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央视揭批星巴克咖啡为何反遭质疑

(2013-10-22 22:12:42)
标签:

杂谈

央视对星巴克咖啡的揭露和痛批,不仅没有引来一片叫好声,反倒是报道本身乃至央视成为众人质疑的对象。这一“反常”现象,颇为耐人寻味

“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曾经被视为小资生活方式之一的星巴克近日被央视痛批,称星巴克咖啡在中国的售价最贵,成本不足4元的中杯“拿铁咖啡”,在北京卖27元一杯,比伦敦贵了近3元,比印度孟买贵了近一倍。

按常理,媒体揭批某种产品价格畸高,应该受到消费者的称赞才是,然而,央视对星巴克咖啡的揭露和痛批,不仅没有引来一片叫好声,反倒是报道本身乃至央视成为众人质疑的对象。这一“反常”现象,颇为耐人寻味。

首要原因,应该是央视找错了揭批对象。星巴克咖啡是一种充分市场化产品,既无垄断之名亦无垄断之实,价格随行就市,消费者有着充分“用脚投票”的权利——你若嫌它太贵,可以拒绝光顾;你若愿意光顾,说明可以接受它的价格,或者认为价格之外有吸引你的东西。反之,那些垄断产品畸高的价格和利润,才应该成为媒体操心的对象,比如供电、供气、供暖、成品油以及电话费、银行收费、医药价格等。

其次,揭批星巴克咖啡过程中存在常识性错误。任何一种产品,其价格不仅由成本决定,而且由供求关系决定。对于市场化产品而言,供求关系则是更大的决定因素,致使价格经常偏离成本。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上出现过“蒜你狠”“姜一军”,也经常出现“×贱伤农”,都是价格严重偏离成本的表现,难道你要一一加以痛批?同样,一杯咖啡成本不足4元,这不是痛批星巴克的理由。何况,一杯咖啡的成本显然不只是原材料价格,房租、水电、人工、税费等支出最终都要摊进咖啡的价格里。

再次,可能就要涉及形象和公信力问题。星巴克咖啡虽然价格较高,但人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没的挑,多年来在中国聚集着人气,也不断积累着形象和公信力。在舆论场中,人们更偏向形象和公信力好的一方,恐怕也是人之常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