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特殊照顾河南考生教育 |
分类: 杂文·评论 |
文/王者清风
“河南考生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希望教育部及在京各高校继续关心和支持河南,在招生计划安排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和照顾,让更多的优秀考生实现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梦想。”面对首都各大名校的校领导及招办主任,河南副省长徐济超开诚布公的推介引来一片掌声。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带头发言:“我在这里真诚向大家呼吁,请拉一把伤不起的河南考生。”(《大河报》 3月29日)
上面的一幕发生在河南省政府与在京高校招生座谈会上,由政府出头向名校推介优秀生源,这样的活动河南省已经连续进行了六年,取得的成果“颇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航、北师大、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天津大学等名校明确表态会对河南考生“特别关照”,给予更多的录取名额。
诸多名校给河南考生“特殊照顾”,这项招生政策听上去不公平,但却是在情理之中。
全国那么多省份凭什么要“特别照顾”河南考生?这其实跟河南的高考状况有关,近几年河南高考考生一直维持在90万左右,最高时接近100万,约占全国考生的十分之一。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有目共睹,伤不起的河南考生手握着能上名校的高分,却拿不到名校的“入场券”。那些有限的名校如果只是按省份给予招生名额的话,对河南考生其实很不公平。
取消地域限制进行单纯的全国性选拔,由于各地教育水平和生源情况不同,存在着更大的不公平,目前不太可能实现。相比之下,能够保证在不同地域之间竞争程度的相对平均,就是很大的进步,名校对河南考生的“特殊照顾”在情理之中,是相对公平之举,值得称道。
众所周知,不只是河南的考生伤不起,山东的高考竞争也同样激烈,他们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也需要“特殊照顾”。
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地区也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特殊照顾”只是缓兵之计,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高等教育不发达才是根源,目前名校基本集中于京津沪等沿海地带,中西部地区能上档次的高校很少,教育水平也一般,这就形成了每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悲惨奇观。
“特殊照顾”政策落到了河南考生的头上,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场“及时雨”,但这不是久旱期待的甘霖,一场毛毛雨而已。

-
0(0%)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