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拿什么“荫及子孙”
北宋范仲淹,虽官至参知政事,但生活仍十分俭朴,其俸禄大多用于周济贫民和在家乡购买义田以供养贫穷无靠的族人。他清贫终身,去世时“身无以为敛,死无以为丧”,未给后代留下任何财产,但他的四个儿子都官至宰相、公卿、侍郎,曾孙辈仍十分发达,直至800多年后,他的后人中仍不乏优秀人物。清代林则徐,历任总督、巡抚、钦差大臣等职,也可谓官高位显,他一生清廉,曾写下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表示不愿让后代坐享其成,而要他们自强自立,成为有用之才。林则徐死后家无余财,但他的子孙数代书香不断,曾孙辈仍有考取举人、进士者,他的后人林翔,在民国年间任最高法院院长,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有祖上遗风。对范仲淹、林则徐一类人来说,所谓“善有善报”,并非因他们居官清廉或广行善事而得天助神扶,乃是后代继承了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立身处世以他们为楷模,故而有所作为。
【大道理】
自身显达,希求荫及子孙,与其说是千年固有的旧观念,不如说是人之常情——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孙生活幸福,有所作为?然而,想靠巨额遗产使子孙幸福者往往事与愿违,而死后家无余财的人,子孙往往自强自立,有所作为,我们拿什么“荫及子孙”,其实道理并不深奥。
我们现在的孩子在优越环境中长大,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长辈的过份溺爱养成了他们受不起一点挫折的生性。从小到大让他们在温室里长大,给他们包办了一切,这样的孩子以后有用吗。有的依靠父母的创业积累可以一辈子不愁,这样的孩子长大还会有创业的激情吗。因此,如果国家从长远考虑,应开征高额遗产税,采取累进税率,最大限度地避免下一代坐享其成,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发展后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