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教育 |
分类: 杂文·评论 |
文/王者清风
昨日,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网站上登出一篇名为《“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从影星来访,一堂课35人缺席谈起》的文章,作者是哲学系教授张庆熊。在文中,张庆熊称,2011年11月10日下午,他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上课,赫然发现教室里空荡荡,“一个学生上来告诉我,因为香港艺人梁朝伟来访,35名武警班学员被团委叫去维持相辉堂秩序”,因此请假。张庆熊对此十分愤怒,“今天是我多少年来第一次如此生气的日子”,“写这篇文章不是追究个人的责任,而是为了扭转这种偏离正道的习气”。(《广州日报》 10月19日)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说此话的复旦教授被学生集体缺课激怒了。当教授遇上影星,教授以“完败”告终。空无一人的教室,和人满为患的影星交流会形成鲜明对比,让这位前来上课的教授很尴尬,也很愤怒,继而写文怒斥这种不正的学风。很多人觉得教授是在小题大做,在笔者看来其实非也。
不只是在复旦大学,把这事情放在中国的任意一所大学,这种场景都会出现,甚至比这更严重。在娱乐至上的今天,影星的份量要远远大于教授。人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偶像拼得你死我活,却没有人会为了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追星、娱乐大过听课、学习,在这娱乐至死的年代里,教授的尴尬也是教育的尴尬、社会的尴尬。
即使没有影星出没大学校园,很多学生依旧会逃课,去游戏去娱乐去做没意义的事情。大学的学风渐差,很多大学生不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这不是危言耸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人抱着“读书无用论”,无视大学知识的积累,把精力放在琢磨怎样赚钱上,或者无所事事。人可以特立独行,有自己的想法,但这样的思想蔚然成风,大学其实应该认真去反思。
再者,有人说,大学是自由思想的集散地,但这“自由”是建立在理性和信念基础上的。选择和影星交流放弃上课,体现的不是“自由思想”,而是“自由放任”,是“不务正业”。教授的批评虽然尖锐,但很有道理,正中大学学风时弊,并非小题大做。
正如张教授所说,大学如果不把学术研究当作重点,而迎合社会流俗,就走错了方向。“桑间濮上之音”,就会变成“亡国之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