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是对孩子课本知识的有益补充,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本好书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还可以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陶冶孩子的情操,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生活和人生态度。
也许一些孩子家在会说现在学校学习那么忙、回家功课、复习那么累,即使还有点时间,也该让孩子玩玩、休息休息,没时间让孩子阅读。这种观点是错的,只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花不了多少时间,还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总结了一些体会和经验,供大家交流和参考。
一是找时间读书。每天总空出一小段时间来读书,哪怕就读那么几页,坚持下来就是一本了。弥缝推荐你在睡前躺在床上阅读30分钟。
二是随身携带一本书。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把等车的时间拿来睡觉,那为什么不读读书呢?
三是列一份读书清单。列一份清单关于孩子想读或你想推荐孩子读的书,看完了就从清单中清除,有新的加入。
四是找个地方读书。离开任何能引诱孩子的事情(电脑、电视、音乐……),在没有打扰的情况下读书。没有条件时,就创造条件。
五是培养孩子认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主要纪录一些阅读中看到的好词好句、课本外知识性的东西,无论什么知识都可以,比如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等。
六是去图书馆借书。“书非借不能读也”,想必大家也有所体会。再说图书馆书籍多,借阅比买更经济。
七是你去分享孩子读过的书。让孩子阅读后把感想、赞扬或者批评告诉你或其他人,和大家相互交流。
八是网上阅读。网络是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想看什么内容,只要一搜索基本上都能满足你。而且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同时看看别人的评论,有助于提高孩子对读物的理解。但网络阅读不易时间过长,半小时该差不多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尽量让孩子阅读他感兴趣的书籍。我的孩子比较喜欢历史、军事等方面的知识,那是我喜欢看这方面的电视引发他的兴趣的。电视毕竟的艺术品,不能当成知识来看。但引起他的兴趣后,我就去买或借这方面的书籍。
以上方式只是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孩子毕竟还小,对一些读物可能只是一知半解,那么作为家长就有义务协助孩子去理解、解释,帮助他获取知识。
首先帮助孩子阅读要能高屋建瓴。阅读作品或语段,首先要指导孩子从整体去感知,也就是高屋建瓴。“屋”指的是作品本身,“瓴”就是文章的主旨。要在阅读过程中明确记叙文的主题或作者的爱憎感情、要明白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性质、要体会议论文中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只有从整体入手,对作品或语段的把握才不会支离破碎、断章取义。不是有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吗。“阅读,是读者的心灵拥抱作者情感的过程”。这样的拥抱势必是要从大处着手的。
其次阅读要能提纲挈领。所谓提纲挈领,是指选择重点词句为突破口,以便更细致地阅读。指导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好的字词,勾画一些中心句、总领或总结的句子,留意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因为作品本身知识给孩子提供了生活的素材。要读懂生活,还要倚赖重点词句,让它引导你不断深入。
再次阅读要帮助孩子能联系背景。阅读作品,首先要能弄清作品中语言所根植的土壤,我们才能对作品这株大树有更深的认识。我们都知道,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写成的。分析时如果不联系时代背景,就很容易曲解涵义。
最后阅读要能循环往复。要告诫孩子,阅读不能急功近利。囫囵吞枣般的阅读收效甚微。苏轼有诗为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真正好的作品需要几遍、甚至十几遍去阅读。
我相信只要家长有心去培养孩子的课外阅读,并能帮助孩子去阅读,持之以恒,不久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的变化,那肯定是让你惊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