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赖校中国现实社会达斡尔族留恋校园 |
分类: 杂文·评论 |
“赖校族”中的无奈者与留恋客
文/王者清风
6月毕业季,随着各校毕业典礼的举行,毕业生们面临着离校租房的压力。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不少没有找到工作或是工作在南昌的毕业生准备继续留宿学校寝室,成为“赖校族”。(新华网 6月28日)
那天和一个达斡尔族的同龄人聊天,我说中国的名族在逐渐减少,还没说完就遭到了他的反驳,他说中国的民族多了,“啃老族”“月光族”“毕婚族”等等,我笑了笑无言以对,自己无意中加入了这么多“族”。今天又看到了“赖校族”,就是所谓的毕业之后不想走向社会赖在学校的人,或者已经找到了工作或者想继续考研等留在学校,今天“赖校族”逐渐壮大,他们赖校是出于现实的无奈、对校园的留恋、还是逃避社会?
我认识很多毕业之后还继续生活在学校的,他们大致分为两种人:一种是为了继续考研或者靠公务员,想呆在学校的环境下继续学习;还有一种人是,已经参加工作,但是为了省钱选择继续呆在学校,所宿舍生活。在学校生活有很多便利,基础设施相比于一般的小区要好的多,在自己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赖校是无奈现实下的最明智选择。这些人赖校是无可厚非的,我相信如果现实允许,他们也不想一直去过集体宿舍生活,赖校只是无奈的选择。
在庞大的“赖校族”中,留恋客是值得花点笔墨去说的。大学作为学生时代的“终点站”,走出校园必然意味着要走进社会去迎接挑战,大学之所以被誉为“象牙塔”,除了学术高地的地位之外,也因为大学大多都是封闭地孤立于社会之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贪恋学校的环境”,而“赖”在校园内不愿离开,其中固然有对学生时代难以割舍的留恋,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因为不敢面对社会上的种种压力,因此本能地逃避困难,不愿意失去学校的庇护。
这种逃避社会责任的做法,一方面暴露出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作为“人生中转站”,在与现实社会的衔接上还存在着障碍。因此笔者认为,学校除了增加心理辅导等教育内容之外,更应该注意加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以弥补隔阂、缩短距离。这样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学校过渡到现实社会,而不至于因为毕业日期的临近才猛然发觉困难的存在,进而手足无措地“赖”在校园内不愿离开。
不管上的high与不high,大学在我们的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烙印,有的人把大学融入自己的精神,而有些人选择赖在大学的校园,出于无奈或者出于所谓的留恋。那些大学校园的“恋客”,是该“断奶”的时候了,逃避总不是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