投机者和革命者所蛊惑,因为人们需要灵丹妙药,需要种种的方便法门。一个神话破灭了,另一个神话必然兴起。任何神话都有破灭的一天,而神话本身却永远不会破灭,因为它根植于人性深处的永恒需要,根植于一种简单化地把握世界的冲动。
新教育会扮演一个神话的角色么?
我不知道,但至少网师不会。
2
许多学员初入网师或者靠近罕台新教育,都是怀着一种冲动,想要寻找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简单方法。
但是真没有。
不知那些实践罕台新教育课程的网师学员有没有感受到,“罕台新教育”的课程,比现在流行的其他一切课程似乎都复杂和难以掌握。
以号称最易操作的晨诵为例,便足以让许许多多儿童课程的践行者感叹“力有不逮”。因为上好一节晨诵课有很多要求:鉴赏、选择、感受诗歌的能力;用声音演绎诗歌的情感与意义的能力;敏锐地把握儿童心理变化的能力;与儿童相互编织的能力……以及,具备相应的教育学素养(浪漫-精确-综合、自由-纪律、节奏、游戏……)。纵然晨诵的修炼,都几乎是无止境的。哪像传统的早读,或者流行的读经那些简单易行操作方便?
如果你从理想课堂入手修习,那么或许挫折感更强。有效教学框架的演练,纵然达到初级水平,也需要努力不辍地坚持数月甚至一两年。而随着框架的熟稔,真正的痛苦就来了:文本解读、教学目标制订、预习作业设计……每一部分都冷笑着看你,让你感觉自己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没有三五年的修炼,连门都似乎入不了。纵然侥幸入门,抬头一看,前路漫漫。
读写绘、整本书共读、全人课程、班级管理、学校管理、校园文化、教师专业发展……每一个领域,都似乎望不到头,而且无捷径可走。
最为恐怖的,是它要求高度的职业认同,而绝不允许将学生当成冷冰冰的操作对象。而有些时候,一旦无法成为旁观者,便无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那些失败的风雨,挟裹着辛苦与倦怠,将会毫无顾忌地袭击你……
所以,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
3
网师,当然也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
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为例,这在网师,相比于哲学、心理学课程,是一门难度系数并不高的课程。但是,要真正地修习这门课程并过关,并不容易。
有两种学习方式。
一种是,认认真真地读《给教师的建议》,全神贯注地听课,从中去触摸和寻找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真谛。——毕竟,讲师有解析,有举例。学习结束后,再写一篇论文或者感想作为作业。
这种学习方式艰难么?当然不。虽然对于有些习惯于感性阅读的学员来说是艰难的,但尚不是网师的标准。
一种是,将啃读《给教师的建议》以及认真听课,努力地完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思想的结构化当成基础,而将自己的教室当成核心,以苏霍姆林斯基为镜子,反复地修正教育教学实践,并在修正中加深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思想的理解,直至化为自己的语言。
而这种学习方式同时或许意味着: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反思并使之日常化;每年确保一定数量的案例写作,这种案例写作建立在日常的观察记录的基础之上,在书写中不断地提升案例写作水平和教育学理解(这里又涉及到诸如现象学描述等一系列复杂技术)……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门课程,占据了网师近三分之一的份量。(这是无法用课时来计算比例的)另外的教育学方面的课程,与其说是独立的课程,不如说是对这门课程的不断丰富与修正。纵然这门课程你已经过关,仍须每年坚持不懈地修炼,与这门课程一起成长。
4
当我说“充满荆棘”时,似乎总会让人觉得惊惧:
——大部分老师都只是把教育当成职业,有多少人愿意主动去吃苦啊?
——你们这是精英主义,是少数派,怎么推广?
——这样说是不是太悲壮了?教育应该是充满诗意的!
……
我之所以强调“充满荆棘”,正是因为有太多的人声称教育并不复杂,而自己掌握了“秘笈”、“兵法”。
我认为,教育从本质上讲,确实是困难的。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细致地研究了多少学生?写了多少研究笔记?但恕我冒昧,纵然如此,因为时代原因,他达到的高度,仍然是有限的。而像雷夫那样的卓越教师,难道会傻乎乎地宣布——“教育,原来就是这样简单!”?
苏霍姆林斯基日复一日地研究了30年,才敢于说自己发现了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奥秘,而在今天这个时代,太多的“导师”,轻而易举地就“著作等身”,宣布已经掌握了教育教学的真理,岂不让人瞠目?
所以,我不是要迎合大部分老师方便地控制教室的愿望,因为真相确实是,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荆棘,而不是充满了浅薄的自欺欺人的所谓“诗意”。真正的诗,总是荆棘之中开出的玫瑰。
承认教育是困难的,这是认真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不要总想着迎合大众,不要恐惧被称为少数派,不要急于推广,更不要担心会被时代遗忘,要“求真”而不能“求跟”。杜威只有一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也只有一所学校,雷夫的教室,似乎在美国也无法推广,但他们的价值与意义,永远不会因为一所学校、一个班级而逊色。并且他们似乎从来没有担心过“大众”的问题,他们始终思考的是:教育应该如何?如何更好?甚至是,如何挽救一个迷途的学生?
5
有人问登山者为什么要去登山。登山者回答:因为山在那儿。
所以,“充满荆棘”的同义词是“充满乐趣”。
那些登山者总喜欢挑战更高的山,所以喜马拉雅山,总会迎来源源不断的挑战者。不要问他们为什么要冒着寒冷、饥饿、疲惫,甚至死亡的危险去登山,而不是舒舒服服地呆在有空调的家里,你理解就理解了,不理解就永远不会理解。
我相信,“罕台新教育”的课程,对许多老师而言,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就像网师课程,对许多老师具有吸引力一样。甚至可以说,很刺激,很好玩。
为什么?
因为它是喜马拉雅。
它不是简单而一览无余的,而是开放的,角角落落都充满了挑战,它充满了奥妙与神奇,且无法穷尽。每登上一层,就会看到一片醉人的风景。知识的魅力,课程的魅力,蕴含在学生以及自我深处的无穷秘密,会让每一个攀登者因经历高峰体验而颤栗,并感受到作为教育者的力量与尊严。
你可以走得慢一些,从容一些,给自己足够的喘息机会,但是,你首先得选择,走在怎样的一条路上。
许多人终其一生,孜孜不倦地寻找阳关大道,到退休的那一天才悲哀地发现,自己其实围绕着起点转圈。而只有充满荆棘的小路,才长满鲜花,并且,更为悠远。
这会是你的命运么?
2011年3月26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