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年度叙事精选(27)】我在网师改造——北枝花年度叙事
(2011-01-29 23:28:4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 |
我在网师改造——北枝花年度叙事
提交人:北枝花
邮箱:glass67@sina.com
主题贴:http://bbs.eduol.cn/post_112_413251_1.html
对我来说,2010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遇到新教育,进入网师,开始这场迟到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当这一年结束时,我发现我上网师,就是一种改造,一种痛苦、艰难但充满希望的改造。
一、偶遇新教育
遇见新教育时,我正处于恐惧的深渊。每天战战兢兢,经常做着噩梦,去上课却不知道讲什么,教室里一片混乱,考场上一塌糊涂……虽然梦境夸张了我在现实中的情况,却如实地反映了我的状态。
我已有20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经历。在这20多年里,体验着工作带给我的酸甜苦辣,品味着岁月在我心中留下的起起伏伏。既经历过刚刚毕业时的茫然,找到感觉后的欣喜,也体会过对工作的更深一层的责任体认;既有过追求成功时的憧憬,不断探寻的兴奋,又品尝到人到中年后随着身体状况的下滑和工作机械沉重而产生的失望。一句话,人在变老,工作热情在变少,甚至迷惘起来。曾经以为自己会一直满怀热诚地工作到老,在这个平凡但自认为神圣的岗位上退休。这想法却在某一天的早晨突然改变了。那一段,我甚至开始问自己,除了当教师我还能做什么。因为我在越来越紧张和失去情味的机械工作中,已体会不到成功和喜悦,完全陷入疲惫、紧张、焦虑中。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功利,感觉糟透了。我透支着我的体力,透支我的热情,带给学生的是只想摆脱学习的痛苦,带给自己的是颓败。在这种情绪中,08年9月我调入一所初中。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情绪状态,但却无法使我的课堂找到曾经有过的轻松和喜悦。我从疲倦的苦海又掉进恐怖的深渊。每天重复着上课前的紧张,上课时的煎熬,上课后的沮丧。我一边挣扎,一边寻找救命稻草。茫茫黑夜,谁能救我?
课余,我常常上网看有关初中语文教育方面的文章或视频。一次,在特级教师李镇西的关于教师成长的讲座中,听到了铁皮鼓的名字,也从李镇西老师那里知道了新教育的不同寻常。他们让我死灰一般的心有了蠢蠢欲动的希望。我马上从网上搜寻有关铁皮鼓的信息,正巧看到了“新教育萧山行”的视频。一听就迷住了。啊,这就是我要找的一群人,这就是我想要做的一些事。之后,干国祥,马玲,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进入我的视野,进入我的内心。我看到了希望,仿佛一下子活转过来,开始购书,读书,并开始关注网络师范教育。
我的第一批和新教育有关的书是铁皮鼓的《冬去春又来》和《语文课》。原来我一直认为没时间读书,现在却很快就看完了这两本。原来人是会骗自己的呀。这两本书让我看到这世界上痛苦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还有许许多多的“你”和“他”,像我一样挣扎在痛苦中。我一下轻松了很多。《冬去春又来》让我有了一份久违的感动,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曾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我读着,久久回味着。其中很多情境与我的眼下暗合。《语文课》渗透着一种不一样的语文教育观——深度语文。那么我该在我的课堂上做什么呢?我面前的文本,我能解读出什么,通过它们我能给学生们什么,思想上的?技术上的?我看清了自己的缺漏,也知道了我该往哪里去,重新有了信心。我知道我不孤单,我知道有一条道我可以走。那下一步我该怎么走呢?上——网师?一个清晰的声音说。可是,我——可以吗?我犹豫着。年纪越来越大,体力越来越差,工作本身就很紧张,又新到初中,教材生疏,没有经验。再上网师会上下来吗?可是不上,我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我就得一直生活在恐惧中。
同室一位老师说,可以试试。试试?大不了被踢出来嘛。就这样,带着几分不安,带着几分憧憬,带着几分忧虑,我和她一起递交了入学申请。
二、 爱上叶嘉莹
新教育带给我的第二份希望是叶嘉莹。
我读她的第一本书是《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改变了我对诗词的看法。打小也读过诗词,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有一部分诗词。虽然不多。从小到大,我从未从诗词中读出滋味来,不明白成为历史文化精品的东西到底好在哪里。教学时对这样的文本也躲躲闪闪,含含糊糊。读一读,说一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会。赶紧结束。读一读,就是正音包括正确书写;说一说,离不开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类字眼;有感情地读读不过是会演戏的孩子们装腔作势的抑扬顿挫一番。对我,是一种折磨,对学生也不会变成享受。所以对诗词一直敬而远之,因为我自己就不知道他的好,我怎么可能让我的学生读出他的好。而《唐宋词十七讲》第一次让我对诗词有了爱意,而且怀着一种敬爱向往它。几个字,叶嘉莹教授可以讲出那么多的好东西,带给你那么多的想象和思考。
这本很快读完,我又买了“叶嘉莹说诗系列”。只读了一部分。可叶嘉莹完全改变了我对诗歌的认识。原来,货真好,可惜不识货。初中教材中加大了古典诗词的内容比例,每本书都有十几首。有的需要背诵,有的需要理解、赏析。每天晨读课,我们读背一首诗词,读熟之后,我开始试着用刚刚接受的新观念、新理解解读它,也老老实实的告诉学生我从哪里学来的,我为什么接受这种解读。我觉得,诗歌似乎对学生来说也多了点东西,他们有时和我讨论这句诗到底作何解释。观点有了分歧,这是好事,说明学生不是麻木的在读诗。他们想寻找自己的合理解释。
但是我的尝试又遇了阻。八年级教材中有一篇陶渊明的饮酒诗(其五),我遵照叶嘉莹的解释,备了课,制作了课件。按照研课的套路设计了教学目标和预习清单,我满怀信心的进了教室,却失望沮丧地离开。课后我分析,大概原因很多。有效教学框架我运用得还不熟练,更重要的是我想让他们接受别人的解读、观念,可他们的世界观已不同于我们这一代人,而且我没有充分估计他们的情况,也没有形成自己的解读。这次教训后,让我从这一段以来对叶嘉莹的狂热中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问题。我对诗歌真正知道多少,诗歌感动我了吗,我脑子里积累了多少这样的好东西……所有这些都是不肯定的。那么,我怎么会轻易扭转过去的尴尬?只因为读了几本解读的书,只因为心中涌起了一些热情?那怎么可能。现实给我上了严肃的一课。我只是在照搬,没有自己的东西。知道这个事实后,很难过。看到网师下半年开诗歌课程,立刻报了名。知道诗歌课程学习这条路不易,可是我真想走。
对叶嘉莹却有了更深的爱慕,从心底里爱戴这样的一位学者。关注一切有关她的信息,她的生平经历,她的成长奋斗,她的积淀。她不仅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学者,更是一个生活的胜利者。一个人有这样的一生,有这样的经历,这样的品格,无论如何都是个大写的人。我一边继续读她的书,一边从网上找到了她的视频。暑假短暂的休息里,我完全陶醉在她的讲座中。听叶教授讲课成了我最幸福的事情。我在想,一个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遇见怎样的人都是不确定的,但所遇不同,生命之路就会不同。这真是个未知又奇妙东西。一个孩子,遇见怎样的父母,遇见怎样的老师,会给他带来怎样的生活?父母会怎样教导他,老师会给他什么?在他迷茫、困顿的时候,会有一个人指点他吗?在他浪费青春时会有人提醒他吗?我在我的人生轨道中遭遇哪些人,我给他们带来什么,他们给我带来什么?我能给我的学生什么,他们想要什么?几十年后,他们回忆自己的青春年华时会怎样评判与我相遇的这一段?叶嘉莹的家庭,叶嘉莹的老师,叶嘉莹的时代给了她独一无二的背景,当然也因为她先天而有的禀赋,共同成就了这样一个人。我回头想我走过的40多年的人生,在我需要的时候没有人指点我,我跌跌撞撞一路自己走过来,白白耗费了多少可贵的岁月啊,令人遗憾。可是我周围有多少个像我当年那样的学生,当他们在人生的迷惑阶段遇见我,他们对我有怎样的期待,我又能给与他们什么?那么,我得尽力给他们点什么。让他们的生命因遇见我而多一些希望,少一些困惑,日后少一些遗憾。
因叶嘉莹我爱上诗歌,期待着诗歌课程。
三、 研课遇阻
近几年我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成效很低,根本原因是老师不会读书。老师不会读书,怎么可能叫自己的学生读书。(我不会,我周围的同事同样不会。我还在磕磕绊绊地瞎读,而大多数同事根本没有阅读。)这样的教师怎能改变学生的学习。
在网师我报的第一门课程是语文研课。因为我眼下最要紧的是改造我的课堂。在研课前,我读了《构筑理想课堂》。觉得极有道理,干老师的课例让人激动,令人神往。天哪,从来不知道语文课应该这样上,可以这样上,能够达到这样一种令人陶醉的境界。可是真的要按要求备课却又无从下手。首先文本解读与教材解读有何区别就分不清,意识上想清了吧要写时仍不知怎么下笔。好在我当时正教八年级,研课的不少题目都是八年级的,教材还算提前熟悉了一些。但要真正解读它,解读得透彻、准确,真不是一日的功夫。我看到了己与人的差别在哪里,尤其是干老师这样的高人。
第一次的研课作业还是在糊涂中匆忙交了的。我并不知道研课的程序,在要交怎样的那天下午,应该是礼拜日,我从网上突然看到限交作业的日期,才知道研课要先交作业后研讨。当时还剩几个小时,我立刻忙起来。我不能允许我第一次上学就不交作业。这样从下午五点到晚上十点时,终于写完,交了。我知道这份作业肯定不会合格,我自己看着都不合格,给老师看会更糟糕。果然判定不合格。但出乎意料的是,小醉老师公开了一份学员的不合格作业,并且对作业中的每一部分详细做了点评。我惊讶的发现,那份作业是我的。我又激动又兴奋。明白了一些失败的原因,也万分感谢小醉老师的“单独辅导”。
后边的几次作业就都按时认真完成了,但我发现我的认识又得改变了。我以为,读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参与讨论——一句话,只要按部就班的做下去,四平八稳结业就可以了。没想到,网师的学习完全不能这样——不能按部就班地敷衍,他要你全身心地投入,这种投入只有进入网师学习状态的人才能真正的体会。总结起来说,有这样三点。第一,教学框架本身说起来容易,写起来复杂,操作起来就更不一般了。里面有太多的东西要你尝试、积累。这模式本身很清晰,可真正落实却需要高度的专业素养。三次研课之后,我发现我又回到原点,拿到作品不知如何处理了。再看构筑理想课堂,再仿着写教学框架。作品解读,教材解读,A类目标、B类目标,板块1、板块2,真让人挠头。网师不是轻易可以上下来的。我必须改造自己,在网师的逼迫、引领下改造自己。第二,作品解读的重要性越发显著,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可以做出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的高下也可能差异很大,解读直接关系教学的成败。干老师课上得好,首先因为他教材解读的好。而且每研一次课,我都长进很多,越发看到自己的不足。一篇文章原来可以做这样的解读,做这样的处理,达到这样的效果。解读能力源自个人的修养,不会读书,读书时不能思考,没有见识,文本处理就会低效甚至无效或起反作用。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能力长起来呢?这是个问题。第三,对课件的认识完全改变。这也源自干老师的课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就反感课件。我很少做课件,使用课件,认为课件只是用来装饰无效课堂的纸花,本身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掩盖。因为不能上好课,又不想让别人知道不好,还想让别人说好,那怎么办?做课件啊。做课件在我看来是可厌的。看了干老师的课例,看了干老师的课件,我发现,课件原来如此可爱,有如此神奇的功效。记忆最深的是今年年底《赵州桥》一课,课件帮助课堂达到了不能想象的高度。原来,我一直错怪了这种高科技。可是,我几乎不会做课件,更做不出干老师那么漂亮、有效的课件。这是又一大空缺。
研课,虽然每次都交作业,但从未在教室里用哪个教案试过,不敢。唯一的一次是前文提到的陶渊明《饮酒(其五)》教学。准备得较充分,还做了课件但还是失败了。这时候,我突然认识了一个词——训练有素。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做到训练有素呢?人有时对一件事的理解、认同和接受是不可预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对什么有所领悟,也不知道对哪些东西会一直迷惑。下半年的研课没跟,已经疲惫不堪的我连选修的论语都没办法学懂,还想研课?可是研课一直诱惑着我。课余时,我还是看了研课的记录和资料。课课让我激动不已,尤其是《赵州桥》。那课我在小学时是上过的,可当时上得很枯燥,我只想马上结束。不想这样的一篇课文在干老师手里,竟然如此绚丽多彩,真是不可思议。可世上就有不可思议的事,也是对这种不可思议的向往让我沉醉在网师里。希望有一天也能体验一次这样的成功。
这是研课。
四、“论语”遭遇溃败
《论语》是我在网师选修的第二门课。这是一门有诱惑力的课程,我曾经素读过《论语》原文,读过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还有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从内心里觉得应该读读它,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连老祖宗的书都没读过说不下去。可说来惭愧,读了之后仍然不知道《论语》写了什么。现在想想这只是一种“目读”,只看见了里面的文字,其他就不知道了,而那些看过的文字过不了多久也悄悄溜走了。所以一看到开《论语》我就立刻报了名,我想读懂它。正月里到婆婆家过年,我随身带着《论语》课本。按我的计划,每天读30页。也动笔记录一些问题或感受,可仍然陷在感性阅读或叫无效阅读中,现在看是这样。可当时并不了解,每天按量完成,从不拖欠。这种机械的读,让我在《论语》开课后一无所知,变成哑巴,从没敢在课堂上发言。
《论语》的阅读和理解可以分这样两种。一种是既可以读懂文字又可以理解文意的,既可以翻译又可以理解文字背后的思想,并且接受它。第二种是可以理解字面意思但不能理解它后面意思的。比如,“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得“富与贵”,不以正当渠道便不接受,是可以理解的;可得“贫与贱”,“不以其道得之”,不能离开、放弃,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放弃?为什么贫与贱还能不以其道得之?还有这则:“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翻译是:“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我不能接受这样的翻译。我认为孔子的说法是我仍然空空如也,什么也不懂。这样的文段有很多。还有,孔子为何“述而不作”等等。很多问题仿佛很傻,有时不敢问,怕笑话。确实不知道这样是否对。
就这样,稀里糊涂《论语》学习结束了,作业也布置了。我怎么写?脑子一片汪洋能写出什么?这时已到了7月,我跟着这个班级上了九年级,10号刚刚放假,20号就开始补课了。九年级的课程加倍紧张,要在年底前结课,备课的容量加大了,教学任务更沉重了。假日不再休息,每天还加了晚自习。学校也加快教学的进度和对完成情况的重视。我的《论语》作业不知在哪里,新报的《诗歌课程》即将开始,还没预习。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不交作业不是我的风格。顶着酷暑,我中午带饭不回家,在学校吃完饭就开始上网。读干老师的作业资料,找朱熹的《大学集注》。一边读一边记录,把原文抄下来(不长),念。再对照资料和朱熹的注,一句句理解。才发现朱熹的注真是透彻,几乎每一处都让我对《大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后悔学《论语》时没有读《论语集注》,日后一定得补上这一课。我把注一句句抄到《大学》原文旁,再一句句念注。虽不长,但和论语一样不好读,甚至更难。《论语》还有叙事的成分,《大学》纯粹在论述,表达儒家的观点。但是越是不懂,越是想弄懂,越是不理解就越是想理解。读着读着,仿佛明白一点了。心里有了一丝丝喜悦。这样读完《大学》可仍不知道作业写什么。作业是“《大学》,源自《论语》的继承、发展、创造与遮蔽。”《大学》与《论语》,它们之间的联系具体是什么,说不出来。我用“检索”法在《论语》中搜了一遍。《大学》中提到的关键字比如“明德”“新民”“至善”等,几乎未提及,搜索法失效。没办法回头又读《论语》。读到凡是与《大学》有关联的地方,就夹个小纸条,上面写“此则与大学中的某某句有关联。”比如《论语》中的4.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与《大学》中的修身有关,7.6“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与《大学》中的“教育总纲”相一致,7.20“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与《大学》中求学的“日新”相一致,等等。这样一番折腾,勉强把《大学》作业完成。在期限的最后一刻交了。
学《论语》,我的成就是按时交了作业。但《论语》对我来说仍是一本未打开的书,我将继续读它,当然不是现在。
五、 诗歌课程延续失败
下半年我只报了诗歌课程,原以为诗歌课程的读本就是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不想变成《人间词话》。而《人间词话》我没读过。开课前匆匆看了看,上了课我仍然不敢说一个字。可是,不想放弃,一是因为不习惯说不干,一个是想给自己枯燥的教学生活一点甘甜和滋润——上诗歌课是个很好的享受,是对自己的一点奖赏。
六、
就读书而言,上半年读的较多也专注,下半年读书基本中断,除了开设的课程外,其他没有什么进展。研课时我读了《构筑理想课堂》、《语文课》、《听郑桂华老师讲课》、《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上《论语》时,读了《论语今读》和钱穆的《论语新解》;上诗歌课程时,读了《人间词话》、《苏轼传》、《汉字的魔方》。这是跟课程有关的书。其他还有,《迦陵说词讲稿》、《叶嘉莹说诗讲稿》、《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叶嘉莹说杜甫诗》,当然还有《唐宋词十七讲》。以及《儿童的纪律教育》、《班主任兵法》、《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小王子》、《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第56号教室的奇迹》、《静悄悄的革命》等。糟糕的是精读的少。
这一年共申报三门课程。“研课”提交了8次作业,两个“不合格”四个“合格”两个“良”,最后获“良好”等级。有点名不副实。“论语”和“诗歌课程”勉强结束,都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了作业,没有留下不良记录。但这三科,都得重新学习。虽然现在不能。
人总是先解决最迫切的问题,所以2011年我选修了《文本解读与设计》。我认为文本解读是最重要的,又每天都面临,解决的呼声最强烈。秋天如果没有变数,我会迎来新的一轮初中教学。再一次的教学,再一次的教室、学生,很期待。还想开发自己的晨诵课程,不知能不能实施。
2011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